江苏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前言江苏地处海陆交替、气候突变地带,台风暴雨、风暴潮、龙卷风、洪涝干旱、风沙海煞等自然灾害频繁,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损失。建设能够有效抵御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危害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构筑千里海疆绿色屏障,是江苏沿海林业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再创新辉煌的一项战略举措,对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安全,优化人居环境,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国以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为江苏沿海地区人民和各级党委政府所重视,沿海防护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1991年以来,江苏大规模开展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一期规划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二期规划已完成任务的62%,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已由1991年的10.08%提高到2005年的14%;沿海基干林带已基本合拢,120多万公顷农田防护林网框架已基本形成,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6%;荒山荒地荒滩已基本披上绿装,绿化率达90%以上;沟渠路绿化率高达96%;村庄、城镇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绿化、美化成为新时尚。与此同时,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林业产业的蓬勃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有经济林、种苗、工业原料林、木材加工、森林旅游等极富区域特色的森林产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致富农民群众的重要产业,2004年全区林业总产值已达69.1亿元。印度洋海啸灾害损失惨烈,发人深省,更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警觉。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发挥森林植被对降低海啸及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国务院领导作了重要批示,国家林业局先后派出6个调研组,深入到沿海11个省(区、市)进行了专题调研。2005年5月19日,国家林业局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座谈会,提出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进行修订。本规划主要依据国家林业局《省级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修订指导意见》和有关通知精神,在2000年制订的《江苏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修编。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2006—2015年为规划期,2006—2010年为规划前期,2011—2015年为规划后期,并提出了2015年以后的远景目标。重点明确规划期内规划范围、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总体布局、发展目标、重点工程、投资估算及保障措施等。根据地理经济学和风暴潮灾害影响等科学依据,将原来工程区域规划范围扩大,实施范围覆盖全省31县(市、市辖区)4.1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55%,是沿海防护林体系一期规划和二期原规划面积的1.8倍。根据防御自然灾害的要求和沿海地区的实际,本期规划在江苏省沿海地区实施千里海堤基干林带建设、大中型河堤水土保持林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沿海百万亩高效生态防护林建设、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城乡一体绿化和低产林改造及森林抚育等七大工程。造林总面积217911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10543公顷,封山育林7368公顷,建设农田林网折实成片林面积16735公顷,绿色通道26322公里,城市绿化植树3085万株,村庄绿化植树21874万株,低产林改造49804公顷,森林抚育90182公顷。根据建设项目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和规划总工程量,工程总投资为856360万元(其中营造林费用751193万元,其它费用105167万元)。工程实施后将使沿海地区森林资源总量得到倍增,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超过全国当时水平;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8%左右,力争超过当时国际平均水平。全面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规划,建设以基干林带为主导的多层次沿海综合防护林体系,必将提高沿海地区抗御台风、风暴潮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土安全,从根本上扭转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录`第一章工程建设区域基本情况.9一、规划区域范围.9二、自然地理情况.10三、社会经济概况.11四、林业建设情况.11第二章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回顾.13一、沿海防护林建设情况.13(一)一期防护林体系建设情况.13(二)二期防护林体系建设情况.14(三)沿海湿地保护情况.141、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2、盐城沿海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二、主要成就和经验.16(一)成就和作用.16(二)经验与体会.18(三)存在问题.20三、本次规划区域林业现状.22第三章海防林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3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23(一)生命财产的安全工程,千里海疆不可缺少的绿色长城.23(二)现代林业的示范工程,林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24(三)和谐社会的奠基工程,社会文明不可缺少的发展平台.25(四)经济建设的富民工程,经济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6(五)与时俱进的重点工程,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27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27(一)有盛世兴林的政策环境.27(二)有实现“两个率先”、建设绿色江苏的内在要求.28(三)有综合国力提高的财力支持.29(四)有前期建设经验和科学技术的厚重积累.29(五)有社会公众空前高涨的参与意识.30第四章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1一、指导思想.31二、基本原则.31(一)坚持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31(二)坚持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的原则.31(三)坚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32(四)坚持科教兴林、依法治林的原则.32(五)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32三、建设目标.33四、总体布局.34(一)拓宽一带.34(二)建设两区.34(三)完善三网.35(四)加强四旁.35五、建设重点.36(一)建设内容.36(二)建设进度.36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38一、投资估算.38二、效益分析和总体评价.39第六章保障措施.43一、完善配套政策确保建设成效.43二、突出机制创新激发内在活力.44三、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服务体系.45四、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45五、全程监控管理立法依法治林.46第一章工程建设区域基本情况一、规划区域范围1.