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史学史》导论中国史学史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至今已经历了80多年的历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国史学也是如此。所谓中国史学史,就是中国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为更好地学习中国史学史,我们得先了解和弄清一些史学史的相关问题。一、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二、中国史学史的性质和任务;三、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四、学习和研究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第一节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一、史、历史(一)史学习、研究和讲述中国史学史,处处会碰到一个“史”字,而不同时期“史”之含义并不一样。“史”之含义最早是官名,是广泛意义的官名,许多文武官都称史。后来成为专门掌管历史的人的专用名,即史官。专门掌管历史的史官在甲骨文中就有,称为“尹”、“史”、“作册”、“卿史”、“御史”、“西史”等。职责是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史官是最早的文化人,即知识分子,他们负有读书、藏书、写书、献书之责。我国古代史学之所以如此发达,是与我国古代史官设置之早、地位之尊、史官制度之健全分不开的。在秦以前,“史”一般不是指书,而是指人,如“良史”是称好的史官、优秀的史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赋予“史”以新的含义:史书、史事、史学等。如:把历史记载称为史,“史之阙文”、“其文则史”。但直到东汉以前,史都是称人和事的,而不是史书的名称。最早史书的名称是书。《诗》、《书》、《礼》、《乐》中的《书》(《尚书》)就是记载历史的书。这种称法被沿袭,如《太史公书》、《汉书》、《宋书》、《唐书》,直到北宋前,绝大多数史书都称书。此外,史书也称“纪”、“春秋”、“志”之类。史书被称为“史”是从东汉末年刘若《小史》开始的。其后,梁武帝编《通史》、许享写《梁史》、唐李延寿撰《南史》、《北史》。但这时官修的著作还称书,如唐修八部“正史”中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等。自北宋时修《五代史》称“史”,后来史书才普遍称史。(二)历史中国古代没有“历史”这个双音节的词,历和史不相连,“历”是经历、经过;“史”是史官。到清朝万斯同写《历代史表》而不是“历史年表”。古书中偶尔有历与史相连的。如“历史不与云非”意思是历代的史书,而不是专门的名词。最早将“历”与“史”二字连用是《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吴使赵咨向曹操称颂孙权时说:“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2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这里的“历史”,仅仅是指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历”仍然是已经过去的意思,作为修饰“史”用,属于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还不是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历史”之含义。清末设学堂,出现历史课,“历史”之词是从日本来的。1860年,福泽谕吉用中文“历史”一词翻译西方概念中的history。其后,黄遵宪(1889年)、梁启超(1896年)将“历史”一词介绍到中国来,并作为固定的词汇普遍使用。历史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客观历史),二是指人们记载和编写的历史(主观历史,即历史学)。这二种意义难以一致。前者是客观的,后一意义很可能是不完全的和错误的,不仅史实可能错,解释也可能错。二、史学、史学史、史学意识(一)史学中国的史学起源很早,在从事历史记载和编写历史书中产生了史学。殷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历史记载。但史学名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石勒设“史学祭酒”,是掌管历史的官。“祭酒”,本义指老者、长者,转意为功高者。“史学祭酒”即史官中的领头人物。南朝时刘宋义帝在政府设了四学“儒、玄、史、文”,史学由著名史学家何承天主管,后来四学改为四科。唐初,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唐,史学成为科举取士的名目。其范畴和内涵日益丰富。史学与历史不同。历史是历史事实、历史本身;史学是怎样研究历史的学问。但通常人们都称历史,实际上客观历史是历史的第一个意义,史学(历史学)是历史的第二意义。以前有人专抠此名词,认为刘知几、章学诚算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算史家,这样区分现在看来无大意义。司马迁、班固若无史学怎能写成史书。解放前的大学有的称为历史系,有的称史学系。这样区别意义也不大,但史学和历史确实是不同的,不可混同。(三)史学史史学史是史学发展的历史。最早研究历史著作的是班彪,他要“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对史学史有研究。后来刘勰、刘知已、郑樵、章学诚等都研究史学史。但都没有把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史学史之词起于近代。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22年著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1926—1927年,撰成《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倡导研究史学史,有《史学史的做法》一节专讲怎样作史学史,探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认为中国史学史应注意四方面问题: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发展趋势。是一篇编写史学史的提纲。所以史学史之学科的历史不长,是梁启超于20世纪二十年代倡导的。三四十年代,史学史有了较大发展,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不少学生就是研究史学史的名3家,如姚名达、卫聚贤、刘节等。但解放前大学开此课的不多。建国至“文革”前,不少学校开设了此课,“文革”十年,这门学科陷于瘫痪。“文革”结束后,史学史又得到倡导,各大学陆续开设此课。90年代初,半数以上的大学历史系开设了此课,迄今各大学历史系均开设了此课。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史学史”这个概念虽然在二十世纪20年代才被明确地提出来,但中国史学家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却由来已久。(三)史学史意识比较明确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应当从东汉的班彪开始,他在《史记后传》中曾“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论述涉及到《诗经》、《尚书》、《春秋》、《左传》、《世本》、《战国策》、《太史公书》等历代史书。