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犹太王国,摧毁了雅赫维神庙,并把数以千记的犹太人俘虏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2僭主政治是指以非法手段夺取政权者建立的独裁统治。它是古希腊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是古希腊殖名运动的产物。早期的僭主政治促进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希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之后却成为暴君政治,全权独裁拥有无限的权力而实行的一种残暴统治。3埃及学研究古埃及文明的语言,文学,历史文化艺术的学科,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古文字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宗教史,美术史及草纸学等专科研究,也涉及建筑学,技术史,医学史等。4希腊化时代从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去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把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历史。19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史学界开始称这一时期为希腊化时代。5希腊宗教它的最基本内容是崇拜居住在奥林匹斯山的12位神是他们信仰的宗教一般被认为是多神教。流传于希腊及地中海、黑海地区。源于公元前8世纪荷马史诗之前至公元5~6世纪。在原始宗教基础上吸收爱琴宗教。克里特——迈锡尼宗教和埃及宗教等而逐步形成。早期带有明显印欧名族信仰特色,后期有较完整的祭司制度和礼仪典章。6元首政治指罗马帝国的开国住屋大维成为罗马最高统治者后,采用“元首”称号。实行个人军事独裁,建立的元首制统治形成,屋大维在公元前32年至公元前23年连任执政官,公元年29年,从东方返回罗马,举行盛大的凯旋式,并获得“元首”称号。7十二铜表法又称十二表法,是古罗马国家立法的纪念碑,也是最早的罗马法文献,其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体现出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隶国家的本质特点,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平民的利益。8封臣制8—9世纪封建主义的中世纪表述方法,扎根于不同骑兵阶层之间的关系。即领主和封臣之间的关系,来源于罗马和蛮族的传统,即罗马的保护人制和蛮族的扈从制。封臣向封君以多种仪式宣誓效忠。封君保让保护和维护封臣地位封臣则履行军事服役。提供金钱帮助、对封君进行建议劝告,该制度常与土地挂钩,领主将土地授予封臣,形成封土制。9庄园制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经营土地的基本组织,是一个经济实体。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经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其特点是将庄园土地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地两部分,农奴除经营自己的份地外还需自带工具无偿地在领主自营地上带动份地的产品归农奴,领主自营地上的产品归领主。10重农学派重农学派是18世纪50—70年达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其思想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中为自由放任政策,代表人物为魁奈、米拉波、杜尔阁。11民族主义18、19世纪之交的产物,主要观点:在文化上承认每个名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承认保障,发扬这些文化传统的权利,在政治上,主张建立各个名族统一的主权国家,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成为其基本原则-----名族自决。德国,赫尔德和贵希特都是倡导名族主义的代表人物。赫尔德提出“文化民族主义”认为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同等的价值,贵希特爱1808年发表《对德意志名族的演说》标志着名族主义的诞生,提出成为一个名族的根本在于名族精神。1815年以后,名族主义成为遍及欧洲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远动。12封土制即采邑制,终身不世袭但实际上很快采邑就世袭了,成为封臣的领土。723年为了与阿拉伯作战,墨洛温首相查理·马特将大量教会土地赐给封臣以换取军事服役,8世纪骑兵取代步兵,封君难以集中供给封臣生活所需,尤其是高昂的骑兵装备不得不采取分封土地方式,象征封君将土地授予封臣,因层层受封和义务重叠,中世纪的封土制的实际发展和法律理论相聚甚远。1290年英国的《买地法》承认封建买卖的合法性。封建封土制衰落。13农奴制又称封建领主制,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具体起源于古罗马共和时期,即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农奴主,利用人生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强制剥削,农奴作为无偿的劳动力,要承担捐税、杂役、产物,受到领主的司法和行政控制。1861年,俄国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14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篆《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其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著,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业,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达朗贝尔、孔多赛、爱尔维修。他们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同时推动启蒙运动的深入。15保守主义兴起于法国大革命,最先出现于英国爱德蒙伯克,1870发表《法国革命论》从宗教、政治、伦理等反方面否定法国大革命,主张以稳健的改革来维护传统,法国的迈斯特尔和博纳尔则主张反对启蒙学说和共和制度。简答题一.文化的特点文化是共同享有的;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是有适应性的;文化是整合的;文化总是不断变迁的二.志体和史体。志体:以叙述为主,以记述现状为主。将事物作横向的分门别类的综述。它是资料性的,将资料分门别类的编纂,以反映民族和地区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状况,内容广泛详细,详古略经,每隔一定年限重修,大量资料从当时当地搜集调查而得。史体:论述性的,主要是记述过去,详古略经,以过去的文献为主。以时间、事件为中心线索,侧重于事物纵向的发展,记事集中,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反映一种客观规律,论述部分是史书的主体。三.犹太发展史1.在bc1800年前,其领袖为亚伯拉罕,其孙为雅各,在两代人的带领下迂回到迦南地区,雅各奉神之命将“希伯来”改为“以色列”。2.在bc1300年至bc1250年,又迂至埃及,推举摩西为领袖,为反抗埃及对劳动力的压迫,之后逃到西奈半岛,信仰“耶和华”为祖神,后形成犹太教四.宗教在埃及文明中的地位,内容和演变地位:宗教在古埃及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支配地位。埃及文明中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埃及艺术是变现宗教象征的手段,文学和哲学中充满了宗教和对神的赞颂。埃及古王国的政治统治在极大程度上是一中神权政治。新王国法老也称自己是代表神明进行统治的,埃及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物资被大量用于修建,宏伟豪华的金字塔陵墓和神庙,以及维持靡费的宗教体系。内容及演变:官方和上层贵族信仰太阳神,要养深由最初的拉神演变到阿蒙神,后又转成为阿吞神;下层民众信仰奥西里斯神;首都从孟菲斯迂到底比斯五.