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江西省登革热监测方案江西省登革热监测方案(2008年版)近年由于人员流动频繁和国际旅游的迅猛发展,使登革病毒的流行范围及其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分布范围也在相应扩大,我省近几年屡有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监测是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解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的动态变化及登革热病毒携带状况,健康人群的免疫水平,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制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一、监测目的(一)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二)了解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包括孳生和密度变化)的动态变化及登革病毒携带状况;评价登革热发生危险因数。(三)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制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二、监测病例定义(一)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二)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史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或发病前15天内去过流行区,有蚊虫叮咬史。2.临床表现2.1突然发病,畏寒、发热(24~36小时内可达39~40℃,部分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2.2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痛;2.3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出血;2.4浅表淋巴结肿大;2.5皮疹:于病程3~7天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天;2.6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2.7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天出现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2.8多器官大量出血;2.9肝肿大;第三部分江西省登革热监测方案2.10伴有休克。3.实验室检查3.1末梢血检查:血小板减少(≤100×109/L)。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3.2血液浓缩: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3.3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见附件1、2);3.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见附件3);3.5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4倍以上增长(见附件1、2);3.6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脑脊液(发病5日内)或尸解脏器(脑、肝等)中分离到登革热病毒或检测到病毒序列或检测到病毒抗原(见附件4、5、6、7)。4.病例分类4.1登革热疑似病例:具备1、2.1、2.2以及2.3~2.7之一以上者。4.2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1(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时)或再加3.3(出现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时)。4.3实验室确诊病例:4.3.1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加3.4、3.5、3.6中的任何一项。4.3.2登革出血热:登革热实验室确诊病例加2.8、2.9和3.2。4.3.3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加2.10。三、监测内容和方法(一)常规监测1.病例的发现和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2.输入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监测(1)定义①输入性病例:发病前15天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我国的台湾省,有蚊虫叮咬史;或登革热病人急性期血清的阳性PCR产物或分离到的病毒经序列测定,其preM/E序列与到过的国家或地区的相同序列高度同源。第三部分江西省登革热监测方案②暴发疫情: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发生3例或以上登革热病例的。暴发疫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输入性病例所引起的暴发疫情;另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本地感染病例,或不能明确其感染来源的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2)输入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报告同常规监测疫情报告。(3)输入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调查与核实诊断①个案调查根据暴发疫情的规模,对首发病例、首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其他病例进行调查;如果出现大规模暴发流行时,首发病例、首例临床诊断病例以外的其他病例以一览表的形式(见附表2)进行调查。②收集临床资料采集病人的急性期血清,参照常规监测的血清学核实诊断和病原学检测进行。③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临床资料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核实诊断。(4)媒介调查有媒介伊蚊分布或媒介伊蚊分布本底不清的,按照监测点媒介监测的内容进行。(5)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调查①自然因素:自然地理资料(包括人口、地形、地貌、河流、植被、海拔、气温、降雨量、土壤等)、既往登革热流行情况;②社会因素:人员流动情况、供水及储藏情况。(6)流行病学分析重点统计罹患率,分析“三间”分布,提出可能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分析暴发或流行原因。(7)疫情控制措施根据“三间”分布、流行特征、可能的传播因素实施疫情控制措施,包括现患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开展主动疫情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防蚊灭蚊意识;翻盆倒罐,清除积水,及其他消毒、灭蚊的工作。(8)分析总结最后应对暴发或流行的原因、传播方式、流行特点、流行趋势、措施评价及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二)监测点的监测第三部分江西省登革热监测方案1.人间疫情监测(1)疫情报告同常规监测的疫情报告。(2)个案调查同常规监测的个案调查。