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重点整理(2014—2015)名词解释1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社会历史批评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旨在阐明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同时,它要求批评家具有自觉的社会历史意识,在批评中,不仅将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而且关注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其评判尺度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著名的作品有丹纳的《艺术哲学》、杜勃罗留波夫的《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2印象批评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具有重主观感受、重直觉印象的特征,并表现出对客观性的怀疑和对释义的反抗。强调批评家的艺术感受力,追求批评的诗性特征和美感功能。值得肯定的是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追求批评的独立价值和品格,但也存在夸大主观性、排斥理性的局限性。著名作品有李健吾的《咀华集》3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是心理批评的一种,其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批评注重人的社会性,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以及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等。受到这一批评方法影响的作家有乔伊斯、艾略特、赫尔曼·黑塞。作品纷纷深入到人物隐蔽的性心理和无意识系统,强调人的本能欲望,突出灵与肉的冲突,描写变态性欲,揭露人性的丑恶等等,这在客观上促使了文学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理解和关注。著名作品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4文体批评文体学是研究各种文体中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的一门学科,大约产生于20世纪初。文体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体学批评与狭义文体学有关,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体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体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有:以语言分析为本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调客观性和实证性。文体学批评具有广泛应用性,但忽视语义阐释以及文本的历史语境和社会作用。5语义批评语义批评是一种研究文学作品语言意义的批评模式。它要求批评者致力于发掘文学语言的多义性,通过对词语的充分阐释,揭示文学语言特别是诗歌语言丰富的内在含义。其理论基础为语义批评的文学观、文学语言的特质和语境理论。语义分析多从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和张力角度入手。充分理解文本语言的现场意义和历史含义是语义批评的任务。语义批评体现了一种新的语言意识,它将语言置于关注的中心,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同时它还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操作方法,改造或创建了一系列新的批评术语和范畴。局限在于:将文学文本作为一个封闭的领域,倾力于文本的语义阐释,过分迷恋多义,将沦为文字狂欢或文字游戏。6叙事批评叙事批评是一种在结构主义叙事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立足于分析叙事作品内在形式的批评方法,具体包括对叙事作品的叙述方式和结构模式的研究。其研究对象为: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叙事批评突出叙事作品的自身特征和内在形式,这种研究对象上的革新是叙事批评对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同时叙事批评为人们提供了新的阅读叙事作品的方法。热奈特《叙事话语》、胡亚敏《叙事学》。7性别批评性别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批评方法。性别批评的新视野是反抗父权制文化,倡导女性阅读。研究范围:重新评价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关注女性写作;对女性的自剖和自省。值得肯定将性别引入文学批评领域,又一次拓展了文学批评的疆界,动摇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传统,向女性经验的倾斜;局限:自身理论建设充溢主观性,政治和个人色彩浓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容易导致普遍主义错误。8文化批评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文学现象,综合研究文学的文化性质的批评方法。对文化批评有两种理解:其一是在文化人类学启发和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批评,又可称为人类学批评;其二是与文化研究相关的在二战后兴起的以英国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文化批评。文化批评注重探讨文学文本和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系;在文学研究本身的基础上,更为明确地表明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质;文化批评在整体上是“向外转”的文学研究类型,注重探掘具体文本的具体内涵,注重对当代文化现象的研究。9读者生产批评读者生产批评是一种关注读者的生产功能的批评模式。它通过研究作为批评主体的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关系,探讨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创造性作用。打破文学文本“自足性”、“客观性”,显示出文学批评的重心由文本转向读者,读者的主体性获得极大解放。批评的实践就是要读者发现空白和寻找矛盾。积极意义:扭转了孤立研究文本的倾向,使读者成为有思想的积极的批评者和生产者,大众也享有批评的权力。局限:存在过度阐释的问题;效果相对论;导致创作越来越迎合读者的需要和兴趣。补充真实性: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的统一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包括历史背景的真实;人物性格的真实;情节发展的逻辑性;细节的真实。在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中,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的仇恨心理。取自古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王杀了他的父亲拉伊奥斯并娶了自己的母亲伊奥卡斯特为妻的故事,向我们表明了我们自己童年欲望的满足,即把最初的性冲动指向自己的母亲,而把最初的仇恨和原始的杀戮欲望针对自己的父亲。展示了以往人们未觉察的人物心理的深层结构,意义重大。但若把它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普遍模式,或作为对作家作品的唯一解释,则有简单化或牵强附会之嫌。反讽:一词源于古希腊,其定义不断发展。苏格拉底式的反讽,通过追问来揭露既有真理之不完善,实现对现有知识的颠覆和否定。罗马式的反讽,字面意义与实指的内涵不符或相反。新批评的反讽,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反讽举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阳光灿烂的日子》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通俗地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类型分为:非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对视角的分析:视角选择;视角移位;视角的限制;多种聚焦方式。