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组成员:赵飞,唐艳妮,唐张燕,朱红霞,李雪(小)Contents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难)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观因素我们毕业了该干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第一部分毕业后我们该何去何从?•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同学毕业后都干了些什么?•同学1•同学2•以上就是那些同学毕业后的生活!我们能做的是为他们默默祈祷,祝他们以后能过得更好!同时总结一些经验为我们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做准备!我们现在来看看目前的大学生就业状况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现在的就业状况会是怎么样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19年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整体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伴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2、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3、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1、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自201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0.00%20.00%40.00%60.00%80.00%机关14.38%14.26%9.67%灵活就业60.13%57.70%60.73%继续深造7.61%13.03%11.40%基层项目1.72%2.07%2.36%200920102011•中央领导多次指示“要把大学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协调15个有关部委以空前力度出台了17个配套文件•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地方基层项目可供选择•自由职业,灵活就业趋势增多•大学生应征入伍•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更积极就业选择多元化人才需求双峰叠加五、今年的就业形势分析2019年毕业生将是就业压力加大与就业利好增多并存的一年。就业利好增多体现•经历过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企稳回升,企业中去年被冰封的用人需求得以释放•随着企业自身经营的好转,新的用人需求大量涌现•相信同学们从以上现状发现了毕业大学生就业难这个事实了,然而到底为什么会这么难就业呢?现在让我们来看看!Page11第三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社会保障不到位,难以优化配置.供求信息不对称,求职难寻其位.就业观念未调整,长期犹豫观望盲目人才高消费,适者被阻门外“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审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其中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484万个美国3.05亿人——中小企业2500万个中国13亿人——中小企业1023万个中国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上缴的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中小企业难以举办与存活的原因:⑴注册登记门槛高;⑵审批时间长;⑶各种收费多;⑷贷款比较难中国温州为什么就业容易?鼓励人人创业,中小企业多,就业十分容易。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大增,但是专门人才的素质不能适应需要。据2000年《洛桑报告》称:在我国“合格工程师可获程度”以及“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两项指标,在30多个国家中均属倒数第一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尽管中国每年有300多万大学毕业生,真正适合到跨国公司工作的估计在16万人左右。大多数毕业生缺少项目实践,或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人才供求信息不对称,造成职位浪费我国高校满足社会需求的“适岗人才”的不足,高校和企业在人才教育和人才需求上严重脱节。“就业难,招工也难”,这是一种典型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主要原因是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对错位。据2019年8月21日《组织人事报》报导,2019年一季度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20%的“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就业机会丧失152.6万个。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才中介机构和媒体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短缺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强调高校、人事、劳动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据2019年8月21日《组织人事报》报道:2019年一季度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20%的“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就业机会丧失152.6万个。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才中介机构和媒体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短缺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强调高校、人事、劳动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共享.专门人才与生产不顾需求,带来供给过剩大学专业调整4年一个周期,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远远高于这个速度。结果导致招生时是热门专业,分配时变成了供大于求的冷门学生。这需要加强大学毕业生信息的汇集于分析,以及动态调整。社会保障未建立,人才不能新陈代谢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的改变,人事部门对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单位并没有多少真正用人自主权,仍然需要按照接收毕业生一人一报批的手续,非公有制单位甚至没有审批进入指标的渠道。此外,目前这种审批程序和环节过多的人事管理体制还造成就业工作扣的关系后门成风。有些单位当年的进人指标还不够用于照顾关系。Page18第四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1.摆正就业心态,合理安排求职时间和节奏。校园招聘高峰为每年9—12月。不同行业背景的用人单位招聘习惯、不同类别的就业项目开始时间均有不同,要善于把握住求职的“黄金时期”。摆正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既不要急于签约,也不要错失良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求职黄金期9月—11月11月—12月1.校园招聘会高峰时期2.国家公务员开始报名3.研究生考试报名开始1.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2.部分省市级的公务员报名并开考3.各省市各级事业单位招聘考试4.各个行业大型专场招聘会求职事项校园招聘会获得OFFER成功率时间节点30%60%80%12月、3月4、5、6月10、11月9月10%易难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2、优先选择抗风险性强的行业和单位。不要一味追求地域和一时的待遇,以免出现刚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3、充分了解学校、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和学部各种就业服务资源,以及家人、朋友、校友及老师等各类社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应聘机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4、提早做好考研和求职的规划。考研是必要的,但不赞成做“考研专业户”。考研和就业在时间上并不完全冲突。•以2019届数据为例:9月—次年1月:专场招聘会170场2月份开学后:专场招聘会90场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准确定位,把考研纳入人生规划。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5、开展技能培训,使大学生快速融入到工作岗位中针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在即将毕业的一年应开展应急性的培训或实训,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某些岗位的“熟手”。第五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一、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二、就业观念不合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真正的主观原因我们大学毕业后真正难找工作的主观原因在上大学接期间在我们身上!下来我们来看段视频希望大家听了我们的演讲之后有所感触,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