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土地利用理论与实践思考题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与实践思考题20151、何谓土地报酬递减理论?掌握该理论需注意的问题?土地报酬递减理论: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注意问题:这里的土地报酬,可以理解为土地产品的产量或为通过土地所获得的收益,体现了土地的生产力收益能力。为了考察劳动与土地等要素组合对土地报酬的影响,我们还需要考虑平均报酬及边际报酬的变动趋势和规律。总报酬,即总产量或总收益;平均报酬:总报酬除以某种要素的投入量;以劳动为例,边际报酬,即对同一块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最后一单位追加要素所带来的总报酬的增量,它是生产函数关于劳动上的一阶偏导数。边际报酬体现了土地的边际生产力。通过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我们可以确定土地利用的最佳集约度和最佳规模。2、边际报酬变化与总报酬、平均报酬变化的关系,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1)边际报酬变化和总报酬变化的关系:从几何上说,边际报酬等于总报酬曲线在各点切线的斜率(导数的几何意义),边际报酬最大的点对应总报酬曲线的点为拐点[转向点]边际报酬为零,此时总报酬最大。(2)边际报酬变化与平均报酬变化的关系:当边际报酬大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具有上升趋势;当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开始下降;当两者相等时,平均报酬最高。(3)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在第一阶段,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因此在这个阶段停止投入是不合理的,继续劳动投人将使得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第二阶段:平均报酬等于边际报酬之后到边际报酬等于零之前为第二阶段。在通常情况下,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是合理的,但具体选择多少变动要素(比如劳动力),还要取决于产品价格(或单位收益能力)和投入要素价格。第三阶段:边际报酬为零,总报酬达到最大之后为第三阶段。在此阶段,投入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和生产弹性均为负数,而且平均报酬继续递减,总报酬也趋于下降。因此在这一阶段继续投入是不合理的。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途径内涵为: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建成区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率,使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统一,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目标,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功能不断提升。途径:(1)建立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是由不同等级的城市所组成,因此,应当按照城市体系的发展规律,大、中、小城市共同协调发展,缺了哪一个层次都不能发挥整体效果。(2)加强土地管理,合理控制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城市用地的迅速外延扩张,浪费和闲置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应该采取措施,适当控制城市发展规模,严把城市升级关,减少城市建设对耕地的占用。(3)严格土地规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要严格管理。在各种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不得新增建设用地。对清理后拟保留的开发区,必须依据有关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和产业集聚的原则严格审核。(4)进行土地整理,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给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现有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只有整理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才能进一步满足城市对建设用地的需要。(5)强化对土地执法行为的监管。建立公开的土地违法立案标准;对有案不查、执法不严的,有关部门要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坚决纠正违法用地。对违法用地及其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应当依法予以拆除。通过不断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制,更好地监督和规范土地执法行为。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动力机制(1)聚集效应机制。随着城市某单一地块上投入的规模化,内部规模效益不断增加,土地收益也就不断增加,土地价格就会越高,对特定地块产业用途的选择要求也相应提高,即城市单一地块的规模经济直接导致土地投入以及投入产出比增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增大。另外相互关联类产业通常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城市特定地域内或功能区域内的产业聚集综合体,形成了城市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2)要素替代机制。当城市土地价格较高时,其他要素的价格就相对较低,此时其他要素的投入对土地就有较高的替代率,即土地投入将减少,而非土地投入将增加。所以,随着城市土地价格的升高,市场经济主体会用其他非土地投入来替代土地的投入,从而减少城市土地的使用量,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3)市场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经济规律来决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土地作为一种基础的的、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市场要素,在市场机制逐利性的驱动下,自然会被最大程度的集约利用,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4)政府导向与激励机制。由于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以及自然垄断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城市土地市场发生失灵,其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会受到阻碍。这些土地市场失灵的现象仅仅依靠土地市场机制自身是无法解决的,政府导向与激励机制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达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的目的。5、根据集约要素的特征划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按照集约要素的构成不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1)资金密集型。通过对城市某块土地大量投入资金,以此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最终获得土地收益。这种土地集约利用投资量大、容纳劳动力较少、资金周转较慢、投资效果也慢。在这种土地集约利用上通常发展的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通常有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2)技术密集型。在土地投要素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的投入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的而投入,以此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最终获得土地收益。这种土地集约利用的技术要求高,主从事相关研发的工作、容纳劳动力较少,主要是研发人员,如科学家、工程师等、因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技术投入效果慢,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此外还要求良好的技术基础积累,因此这种土地集约具有历史继承性。在这种土地集约利用上通常发展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3)劳动力密集型。