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写作概述第一节绪论一、视觉文化和网络文化下写作的困境和出路一、什么是视觉文化(一)媒体文化:其特征是,1.包括了广播,影视和报刊等传媒手段的文化(以电视为核心);2.以视觉符号为主体,对音响符号的重视远大于文字符号;3.具有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大众消费的形式,目标是资本积累和盈利;4.是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产物,是全球化经济中最为活跃的部门。(二)视觉文化:口语文化——书写文化——视觉文化。当下,视觉性压倒了其他传媒形态成为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主因,一个读图时代已经到来,即越来越多的图像侵入传统上以文字为主因的印刷物世界,“注意力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就写作来说,表现在:1.喜爱摄影,厌恶写字,甚至不会写字,更不用说写作。2.图文并茂的书越来越多。3.当代文学史式微。……二、视觉文化下写作的困境和出路困境:1.视觉化时代,文学作品不受欢迎,人们不爱读书,只爱看视频,写作式微。2.理性逻辑思维弱化,感性思维兴盛,表面化现象多。3.文学作品只有被改变成影视作品后才可能“红”。出路:文学向影视的靠近或“妥协”,进行影视剧本的写作,广告词,广告策划,电视剧本等的写作。二、基础写作的学习方法及一些规矩方法:多读书(文学作品,理论著作等),多写作(作业,训练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多思考(训练写作的素质)。规矩:1.黑字笔写作,《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敬重读书人”。黑色墨水笔或者签字笔主要含碳元素,学过化学都知道,碳元素很稳定,不容易被氧化,所以字迹保存时间比较长.试卷扫描的时候,会有光线打在卷子上,如果用其他颜色,由于某些难以一两句话解释清楚的光学原因,字迹就变得不清晰了,甚至会断断续续。所以不是说蓝色的就会看不见,而是说蓝色的笔写出来的字会看不清楚。更重要的是,某些颜色会被机器忽视,比方说格子的红色,如果你用类似颜色的笔书写,老师就完全看不到你的回答了。所以,推荐大家按规定使用黑色笔。2.整页写作,笔迹清楚。3.注意规范第二节文学写作的含义及分类一、文学的含义(一)文章的含义我们同意马正平的观点:文章是通过对语言(材料、句段)的选择、组织来表达、交流信息的秩序体。这个定义与传统的文章定义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揭示了文章的本质(本体)就是一种秩序体,或者说,文章即秩序。这样揭示文章的本体,有利于提高文章写作的组织化、秩序化程度,达到清通畅达的境界。由于秩序既包括语言秩序,又包括精神价值秩序,所以,树立文章即秩序的意识,也有利于培养作者的精神价值上的秩序感。第二,指出了文章的功能不仅仅是表达、交流信息,而且是作者安身立命的本体——理想世界。文章的作用首先是表达思想信息,然后是交流思想信息。但交流的功能是从实用主义角度而言的。从本体论角度看,文章这个秩序体是作者营造的不同或优于现实的理想世界,是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作者生命的延续乃至不朽。第三,强调了文章是对语言的选择、组织。语言既指书面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这个文章定义的普适程度较高。首先,这个定义既适用于口头文章,又适用于书面文章。过去的文章定义只讲书面文章,缺乏普适性。古人曾说“言出有章”,今人也常说“出口成章”,可见,人们是把口头语言的组织化成果看成文章的。例如不通过书面写作的演讲词、讲话等等。在现代快节奏社会,口头写作和书面写作各有用处,所以,我们当代的文章定义应概括这两种文章的本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写作理论主要研究书面写作活动,因为,后者是典型化、完善化的写作活动,后者的规律也同样适应于前者。(二)写作的含义对于写作,一方面可以从写作操作层面上给出定义,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写作本体层面上给出哲学化的定义。1.操作性定义我们同意马正平的观点:写作是作者为实现写作功能而运用思维操作技术和书面语言符号,对表达内容进行语境化展开的修辞性精神创造行为。第一,写作是一种精神创造行为。无论是实用文章的写作还是文学作品的写作,都是一种精神产品的创造。这种精神产品,一方面是指文章内容、主题里所包含的人文价值或科学成果,另一方面还包括文章形式的语言符号体系的创造。从这两层意义上讲,写作是一种文化原创行为。第二,写作是一种展开性行为。所谓展开,就是由写作者企图向读者表达的心知肚明的基本语义、话语的主旨、句旨向功能性语义(能实现写作功能、征服读者的语义、言说语句)转化的过程,即双重转化论中所谓的“外化”、“文辞化”的过程。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这个“达”,其本意就是展开式充分、充足、充沛地言说(书面或口头)。《左传》上说“诗以足志,文以足言”,这里的“足”就是展开地表达。第三,写作的展开首先是一种思想、思维、思路的展开。在宏观、中观的写作行为中,写作展开主要是思想、思维、思路的展开,从而生成文章的宏观、中观的枝干、意思网络、语义层次。因此,这个时候的展开就要运用一整套思维操作的模型、技术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和综合,来形成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在这时的写作展开中,认识性、思维性就是写作的主要特征。而思维操作的模型就是进行写作展开的工具和技术、艺术。写作者的主体建构中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存在,写作展开是寸步难行的。中学生、大学生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主要原因也在这里。第四,写作的展开最终是一种语言修辞性的精神创造行为。写作这种精神创造行为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语词表达的修辞性上。虽然写作行为充满了认识性、思维性,但是,这并不是写作的本质,写作的本质在于产生认识之后将这个认识写给别人看,因此行文措辞才是最狭义的写作,也是写作的本质。而这个行文措辞的传达行为的本质就是修辞——对行文措辞进行修饰限制以增强表现力,从而征服读者。我们对写作行文措词学的研究表明,写作的修辞性主要包括说服性、审美性、策略性——语感性、秩序性、具体性、确切性、鲜明性、生动性、强化性、得体性、节奏性、韵律性等等。正因为如此,西方把修辞学作为写作学的基础理论是有道理的。在写作中,人们的思维往往能够展开,但就是难以把文章写好——语言没有语感、美感,因而没有征服力——其根本原因就是语言缺乏修辞性。2.