希腊精神的内涵人是万物的尺度;对理性的尊崇;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法物的强调;“美德即知识”—爱和智慧的追求;中庸—和谐的艺术;科学精神,包括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生物学和形而上学等。六.罗马法的演变过程1.bc5c,产生了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这是由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以前,罗马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的扩张,法律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于是产生了罗马帝国统治下各民族所共有的法律—万民法。3.然而万民法的法哲学基础就是自然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法律境界,提出人生而平等,为之后的启蒙运动推进奠定了基础。七.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定义:1.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2..生活中数不清的各个方面,包含了后天获得的作为一个特定社会或民族所持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3.被一个集团所普遍享有的,通过学习的来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特点:文化是共同享有的;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是有适应性的;文化是整合的;文化总是不断变迁的八.斯拉夫人的概况1.斯拉夫人是东欧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故乡在东欧大平原西南部,6世纪后开始变迁,分为三支。西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波兰的西部、捷克和斯伐洛克的东部。东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波兰东部的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南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波兰南部及巴尔干半岛。2.7世纪时,保加利亚人和当地的南斯拉夫人建立了保加利亚王国,斯拉夫人的其他国家,大豆在9世纪。南斯拉夫人建立了塞尔威亚王国。1190年获得独立。10世纪,西斯拉夫人建立捷克和波兰,9世纪后期,东斯拉夫人建立基辅罗斯国家。九.伊斯兰教为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的作用1.伊斯兰教为阿拉伯统一国家的产生做了思想准备,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把各个部族统一起来2.伊斯兰教的存在和发展促成了阿拉伯国家的产生3.伊斯兰教为阿拉伯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国家组织形式4.伊斯兰教成为统一阿拉伯半岛,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有力工具十.伊斯兰教的信仰和义务六项基本信条:信安拉,信使者,信天使,信经典,信前定,信后世五项基本义务:念功:穆斯林在礼拜和其他主要宗教活动中,必须先口诵清真言;拜功:穆斯林每天必须按时朝向麦加克尔白神庙礼拜五次;斋功:规定每年9月伊斯兰历为斋月。斋月内从日出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课功:凡穆斯林都须以其财产多寡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天课。天课主要用于宗教活动及赈济等方面,是穆斯林对主的真诚和自我赎罪;朝功:即朝拜麦加克尔白神庙,有条件的穆斯林一生至少要去麦加朝觐一次。十一.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概况土地制度是采邑制;封建贵族政体是分权制,各自为政,多元化;军事制度是骑士制度,军事贵族化,骑士化;封建庄园是最基本的生产组织;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形成两个经济中心,农村和城市。出现自制城市;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政权的精神支柱论述题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展开过程和历史意义1.历史背景:a12至15世纪的异端运动,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做了准备b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呼唤宗教改革c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敛财d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运用和发展,最后产生了新教,是文艺复兴的发展。2.展开过程:a马丁路德及其宗教改革思想:著作《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影响: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改革后的新教登上历史舞台b加尔文及其宗教思想思想:著作《基督教原理》,将“依靠信仰可能得救”解释为“先定论”,是其宗教观的核心影响:加尔文的先定论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了辩护,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传播,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c亨利八世与英国的宗教改革内容: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历史意义:拉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序幕。在政治上:它是民族国家日益成长的反映,它突破了教会对王权的制约,为主权民主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思想上:宗教教义的改革打破了基督教神学世界观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人们思想的释放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立;在经济上: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以及对教会的财产的剥夺等,有利于加快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3.历史意义: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各教派的教义都有资本主义的政治与社会内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教会组织结构,都有共和色彩,德国超出了资产阶级思想范畴,提出了社会的思想,成为近代共产主义的先驱。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创立经过的三个阶段历史条件:经济: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因有的生产社会性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1825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暴露,为科学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力量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条件;阶级:19世纪30、40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个人:马克思和恩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