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九中历史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12012年高考历史考点解析·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政权的建立于灭亡(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2)灭亡: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2、分封制(1)内容: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首先是周王对诸侯国:周天子将一定的土地、人民等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起诸侯国。其次是诸侯国对周王: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受封的诸侯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实行再分封,在其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2)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3、宗法制(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4、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史论共享】)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等方面起了独特在作用。二、秦中央集群制度的形成1、秦朝的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皇帝制度(1)皇帝称号的由来: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2)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3)影响: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三公九卿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作用: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加强了君主专制;一定程度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4、郡县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县是郡的下级地方行政机构,县设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作用:实现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5、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消极: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史论共享】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郡县制,郡县制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上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废除了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2、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1)形成: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2)三省职权: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南京九中历史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作用: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3、元朝行省制度(1)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辖),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2)评价: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选官制度(1)汉朝:实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隋唐宋元:实行科举制。形成:隋炀帝时,政府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完善: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例如贞观时;武则天时)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明太祖废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2)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并不参决政事);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形成内阁;明宣宗时,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内阁首辅权压众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清初承袭明制,设内阁管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2)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设军机处。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3)权限: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4)积极作用: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5)结果: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6)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史论共享】)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是主要特点。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是另一重要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史论共享】)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1)爆发: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政府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2)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3)《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8月。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协定关税(4)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第二次鸦片战争(1)过程:1856年秋,英法联军发动—1858年夏,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联军攻入北京城,洗劫北京并烧毁圆明园—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2)影响: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3、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1)战争背景: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南京九中历史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3(2)过程: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中国的运兵船,战争爆发。日本在海陆两个战场同时对华作战。1894年11月,日军攻占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在列强干涉下,日本交还辽东半岛,但中国需交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4)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⑥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⑦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1)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2)《辛丑条约》:1901年内容:①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④严惩义和团运动中与列强“作对”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3)影响: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朝对峙。(2)《天朝田亩制度》时间:1853年冬内容:①土地分配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产品分配方案: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③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①进步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局限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3)《资政新篇》时间:1859年冬,洪仁玕内容:①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由公众选举官吏。②经济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