(3)人群抗体水平调查在流行季节的前、后期随机抽取正常人群(注意各年龄组均衡的原则)血清各45份,-20℃保存,用IFA或ELISA法及时进行登革热血清学检测(见附件1、2),以了解当地人群抗体水平,分析流行趋势。2.媒介监测采用定时、定点、定人调查法,同时也可进行流动监测,对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白蚊伊蚊的分布、种群、孳生环境、伊蚊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及带病毒情况进行监测(见附表3、4、5、6)。登革热高峰季节6~10月份开展监测,每月2次。(1)伊蚊幼虫密度和成蚊种群、密度监测①伊蚊幼虫密度监测在辖区媒介伊蚊初步普查的基础上,在农村选一个有二百幢房屋以上,登革媒介幼虫密度处于中高水平(BI在40以上)的村庄;在城区选一个有二百幢房屋以上的居委会,最好是医院、学校周围有二百幢房屋以上的居委会作为监测地点,开展伊蚊幼虫密度监测。每个监测点选农村或城区一个监测地点开展,每点随机抽样调查50户。统计指标为:布雷图指数(BI)、房屋指数(HI)、容器指数(CI)、千人指数。②阳性容器调查最好分类。按性质分为室内、室外,按性质分为永久性(如水缸、水池等)、暂时性(如花瓶、轮胎、废弃瓶罐等)容器,可分别统计计算指数,便于指导清除伊蚊孳生地工作,观察评价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③成蚊的种群和密度调查成蚊监测点的选择原则同幼虫,也可于幼虫监测点开展。蚊媒监测于每月中旬,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开展调查,成蚊调查的时间在8:30~10:00或15:30~17:00白纹伊蚊可用人工捕蚊法进行捕捉,在房前屋后及村寨周围选择东、南、西、北、中5个捕蚊点,每点12分钟;或选择1个捕蚊点采取人诱10分钟,统计其人工小时捕捉的伊蚊成蚊数。第三部分江西省登革热监测方案(2)病原学监测1)核酸检测各监测点在流行季节捕获伊蚊成蚊,10~20只为一份,全年检测10份,由省级疾控中心用RT-PCR的方法进行核酸检测(见附件7)。2)病毒分离对RT-PCR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并将分离的病毒株送中国疾控中心进一步鉴定(见附件4、5、6)。四、监测网络组成和职责监测网络由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点所在地医疗机构组成。其职责分别是:(一)省卫生厅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省卫生厅负责全省的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监测工作,保证监测工作顺利开展。(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制订监测方案,组织考察、确定全省监测点的布局,明确具体任务和目标。组织对监测点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2.设计监测数据的收集流程、方式,负责全省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对监测系统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反馈。每年对监测点进行年度工作总结。3.组织专家定期对监测点监测工作进行检查、考核。4.指导下级暴发疫情事件调查,处理。(三)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本市登革热疫情汇总、分析及哨点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2.对本市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处理;3.协助省疾控中心完成本地区监测点的监测任务和管理、业务指导;参与本地区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对报告的登革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撰写调查报告。2.负责登革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标本的采集、运送工作。3.负责常规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按时上报。4.开展蚊媒监测,负责各种蚊媒标本的采集、运送工作。(五)监测点所在地医疗机构第三部分江西省登革热监测方案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病例,隔离治疗病人,协助各级疾控机构进行个案调查、采集标本、填写疑似登革热病人检材送检一览表和疑似登革热病例送检表等(见附表7、9)五、数据收集、分析、反馈(一)数据收集内容1.疫情报告卡2.监测点的基本情况收集3.媒介伊蚊监测孳生地调查登记表及统计报表、伊蚊成蚊密度调查表(附表3、4、5)4.实验室检测记录(二)统计分析指标1.人群抗体水平调查分析年龄、性别、职业分布;2.蚊虫名录、分布、密度、带毒情况;(三)定期报告、反馈资料1.发现登革热或疑似登革热疫情后,必须按照乙类传染病的规定及时进行网上直报。疫情证实后,应通报相邻有关市县(区)乡镇,并向其它相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2.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10日前将前一个月登革热监测调查表录入数据库,并汇总上报。3.血清学试验应及时进行,并将血清学诊断结果立即填入个案调查表。省疾控中心进行的血清学实验应及时将结果反馈给标本送检单位。六、监测系统的质量控制(1)人员培训每年监测点所在市、县、区及医院有关业务人员进行1次培训,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2)所采用的实验室方法,试剂应统一标准,由中国疾控中心推荐;(3)报告的及时性、核实诊断的及时性。(4)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原始记录,总结等。七、附件附表1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附表2登革热病例调查一览表/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第三部分江西省登革热监测方案附表3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孳生地调查登记表附表4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调查表附表5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调查表附表6媒介伊蚊登革病毒分离送检登记表附表7疑似登革热病人检材送检一览表附表8病原学检测结果一览表附表9疑似登革热病例送检表(临床)附件1免疫荧光法(IFA)检测IgG抗体附件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单份和/或双份血清IgG抗体附件3IgM捕捉ELISA法(MacELISA)检测登革热IgM抗体附件4C6/36(或BHK21)细胞分离登革热病毒附件5乳鼠分离登革热病毒附件6免疫荧光法检测DV抗原附件7RT-PCR检测DV基因及分型第三部分江西省登革热监测方案附表1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县(市)名称:国标码:□□□□□□病例编号:□□□□□一、基本情况1.患者姓名:_________(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2.性别:1男,2女□3.年龄:_____岁□□□4.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5.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7.家庭住址: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县(市区)____乡(镇/居委会)____村(街道)二、发病情况1.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2.就诊日期: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