本体性定义我们同意马正平的观点: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造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行为、活动。(三)文学的含义文学的现代含义是:文学是一种写作活动,其成果为文章,但作为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辞优美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1、语境(context)信息(message)说话人听话人接触方式(contact)代码(code)2、3、例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这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二、文学的分类(一)文学体裁又称文学样式,它是文学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指由形象塑造的不同方式,语言运用及结构布局等因素有机综合而呈现出的作品外部形态。(二)文学作品的分类有两种方法:“三分法”和“四分法”。第三节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一、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艺术发现——创作动机(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文学材料的形成1.作家的记忆机制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2.获取材料的途径无意获取(茅盾为了写《子夜》而混迹于上海资本家和金融巨头朋友间),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周敦颐的莲花),书本获取。(二)艺术发现1.含义: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2.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3.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4.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三)创作动机1.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2.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3.动态轨迹: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例如:斯托夫人写《汤姆叔叔的小屋》,亲眼目睹蓄奴制,内心滋长起厌倦,《逃奴法案》的颁布作为外在刺激唤起了她的创作动机,18个月没有头绪,突然来了内驱力,半年多写完,连载,成书。二、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构思方式(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1.何谓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2.方式:回忆与沉思(江城子);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二)构思方式1.构思方式的定义: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包括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A.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其特征是: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托尔斯泰说:“我拿过达尼雅来,把她同苏妮亚一同捣碎,于是就出现了娜塔莎。”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中的女主人公之一。她是由作家的妻子和姨妹综合而成的。B.突出和简化:突出是指,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其实现途径有两种:浓涂重抹,比如阿Q的籁疮疤;淡化背景。简化是指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简化与突出:简化的目的是突出;突出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简化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简化比突出的难度大;简化后的形象比浓墨重彩的“突出”更能抓住读者。C.变形与陌生化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方法:扩大和缩小(拉伯雷的《巨人传》);粘合(孙悟空,蒲松龄——半人半鬼);漫画(果戈理的死魂灵,鲁迅的狂人);夸张;幻事(格列佛游记)三、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一)物化阶段:具体说来是作家将在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物质性的文本,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包括三个方面。A.“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含义: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张上。过程:“转化”;“操作”复杂性: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作家遣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强弱,也都可能使心手不一,内外难符。常见问题: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列夫·托尔斯泰:“他们(指人物)作那些理想生活中应该作的,和现实生活中常有的,而不是我愿意的。”)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B.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语词提炼: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范围:形象和意念的物化、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帖、风格的和谐技巧运用: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