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概论知识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人类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文化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答:文化主要有四大部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信息文化。文化系统的表层是物质文化,它是由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产生的、可触知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物。文化系统的中层是制度,即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如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组织形式等。文化系统的里层是精神文化,它是人与自我意识关系发展的产物,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发展进行,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贯穿文化系统表里的是信息文化,如语言、文字、姿势及其他信息符号,它是人类用来创造、保存、积累和传播文化的媒介。在文化结构中,处在表层的物质文化是整个文化的基础,也是其中最活跃、变化最快的要素,它是衡量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程度的外在标志。制度文化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规范,制约着特定群体中人们的行为,有相当的稳定性与继承性。至于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与历史环境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文化变迁中最难改变的部分。诸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协同发展。、2.宗教是对存在的一种反映,不过它采取的事幻想的、歪曲的反映形式。其次,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既包括宗教信仰系统,也包括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绚烂多彩的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宗教相比其他文化现象具有更广泛的受众,而且往往和世俗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一种强制力,所以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力是其他文化现象所无法比拟的。宗教对文化的积极影响:宗教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人类思维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理性的高度,人类对自然世界和自身的认识,是以宗教为开端的。宗教是哲学的雏形,是人类在哲学之思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现代宗教里,宗教其实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探索,即一种哲学思维。艺术与宗教也有着天然的联系;宗教需要艺术作为宣传自身的手段,另一方面,艺术也从宗教中受到不少滋养。宗教在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唐代和尚鉴真、传教士利玛窦消极影响:无论是自然宗教还是认为宗教,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歪曲反映,就其本质来说,宗教是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首先,宗教势力常常和世俗政权纠结起来愚弄人民,形成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桎梏;2其次,宗教对其他文化现象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当艺术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有违宗教理念时,宗教会粗暴的扼杀艺术。宗教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也显而易见。3.什么是文化类型?文化类型是生活在不同地理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思想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具有系统性和变异性。世界主要文化类型有六种:古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印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玛雅文化和阿拉伯文化。4.简述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古代印度人在诗歌、史诗、宗教等方面为后人就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最早的文献是宗教诗和圣歌的汇编;古代印度的艺术历史悠久,比如精美的雕刻品、佛教建筑、石窟艺术等;在自然科学方面,印度居民很早就对天体进行了观测,获得了不少天文知识,由于农业的发展,印度已有相当精确的历法。5.文化整合:是指一种文化在由简至繁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按照一定的秩序在结构上相互关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的过程。6.举例说明文化整合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一,对传统文化成分的继承和改造;二,对创新文化成分的选择和利用;三,对外来文化成分的调整和融合。7.简述文化模式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个体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社会,社会的演进也同样依靠着社会中的个体。文化整合时总是牺牲个体的主动性为代价。个人与社会的之间的关系微妙复杂,个体与社会在本质上是互补关系。个体与社会天生适应,个体生来就具有适应文化模式的可塑性。个体对社会天生对立,尽管大多数的人天生就具有与文化模式相适应的潜能,但总有一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反常”的个体存在。个体对社会不适应却努力适应,一方面,个体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不合拍,另一方面,迫于社会的压力,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这种不适应状态,这种情形称之为个体的“二难窘境”。8.文化传统是指文化累积中影响深远、贯通古今,其影响及于现在以至未来的那些具有根本性的内隐与外显的要素。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延续性,系统性的特征。9.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文化传播概念的演变:最早见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主要是指文化的迁徙、采借、暗示以及分布等。古典传播学派认为它是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从一个社会传递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是文化传递扩散的一种流动现象。20世纪30年代受到符号学和心理学影响,心里学派把文化和个人心理联系起来,3将文化看做个人心理的抽象物。随着符号学和信息论发展,学者们抛弃了古典传播学派的观念,认为文化传播过程突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对文化的影响,不仅注意文化特质。司马云杰认为任何文化传播都是一种沟通人与人的共存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10.文化传播的条件:文化的共享性、传播关系、传播媒介以及传播的方式和模式。文化的共享性指的是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而传播关系就是在文化传播中发生的联系。11.文化传播的途径:自然传播,商道传播,战争传播,移民传播和宗教传播。12.文化变迁的途径:发现和发明,传播,文化丧生,涵化13.