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对当时音乐风格的影响内容摘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是在经历了几个世纪城市文化繁荣的基础上而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西欧音乐具有典雅清晰的泛欧洲性音乐语言风格,从内容和形式中体现了“人文思想”与“宗教思想”的抗衡,显示了人文主义思想不断抬头的趋势,宗教改革后新教的兴起促使产生了新形式的宗教音乐。本文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改革的情况,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举出特定的例子,来展示宗教改革对音风格的影响,并向读者阐述了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发,具有实际意义。本课题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对音乐风格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在文艺复兴时期,各种艺术形式大规模的爆发,对原有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巨大冲击,传统艺术形式几乎全被改革,但这些改革对现在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永久影响。关键字: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艺术形式音乐风格启发1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风格简介1.1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文艺复兴,欧洲特定历史时期,是指十三世纪末叶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中世纪末期,随着奥斯曼对东罗马帝国的不断侵略,东罗马人民在逃难的同时,将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和艺术珍品带到了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1.2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风格简介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风格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的,与歌词的抑扬顿挫有关系,有时会采用图解方式对歌词中的某些词汇作形象模拟。有了可计量的节奏,但在宗教声乐作品中不强调律动感,只是在世俗音乐中拍点鲜明,律动感强。采用已经扩展为12个调式的中古调式。和声写作尚未建立功能体系,但已在终止式上表现出了和声进行中的和弦的功能性,并有意识地运用谐和与不谐和和弦来表现情绪、构成音响紧张度的变化。以4声部模仿式复调织体为标准,在16世纪5个或更多声部的复调也很常见。同时已经从现了局部的主调和声思维[1]。2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一种形式是文艺复兴,另一种形式是宗教改革。2.1宗教改革的背景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2.2宗教改革的兴起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揭示教皇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2.3宗教改革的扩展及意义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精神,如果说文艺复兴启迪了知识阶层的人文精神,那么宗教改革则直接激发了普通大众的人文思想,意义更加深远。其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这三个方面:首先,因而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另外,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2]。3宗教改革对音乐风格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思想相对于漫长的中世纪已经开始逐渐的变化,传统的天主教音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产生了模拟弥撒等新的音乐形式。此时,一些诸如游吟诗人等民间艺人对于宗教音乐对音乐的桎梏感到不满,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并使之在农村广泛流传。在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开始后,新教需要一种适合自己的宗教音乐,在他们的推动下,产生了例如众赞歌的新的宗教音乐形式。3.1促进宗教音乐的改革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在德国掀起了宗教改革,其中对音乐也做了相应的改革,新教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音乐,其形式主要为众赞歌(chorale),也称作新教圣咏。采用本国语,起初只有一条齐唱的旋律,后来配上了和声和对位,形成四声部合唱。同时在欧洲其他国家的新教也发展出了相应的音乐形式,例如法国与瑞士的加尔文教会:格律诗篇(metricalpsalter),起初近似中世纪初期的单声部圣咏,后来有了四部合唱形式;英国的礼拜乐(service)和赞美歌(anthem),有合唱和独唱形式,或者两者交替。3.2促进世俗音乐和民族风格的兴起世俗音乐主要有弗洛托拉和牧歌两种体裁,这一时期主要的音乐家有马伦奇奥(Marenzio,1553-1599),杰苏阿尔多(Gesualdo,约1560-1613),蒙特威尔第(Montevirdi)。世俗音乐大多由游吟诗人和流浪歌手创作,这些穷困的、社会地位极低的民间艺术家们对于宗教音乐对音乐艺术的桎梏十分不满,他们利用各种方式在民间广泛传播世俗音乐[3]。这种音乐(包括赞美诗、爱情歌曲、牧歌和讽刺歌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较接近民风世俗,充满着民间的感情。这种民间的世俗音乐在当时已开始酝酿成为一种潜在的音乐潮流,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音乐潮流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转变,逐步取代宗教音乐而成为音乐艺术的主流。3.3宗教改革对音乐风格的影响马丁路德组织将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德文,还收集,改编,创作了许多适合会众演唱的礼拜歌曲—众赞歌(是以复调音乐风格改为主调音乐风格突出主旋律,把拉丁文改为本国语言)。它是马丁路德教会歌曲改革的核心内容,采用了本国语言非拉丁语,由所有的会众共同演唱。