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导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重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2.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3.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在对前人的优秀成果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的创新。4.自然科学前提。5.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时代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顺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创立新的世界观的任务,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的关系: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理论来源:(1)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直接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直接来源;政治经济学史的革命: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最根本的生产关系;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即阶级关系;第一次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直接来源;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把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核心是实事求是。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3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其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最后,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方法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5.世界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按照其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3、静止:静止是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某种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4、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时间一去不复返。5、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长宽高。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7.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总观点总特征。(一)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4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基本规律: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8.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内容: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9.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10.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完整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11.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1)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2)“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3)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4)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5)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蕴涵着矛盾分析法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12.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辩证关系:(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和体现普遍性。(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意义:5(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新胜利。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意义:第一,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第二,注重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2)第二次飞跃: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要性:一是理论只有回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实践中去,才能得到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二次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6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其次,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最后,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从真理的客观性看: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从真理的可知性看: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相对性:从真理性认识的广度看: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从真理性认识的深度看:真理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5.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与谬误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7.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