并得出这样的结论:“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观前,圣人之耳目也”。(《后汉书·班彪列传》)这说明他的史学史意识是很明确的。南朝刘勰作《文心雕龙·史传》,简述了先秦、秦汉、三国两晋时期的历史撰述,讨论了历史撰述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了史书体裁的创建与演变,提出了撰史的“实录”精神和“信史”原则以及史家的博识和文采。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首次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分析和研究了史书的体例和编纂的方法,史学史意识更加强烈和自觉。宋代学者的史学史意识的发展又表现出新的特点,即在认识上的明确和撰述上的丰富。北宋王钦若等编纂的大型类书《册府元龟》“国史部总序”实际上是一部关于历代修史制度的论纲。南宋郑樵的《通志·总序》是一篇关于史学评论的重要论文。南宋高似孙的《史略》是一部以分类为基本体例的史学简史。比高似孙稍早一些的洪迈撰有《九朝国史》、《四朝史志》(《容斋随笔》卷4、卷13),则可视为较早的断代史学史论纲。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不少创见。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不仅是杰出的考史著作,而且也是一部史评著作。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无情地剖析了“中国之旧史”,力倡建立“新史学”。这种要求变革史学的思想所反映出来的史学史意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近代梁启超,把史学史看作“学术思想史”中的一个方面,认为:中国史学史“很有独立做史的资格。中国史学史,最简单也要有一二十万字才能说明个大概,所以很可以独立著作了”。“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很明确地把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专史正式提了出来,宣告了“中国史学史”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梁启超便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奠基的揭幕人。第二节中国史学史的性质和任务一、中国史学史的性质关于史学的性质,20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中说“史4学史是历史思想的历史”,“不是实际性质的历史”,非常强调其在思想史方面的特点。梁启超提出史学史是文化专史中“学术思想史”的一个分支,强调应特别注意四方面问题: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发展趋势。说明梁启超虽然将史学史视为学术思想史的分支,但更多关注的是其“实际性质的历史”,明显不同于克罗齐的见解。然而,两位大师均未能中肯地指出史学史的性质。作为一门学科,史学史是历史学家对过去一切史学活动的反思。它是关于历史学的学问,和史学概论或史学理论一样,属于史学学的范畴。历史学的任务是研究历史,而史学史的任务则是研究历史学如何研究历史。因此,从学科结构上讲,史学史是较高层次的史学工作。“说较高层次,不是说研究史学史的人比别的史学家要高,而是指学科性质来说的”。(白寿彝《关于史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著名历史学家瞿林东先生认为:“从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门类来看,史学史自应是社会科学史的一部分;从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内涵丰富的学科来看,史学史自应是其范围内的一个分支学科。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前者近于学术史的一个部分,是以史学的历史丰富学术史的内容;后者则近于分科学术史,是对史学自身发展的反思和前瞻”。(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第21页)二、中国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史学史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历史学本身,是研究历史学发生、发展及各时期史学活动状况的学科,它有着清理史学遗产、阐明史学演进过程和揭示史学发展规律的任务。中国史学史的任务就是清理我国自古以来的史学遗产、阐明中国史学的演进过程,揭示中国史学发展的特殊规律。(一)清理史学遗产。是史学史研究的基础工作。我国是世界上史学遗产最为丰富的国家,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史籍浩如烟海、史著撰述从未中断过(三千年)。清理史学遗产包括:分析历史著述的内容和形式;考察其材料来源、撰述过程、可信程度;探讨历史著述所表现出的史学观点和思想倾向等。是一项有考订、有分析、有评论的综合性基础工作。清理史学遗产还只是一个个“点”的工作。(二)阐明史学演进过程。是在清理史学遗产基础上,将“点”连成线,但不是各个“点”的简单相加,而是充满了对不同或相同时期各种史著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概括,指出其在形式上、内容上的或因或革,揭示史学发展中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评析史学著作的社会作用。只有阐明史学演进过程,才使史学史研究真正具备独立学科的性质,从而与史籍题解、史家介绍区别开来。(三)揭示史学发展规律。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学,它的发展归根结底受社会经济形态的制约,也受到哲学、政治等上层建筑及其他社会意义的影响。但史学一经形成,它的发展也有相对独立性,有它自身的特殊规律。揭示史学发展规律,就是要探讨史学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内在原因,分析史学发展中的矛盾运动,指出史学发展呈现怎样的、必然的阶段性,从而预示史学的发展趋势。5上述中国史学史的任务可具体表述为:——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点(史学的时代特点或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特点。——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瞿林东《史纲》24页)三、中国史学史的内容根据上述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可以将史学史研究的内容规定为:(一)历史编纂学历史编纂学是怎样编写历史的学问。涉及到史书编纂的内容、形式和文字表述等。编写一部史书首先要运用史料,所以历史编纂学包括史料学。史书的体裁体例安排很重要,是历史编纂学的重要方面,史书体裁是史书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等。最近有人主张用章回体写历史,如蔡东藩的历史演义近于史书。史书体例是史书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安排,名目更多。还有史书内容可分为通史、断代史、专史等。有人主张史学史的内容主要是历史编纂学,有的主张史学史就是历史编纂学史,这种说法不对,但历史编纂学确实很重要。凡是有关编史书的学

1 / 9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