在土地集约利用中,劳动力是其首要考虑的因素,通过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投入,可以获得最佳土地利用效益。此类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的投入,而对技术和资金的依赖程度低,因此一般发展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这种土地集约利用投入见效快,门槛低,能够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是土地集约利用初始阶段的良好选择。6、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1)土地用途。土地用途的多样性使得城市中的某一块土地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但只有一种用途是最佳的,并且由于数量的有限性,不同用途的土地分配此消彼长,这时就要利用地价杠杆,按照城市规划最佳利用原则合理利用土地,在自由价格机制下,不同用途之间的相互竞争导致土地流向土地利用能力最高的用途。(2)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键因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气候、地质条件、土地资源状况和地形地貌都等会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3)城市规模。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城市规模越大则用地越集约。一般情况下,城市随着人口、经济和文化等要素的不断集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扩大后的城市规模再促使集聚经济效益更加突出,土地集约利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城市对各要素的吸引力再集聚更多的城市发展要素,如此不断循环。因此,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要素集聚的持续进行,城市土地将得到更加充分和集约的利用。当然,城市规模与城市发展要素的集聚受制于外部不经济性,城市规模也存在一个适度问题。(4)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产业为主,最终发展到以第三产业为主。随着产业升级,主导产业的生产部门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能够不断地提升生产效率,导致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土地的需求相对较少,产值高,因此,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的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也相应较高。(5)科技发展水平。对土地的投入往往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随着科技的进步,在非农用途的场合,建筑技术的变迁和新建筑材料的使用,会突破原有的限制,在相同面积土地上的资本投入将增加,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指标评价体系:可以从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三个角度进行构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反映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1)土地投入强度。该类评价指标主要考察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资本、技术、劳动等非土地生产要素的直接性投入强度。从指标可量化的角度出发,具体设置了资本投入、技术投入、劳动投入三项考察内容,以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面积用地从业人数、地均R&D经费等指标来评价。另外,因城市基础上设施的重要性,将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单独作为一项考察内容,选取水、电、气等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公共设施完备度、交通便捷度等指标。(2)土地利用程度。从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水平广度和空间强度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具体选取人均建设用地、建筑密度、商业聚集度等指标来衡量土地平面利用情况;以容积率等指标来衡量土地空间利用程度。(3)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分两个层次体现,即反映土地整体配置水平的结构效率和体现土地个体使用水平的产出效率。前者通过各类用地比例等侧重体现用地结构和工业用地比例等侧重反映用地空间布局的指标来衡量。后者主要结合土地利用类型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综合考察。具体从两个方面选取:一是土地作为其他产业经营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如:地均第二、三产业GDP、地均工业总产值、地均营业额、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等;二是土地直接开发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如:住宅地价实现水平、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住宅区群众生活满意度等。7、RS和GIS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目前,在我国城镇建设用地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大范围运用RS与GIS技术对城镇建设用的动态变化地进行监测、评价等相关工作是RS与GIS的重要应用方面,这是运用RS与GIS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基础条件。①RS-GIS技术已成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定量化研究的主要手段,并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很多研究以遥感影像为原始数据,应用GIS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两者的结合,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实现了快速动态地了解和掌握土地资源的变化情况。②在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中,由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及应用涉及因子多、数据量大,并且评价单元具有空间属性和非空间属性,使得常规的工作方法效率低下,难以保证结果准确,目前还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的研究刚刚起步。随着GIS技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建立了基于GIS和C/S技术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并在南京、苏州等城市应用。河北省《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技术方法研究》通过理论探索与试点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石家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在工作中,采用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快速准确地提取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并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应用其中,提出了基于“3S”技术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路线、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内涵可以如何进行潜力分类?根据其内涵,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分为面积潜力与经济潜力;第二层次分为水平空间潜力和垂直空间潜力。(1)面积潜力是指通过闲置土地的回收、增加建筑密度、进行地上与地下开发等手段增加的土地面积或建筑面积。按其空间分布特征,又可分为水平空间面积潜力与垂直空间面积潜力。水平空间面积潜力:①闲置土地面积潜力。指对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2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土地可由地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