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基本概念文学的含义话语话语蕴藉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思考问题1文学概念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4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第一节文学的含义1文学的文化含义2文学的审美含义3文学的通行含义4文学与非文学1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章炳麟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实际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者少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韦勒克在中国,文学最初泛指文章和博学,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居于主导位置。文,错画也,像交文。——《说文》文者,汇集众彩以成锦绣,汇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释名.释言》狭义的仍没有同广义文学相区别,它们共同享有“自有艺术”这一名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察觉到了,尽管到后来才被明确地突出出来。2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可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是魏晋时期(3世纪至6世纪),在西方是16世纪至18世纪。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范晔在《后汉书.文苑传》中说文学“情志既动,篇辞为贵”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中说:“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莫不禀以生灵,迁乎爱嗜。”在西方,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独立出来,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大约是在18世纪完成的。无论中西文论对文学的审美属性存在如何不同的传统见解,但毕竟都持有相近立场: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这一点在今天的语境中早已成为一种通行常识。3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文学审美意义在现在通行,原因如下:一,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能力的发展与丰富使得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得以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第二,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的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而在各类人类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中,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以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文化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化范畴,或者就成为非文学了。4文学与非文学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含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变成文学。这正显示文学含义的不确定与变化的特点。文学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文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中既汲取资源又回头施加影响。尤其是现代先锋作家,往往突破现有陈规陋习,从纷纭复杂的文化世相中寻求新文学得以生长的因子。这就可能使文学的含义出现新变数。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点,人们常常会按这种观点去创造新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学解读成文学,非经典阐述为经典。可见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血药历史的和具体的对待。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特殊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要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首先需要了解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结构由两个基本层面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设。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对于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作用。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商品意识形态。‘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阿·布罗夫:《美学:问题和争论》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童庆炳“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1981)“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特征论”(1982、1984)相关文章《关于文学特征的思考》《文学与审》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论”(1987)“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以感情为中心,但它是个感情与思想的结合;它是一种虚构,但又具有特殊形态的真实性;它是有目的的,但又有不以实利为目的的无目的性;它具有阶级性,但又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及全人类性的审美意识形态。”——钱中文:《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审美事件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会侵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无功利与功利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文学往往直接是无功利的。文学的这种无功利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但是,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藏着某种功利。第一,文学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第二,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文学虽然主要是具有无功利性,但他由于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也体现出掌握现实生活这一功利意图。形象与理性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的。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含某种理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表现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态度上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意识性。文学是情感的,文学也是认识的《巴黎圣母院》中说:“美就在丑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同在。在文学中,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地。文学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应当联系起来考察。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阿多诺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阿多诺: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摆脱经验现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另一方面,它又属于现实,属于这个社会网络。于是直接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它始终自然地是审美的,同时又是社会现象的。3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文学与话语话语(discourse),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四种“话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语言系统)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言语)现场听众都感觉你的话很有力量。(话语)这些话让人回味再三。(文本)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语言区分为语言系统(1angue,或译语言、语言结构)和言语(parole)两种成分,前者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福柯的话语理论话语指语言结构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文学话语的特殊性文学是一种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有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有紧密联系文学话语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我的观点是,最为有用的是把“文学”视为一个名称(name),人们在不同时间出于不同理由把这个名称赋予某些种类的写作,这些写作则处在一个米歇尔·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discursivepractice)的完整领域内;如果有什么应该成为研究对象的话,那就是这一完整的实践领域(wholefieldofpractice),而不仅是那些有时被颇为晦涩地贴上“文学”标签的东西。——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文学与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话语、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的特点,从而具体表现为话语蕴藉。何谓蕴藉“蕴藉”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蕴藉包容性的含义: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中国古典美学中论蕴藉刘勰、张炎、贺贻孙、王夫之、赵翼、刘熙载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俩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话语蕴藉的典范形象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藉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会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象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