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应该是重点【名词解释】基本原理及关系,基本原理提出者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提出者:[德]姚斯文学四因素说/文学活动的构成::作者:文学生产的主体,将自己世界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主体。文学活动是作者感情表现的活动。世界:世界是文学之源,是文学所反映的主观和客观的世界。作品:作家创造物和读者的对象,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接受的对象读者:文学的再创造,只有经过阅读鉴赏,作者创作才会实现其价值文学活动不是仅仅由某个单一因素组成的,也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有机整体,在这里是说,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文学活动正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提出者:[美]艾布拉姆斯关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有三个要点:其一,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其二,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也并非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其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提出者:[德]恩格斯文学: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话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与活动,即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而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文学作品类型及其分类:1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判断、简答】文学理论+例子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性的特征,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实现主体的“客体化”。因此文学作品的创造是主题和客体的统一,并且是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1.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通过有意或无意获取,书本或实践的途径,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从平凡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是暗中支配和决定作家搜集材料的范围及其艺术发现方向的潜在操纵力量。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是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也是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2.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心理机制:①回忆与沉思:②想像与联想③灵感与直觉④理智与情感⑤意识与无意识。构思方式:①综合②突出和简化③变形与陌生化3.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物化,即通过语言、文字、纸张等媒介,把精神性的艺术构思“转化”为物质性的文本。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张上。这一过程重点在“转化”和“操作”。文学文类反映生活的对比: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一、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1)再现性。再现(representation)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其主观感情态度融汇在客观再现之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之中。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2)逼真性。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二、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实质是源于现实、反映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1、表现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2、虚幻性。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其塑造的多是作家理想中的英雄。三、象征形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1、暗示性。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偏向于以间接地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现实)和主观感受(源于现实),其文学意象的作用主要在于启示人们透过意向表层去体味和领悟更深远的意蕴。2、朦胧性。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象征型文学的暗示不能用单一的确定的意义去概括,因为它具有超出个别现象的更宽泛的意义,它塑造的文学意象是概括性、虚构性很强的假定事物,是主观变形的寓意性形象。※文学风格的认识:风格的定义和内涵: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文学风格形成: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但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受到题材主题、体裁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转化过程:日常个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人格结构)审美升华(艺术人格)形式化(艺术独创性)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1、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1)恰当的体裁是风格得以生成的基础。(2)富有个性的语体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3)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2、语言编码、修辞分布与文学风格风格与作家对语言的编码、特定修辞在作品中的分布密切相关。“统计风格学”。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不可主观随意褒此贬彼。花有百花,各有所爱。注意:风格美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又往往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文学风格与文化:文学风格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和发展,渗透在一定的文化中,从而成为一定文化的表征。从文化学角度分析,文学风格由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和具体作家作品的个性风格等若干层面构成。各层面互相联系、渗透,统一于作品的具体风格。文学风格分类:1、简分法:刚柔二分2、繁分法:略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的诗意性。典型人物中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有三个要点:其一,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人物性格往往是环绕着他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二,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也并非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其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环境”也是一个相对性范畴,例如,对于贾宝玉来说,包括林黛玉在内的所以人物都属于他所生存的环境;而环绕林黛玉的环境,亦应自贾宝玉始。文学批评为何以作品为中心: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1)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①文学创造的现状和走向以及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是批评的基本着眼点。其中优势批评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甚至影响某种文学的兴衰。②在不断的文学实践中,文学批评的部分内容有可能成为科学的理论成果而构成文学创造的基本原理,长期而普遍的影响文学的创造活动。(2)文学批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是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一部分,因而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有着内在的深刻关系。体现在: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学接受从性质状况可分为鉴赏性接受、诠释性接受和批评性接受。文学批评是接受活动整体的一部分,受文学接受一般规律的制约、体现其一般性质,又以其相对独立性有别于其他接受形式。②层次间的分工协调的关系。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构成文学接受的不同层次。鉴赏是批评的基础,批评是对鉴赏的提高和指导。(3)文学批评兼及文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中也包括对文学批评自身的评价和判断。这意味着文学批评是对文学创造和文学接受的超越,其本身就是一门学科或一种科学。※理解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