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与性别相对应的,它是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关键词,缘起于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状况的分析。文化工业呈现出的标准化、齐一化或程式化的生产方式,文化工业的结核作用在于其产品不断的调节着消费,这个调节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文化工业论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将文化工业所操纵的那种单一化、标准化、程式化看作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文化霸权:文化霸权一词用来描述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是通过一定的话语系统建构起来的,这些话语赋予某种文化以合法性,从而形成对其他文化的压制。辨析题精神分析对于作家创作的看法文学创作的动因——力比多(情欲的释放)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的发生既非源于人类模仿的天性,也不是出自于人们表现情感的愿望,而是源于人“欲望”的升华。他把性欲的内驱力成为力比多,用于解释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人一方面是强有力的,一方面又是不幸的,不幸来源于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当性欲的愿望受到压抑而不能实现时,往往通过白日梦来转移自己的力比多,以求得虚幻的快乐和满足。而艺术家与之不同之处在于,可以凭借特有的禀赋和才能,把压抑的性欲升华为艺术作品,使得不道德的东西得以掩饰,而以其审美品格给人们带来愉悦和享受。赋予其本能欲望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形式。于是他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是用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文化现象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原欲”,而在想象中得到白日梦式的满足和精神升华。这种看法当然是偏激的,与艺术的创作规律不符合。不否认某些作家的文学创作动因的确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原欲”,人除了性欲之外,更多的是承担作为一个人的责任。个人的艺术家和艺术家的个人是不同的,这种观点,忽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艺术变成对现实秩序的维护和妥协,艺术的批判功能消失。视角在叙事作品中的作用性别批评对于女性共同体的看法有无统一概念文本意义的来源阅读生成论:前文本因素(基本含义):读者在进行阅读之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素质,包括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和自身的知识结构、阅读经验以及气质、性格等因素。读者根据自身经验对文本的价值的评估和对作者意图的揣摩、意会。文本同步因素(价值延伸):指那些与文本同时、或可以与文本同时出现的因素,包括作者、作者之志以及创作背景等。读者对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理解与认知,对自己既有审美感受与知识结构的联想、调整甚至改变。后文本因素(再创造):主要指读者所接受到的既有的批评结论(这里指先阅读文本,再阅读批评结论的阅读模式)读者在一定的指示和启发之下,根据一定的阅读情境产生的创造性联想。这些因素不是互相隔离的,而是随着读者的知识结构的增长而不断的循环积累的。批评家的观点可以帮助读者的知识结构的提升,开拓阅读作品时的想象空间,但无助于改变读者既有的好恶感和价值判断。因此,借助文学批评来进行道德说教显然是无效的。但是解构主义者消解批评成果的作用同样是不符合读者接受的实际状况。作者赋予说:这里主要指的是作品的原意,如果作品失去的原意,如果意义都是后来创造的,那么争论来自于哪里?判断争论的是非曲直的标准又来自哪里?文本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而这统一体的表现形式就是语言,所以文本是“语言”的存在。我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就是为了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把握作品的原意。简答题1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其一,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突出特征。变化构成了文学批评的生命所在,否定和翻新成为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式。批判和否定是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所涌现出的批评流派之多,均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其二,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表现为对语言的推崇和关注,语言由以往的媒介或工具上升为文学的本体性属性,成为文学批评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对语言的推崇一方面扩展了批评阐释的空间,使批评话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一方面也使批评陷入了一种逻辑困境,造成对话的和交流的困难;其三,理论化倾向。关注的重心不再是一些具体的文本,而是文学批评本身的性质、目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其四,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跨越了不同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突破意识形态限制,体现各国的一些共同要求和兴趣,同时也凝聚了各国学者的共同创造。2简述社会历史批评的三个评判尺度评判尺度可归结为三点: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实际生活的对应程度,它是作品的艺术形象与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的统一。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倾向性是指作家通过作品中艺术形象所流露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它是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是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效果是指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来源于生活,也会对生活发生作用,要求‘寓教于乐’教育读者,使读者获得丰富生动的社会历史知识,提高认识能力,革命年代表现出煽动鼓舞的效果,和平年代表现出娱乐的社会功能。总述:从文学的整个生产流通过程来看,社会效果可以说是衡量作品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作品真实性和倾向性的评价最终是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效果。真实性和倾向性侧重于作家作品,社会效果则是从读者方面来讲的。3举例说明文体批评中的语言变异现象文学语言的变异可以分为语音、词汇、句法、篇章、语域和书写等层面。语音变异是指作者根据文体的情感色彩或出于某种理论主张的需要,改变语音原有的音调、音韵、对仗、节奏等。通过语音停顿或不停顿进行,例如张洁《他有什么病》中“你不知道耽误了我的时间省……还是谁说了算”;利用谐音对某些词语理解上的偏差,如《阿Q正传》中‘柿油党’是‘自由党’的语音变体。词汇变体是故意打破词类的界限,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