文化变迁的原因:首先,引起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其次,文化自身的矛盾冲突、文化的分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地理环境的变化是引起文化变迁的一个原因。最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文化的变迁还要受到外来群体文化传播的影响,这是引起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14.文化变迁的规律:从量变到质变,从自发到自觉,渐进的过程,克服文化惰性。15.文化丧失:由于发明和传播而增添新的事物,而由此导致旧事物的丧失,或由于生态环境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在没有替代物的情况下某些文化因素自动消失。百家争鸣,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宋明理学之辩是中国古代史上三次文化争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基本上是沿着先器物后制度而后在文化的核心层面价值观念层面这样的逻辑顺序。16.文化寻根的意义:首先,寻根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启悟了作家从文化角度审视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促进新文学质的飞跃,而且开拓了文学批评的空间,促进批评对文化价值的追求。其次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族艺术的精神认同,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激活了我们民族历史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注入了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美学气韵和情致。局限也十分明显:多数作家对文化理解是以偏概全,抓住某些民俗习惯便刻意渲染,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剖析。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态度较为偏激。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排斥偏执,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与现实疏离,导致寻根文学的衰微。17.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一种以现代大众为消费对象,以现代工业为生产方式,以现代市场为产销依托,以现代传媒为传播工具,以现代休闲为时尚的文化,它具有明显的商业性、产业性、世俗性、娱乐性、流行性、复制性、平面性的本4质特征。18.文化遗留物方法:从现今人类社会中搜寻原始文化的遗留物,就是泰勒所用的文化遗留物方法,也是今天在人文科学中普遍使用的取今证古的方法。19.评价泰勒的《原始文化》思维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0.万物有灵观:认为灵魂可以分离和迁移,幽灵寄居的地狱或冥府善恶报应与天堂地狱,由灵魂引申出精灵的概念,动植物精灵,自然物精灵,图腾崇拜,由众多精灵上升到多神信仰,然后是主宰一切的大神的出现。原始人在观察思考人的生死、清醒与睡梦、健康与疾病等事及其原因时,推测人有第二个我即灵魂的存在,进而又认为灵魂能够离开肉体,或进入动物,或进入其他物体体内,影响或控制他们,从而形成了万物有灵观。21.文化圈:各种文化现象,在世界社会和文化发展历史上,都是在某地一次产生的,而不能在别的地方再次产生,但是这种文化现象却随着人们的交往,文化的传播遍布各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一定数量的相同文化因素的地区划为某个文化圈。泰勒认为人类文化石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的结果。称为古典进化理论,蒙昧,野蛮,文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人的异化三个原因:一是追求物质享受对人的精神自由的控制二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三是大众传媒以一种虚假的形式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这样现代发达的工业社会就变成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即从以前对物质、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变成了只是在物质上得到满足而精神上得不到发展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的人变得像动物一样,成为物质奴役的工具,即所谓单向度的人。22.文化热的出现与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了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伴随着经济政治改革的要求,文化建设又开始复苏,人们的文化视野开始拓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个持续十年的文化研讨热潮,对这一现象人们称为80年代文化热。23.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路径。25.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24.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变迁。全球化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是中国走向21世纪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自1980年代以来,邓小平审时度势,提出了关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邓小平大力倡导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对全球化的积极反应;一方面,我们应该弘扬邓小平倡导的开放精神,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接纳跨世纪的文化融合。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应该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适应于时5代精神的文化传统,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全球已迈向信息社会,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的发展把中国社会卷入四个社会转型中:一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二是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三是从匮乏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四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四重社会转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加速了文化更新过程,形成了以下六大发展趋势。一是多重的社会跨越造成了文化的多重结构与过渡性的发展趋势。二是现代化的进程导致文化创新大于文化传承。三是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促使文化融合大于文化净化。四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冲突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向兼容与综合。五是多重的文化变迁与新旧冲突日益加大了社会对体现市场经济需要的新价值和新道德的呼唤。六是跨世纪的挑战呼唤民族精神的再塑造与更新。全部的当代文化发展趋势,最终都凝聚到民族精神的跨世纪创新这一基本点上。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以社会创新的文化内容,形成一种属于21世纪的、保存了优良文化传统的、具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为基础,兼收并蓄先进的外来文化和现代现代化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中华民族文化。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