(一)原规划范围江苏是一个平原省,国土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在原一、二期的规划中,规划区域自北起锈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大陆海岸线全长1156.67公里(包括了我省长江口海门、启东二市202.67公里的长江岸线),涵盖全省从北到南3市16个县(市、区),包括有赣榆、东海、云台、连云、灌云、灌南、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海安、如东、通州、海门、启东等,总面积2.31万平方公里。2.(二)本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区域北起锈针河口,南抵吴江市桃源镇,东西沿海岸线向内陆延伸100公里左右,海岸线全长1025公里,范围在原规划区域基础上扩大,范围涉及8个市26个县5个市辖区。包括有赣榆、东海、连云港市辖区、灌云、灌南、沭阳、涟水、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盐城市辖区、大丰、东台、兴化、姜堰、海安、如皋、如东、通州、南通市辖区、海门、启东、无锡市辖区、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苏州市辖区等,总面积达4.16万平方公里,占江苏省国土面积的40.55%,是原一期规划(1991~2000年)和2000年制订的二期规划面积的1.8倍。二、自然地理情况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南与上海、浙江毗邻,北、西与山东、安徽相接。规划区位于江苏东部,海岸带纬度北纬30°45'~35°07',东经118°30'~121°55'。气候为明显季风特征,南北差异显著。全省处在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性气候中,自北向南依次为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以淮河入海水道为界,南部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多而分配较匀,冬暖春湿;北部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冷春旱;东部沿海地区因受海洋影响,春夏气温较低,秋冬气温较高,春温上升较迟,秋温下降较晚。由于横跨三个气候带,自然森林植被呈地带性分布,即: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本区自然土壤的地带性分布与气候、自然植被的分布有较大的一致性。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为棕壤及淋溶褐土,中南部北亚热带含常绿阔叶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下为黄棕壤,南端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为黄红壤。受水文地貌的影响,平原的湖滨低地常为沼泽土;沿江的冲积平原大多为草甸土;滨海平原受海水的浸渍形成盐土,黄淮平原地势相对低洼地方,由于地下水位高或地下水中富含盐分,再加蒸发旺盛,往往形成花碱土。海岸带土壤有海滨盐土、棕壤、潮土和砂姜黑土四类。规划区域现有耕地面积192万公顷,本地区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在江苏乃至全国社会经济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三、社会经济概况规划区总人口3287万人(791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2197万人,农业劳力1055万人,全区农耕地192万公顷,人均0.06公顷。全区林业用地56.2万公顷;人均0.018公顷。全区工农业总产值812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198亿元,占88.6%,农业产值927亿元,占11.4%。全区人均工农业产值2.47万元,城镇年人均收入10200元,农村年人均收入5500元。江苏沿海地处我国海岸带中部,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部位,南有黄金水道长江,有利于发展江海联运,沟通华东、华中、中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北有亚欧大陆桥,有利于海陆联运,沟通我国中原和大西北地区、亚洲和欧洲的经济贸易;东南部临江近海的南通和北部亚欧大陆桥东端桥头堡连云港两市是我国早期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中部资源丰富的沭阳、涟水、兴化、姜堰及盐城各县是江苏著名的花木之乡、意杨之乡、鱼米之乡、滨海城市;南端经济发达的苏州、无锡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是我国率先跨入小康的富裕地区,与上海及浦东开发区隔江相望。这种突出的地理区位优势决定了江苏沿海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生产布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四、林业建设情况江苏是一个少林省份,林业基础较差。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以平原林业建设为主和加强丘陵山区林业建设的方针,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1996年达到宜林地“灭荒”和平原绿化省的国家标准。“九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林业建设,相继实施了沿海防护林体系、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苏锡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等一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造林绿化工作成效显著,部分地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2003年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发出了“打造绿色江苏、建设生态家园”的号召。把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确定为“两个率先”的重要指标,写进全会决定。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决定》,批准了《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工程总体规划》,重点实施江河湖海防护林、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绿色通道、城市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保护五项林业生态工程,以及杨树等板纸一体化、银杏等林副产品综合利用、竹业、林木种苗花卉和森林旅游工程五项林业产业工程。目前,全省有林业用地13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89万公顷,灌木林地1.8万公顷,加上四旁树折算,全省森林覆盖率13.89%,活立木总蓄积4236万立方米。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9%,9万公里可绿化公路绿化率达80%,7.3万公里宜绿化流域性堤岸绿化率达91.1%,1025公里的海岸基干林带基本合拢。建设各种类型动植物自然保护区23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39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5个,省级森林公园24个;全省现有生态公益林面积45.8万公顷,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6.9万公顷,省级23.9万公顷,市县级生态公益林14.5万公顷;自然湿地面积118.1万公顷,其中国际重要湿地2个,占全省国土面积11.5%;2004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66.4亿元。第二章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回顾江苏沿海地处我国海岸带中部,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部位。背依我国最大的、人口密集、物产丰饶的黄淮平原,南接富庶的长江三角洲,有年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