马丁路德创作的众赞歌《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被誉为“16世纪的马赛曲”。拉开了欧洲音乐风格变化的新篇章。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们在强调艺术表现人的情感的艺术观的指引下,艺术家进行了一些列的新的探索。使得这个时代硕果累累,大量的古代音乐被发掘出来,人的创造力有了很好的发展,对人的情感的重视在音乐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对当时的音乐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多重音乐风格的形成,强调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创新。例如,他们让各个声部以相同的、较为单纯节奏在一系列的和弦基础上进行,突出最高声部的旋律,形成了“主调织体:的效果。这个重大的创新引起人们对多声音乐的纵向关系产生兴趣,促使复调的各种新形势产生;用不和谐和弦表现出各种痛苦、矛盾的声音;作曲家强调映月的模仿:例如模仿鸟叫、人的笑声、枪声等等;(2)使当时多重的音乐风格形成一种潜在的音乐潮流,并对欧洲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受人文主义的影响,音乐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渐摆脱宗教的舒服,世俗音乐的星期,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并存,器乐体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一些乐派争鸣,弗莱芒乐派,威尼斯乐派的出现等等,都在向人们展示着多元文化的到来。(3)使艺术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世俗“艺术观。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大量优秀的作曲家开始了世俗音乐的创作。欧洲许多国家世俗体裁的作品也兴盛起来,意大利出现了多声部的牧歌,法国清新明快的尚松,德国复调手法写成的歌曲利德等等。在文艺复兴时期,各种艺术形式大规模的爆发,对原有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巨大冲击,传统艺术形式几乎全被改革,但这些改革对现在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永久影响。4对现代音乐的启发4.1“以人为本”成为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虽然存在历史局限性,但它的出现的确为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那就是“以人为本”。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是新世纪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基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引导学生主动创建学习氛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题,竹筒本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一直是注重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漠视和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个性发展,既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及核心内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提高,国际的竞争,都需要大批具有独特个性、完整人格、善于思考、充满批判和创造力的新型人才。4.2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一大特点是民族性的提高,尤其是民俗音乐。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出现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歌曲,这些歌曲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内心深处对情感渴望的强烈抒发。不仅如此,对自身情感的需求也强烈的渗到了元素的宗教歌曲里。只有立足于自身才能够了解世界。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人们对于文化的姿态并不同于全盘的开放与同化。几百年后的今天,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自己国家传统音乐的教育。遗憾的是具有数千年乐教传统、在古代倡导过“礼乐治国”的我国,在20世纪却逐渐成为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以传统音乐为学校音乐教育基础的国家之一[4]。5结束语在我看来,一个时期的音乐反应了同时期人们的思想,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在人们的心中萌发。文艺复兴让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在创作中体现出艺术特有的包容性和多面性;通过作品,他们阐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主要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音乐是人而不是上帝创造的,音乐应为人服务。本文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当时音乐风格的现状,得出由于宗教的改革,带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风格的改革,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给现在的欧洲音乐风格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此相对应,音乐也从过去刻板的宗教音乐逐渐向活泼自由的民间音乐发展。最后,音乐寄托着这一时期艺术家的想法,即使在当代依然适用,希望当代的艺术家能融入我们这个时代开放自由的时代气息,创作出更多不朽的乐章,并希望跟我国能改革音乐教育,以我国传统音乐教育来当做基础音乐教育。参考文献:[1]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2]罗杰·凯密思(RogerKamien).听音乐欣赏教程[M].世界图书出版[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4]恩里科.福比尼.西方音乐美学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