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节制闸工程基坑监测专项施工方案会签栏审查会签部门审查意见审查人签名单位技术职能部门单位质量职能部门单位安全职能部门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人)编制人:编制单位(章):编制日期:一、工程简况1.1工程简况1、工程名称:2、工程地点:泰兴市3、建设单位:泰兴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处4、施工单位:5、设计单位:河海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建东风河中节制闸位于排水渠与两泰官河交汇处,威尼斯城小区东北角。节制闸的主要功能是汛期城区的防洪挡水和非汛期内河的换水、补水。新建长48m箱涵穿过羌溪路,箱涵为两孔,孔口净尺寸为2.5m×2m(宽×高)。闸室控制段设工作闸门,闸门材质为铸铁,启闭机为手电两用螺杆式双吊点启闭机,型号为QPL-2*50,吊点中心距为1.4m,启门力为2×50kN,配套电机功率为2×2.2kW。将现状排水渠扩建至10m,南岸采用灌注桩排桩挡墙,北岸采用钢筋砼悬臂挡墙,墙顶高程4.50m,渠底高程0.30m。拆除排水渠末端圆涵,新建净宽10m过路桥涵。1.2周边环境概况本工程位于泰兴市范围内,拟建场区周边环境条件较为复杂,根据总平面图及现场踏勘,场地周边主要环境如下所述:1、河道北侧:基坑北侧为振兴路,最小距离16m,河道与道路之间为绿化带,绿化带下有一根DN500供水管线,距离基坑边支护的距离为2m。新建中节制闸闸口南侧两泰官河上有桥梁一座,最小距离处距离基坑21m。2、河道南侧:基坑南侧为已建威尼斯小区,距离已建高层住宅楼最小距离基坑边6.5m。5、本基坑环境保护等级为三级。二、监测目的及依据2.1监测目的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情况、材料性质、施工工况和外界其它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之理论预测值尚不能准确、全面、充分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本工程的监测目的主要有:1、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比较,判断上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合理或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实现对下步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2、通过监测确保本工程地下结构施工期间,本基坑围护和支撑结构体系处于受力均衡、安全、可控状态;3、通过监测及时发现问题,使得整个基坑通过监测及早发现止水帷幕的渗漏问题,并及时、有效的封堵止漏,防止大面积涌砂而出现险情;4、保证已有管线及已建建(构)筑物安全,若发现房屋沉降、位移或者变形过大的问题,及时向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汇报。2.2监测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5、业主提供的本工程相关资料。6、同类工程实践经验。2.3方案编制原则从时空效应的理论出发,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以及有关单位的要求,本监测方案的编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1、监测保护范围基坑开挖施工期间,按二倍的基坑开挖深度确定本工程最大影响范围,按三倍范围进行调查和巡视。因此此范围内基坑本体和基坑围护墙体外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土体均作为本工程监测保护的对象。2、监测点布设原则(1)满足本工程设计和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同时必须能客观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边环境及围护体系的变形。(2)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并结合本工程周边环境及地质情况特点科学合理布点。(3)对关键部位有针对性布点,布点尽量均匀,兼顾全局满足系统控制。3、采用的监测仪器监测仪器满足精度要求且在有效的检校期限内,采用方法准确、监测频率适当,符合设计和规范规程的要求,及时准确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三、监测内容及项目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本工程监测内容为周边环境监测及基坑围护体系监测。各监测点的布设与施工顺序和保护对象必须相对应,对不同施工阶段和作业位置,监测保护的重点也会有所侧重。本次拟定监测项目具体如下:1、周边地下管线垂直位移监测;2、南侧已建高层住宅楼垂直位移监测;3、振兴路桥垂直位移监测;3、坑外地表垂直位移监测。四、基准点、监测点布设与保护4.1基准点及监测控制网的布设监测控制网分两种:平面控制网用于水平位移监测;水准控制网用于垂直位移监测。1、控制点布设平面控制点和水准控制点计划为同点,不少于3点,用于控制整个监测区垂直及水平位移。基准点设在基坑施工影响范围之外较稳定的地方,且尽量采用固定观测墩;无条件布设固定观测墩时用划"十"字的测量道钉埋设。具体布设将在进场后据现场条件确定。2、控制网联测水准控制网采用水准路线测量,定期进行水准控制网联测(每1~2个月一次),当基准点前后两次标高差值超过允许值,即以新高程值为起算高程;对水准仪定期进行i检查(一月一次),保证水准测量资料可靠性。基准网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平面基准点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定期进行平面控制网联测(每一~两月一次),检查各基准点的坐标,保证平面测量资料可靠性。4.2监测点的布设1、地下管线垂直位移(1)布点原则:取距基坑开挖最近的管线,监测点尽可能设在管线出露点,如阀门、窨井上。监测点的布置应相互兼顾,各管线均按15m~20m间距布置,尽可能组成监测剖面(断面)形式。最终布设点位按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布设方法:尽可能利用管线出露地表的部分作为直接点;现场水泥或沥青地面,直接在地下管线正上方对应位置冲击钻孔并直接在地下管线上部地面打入测量专用道钉,并确保其牢固。2、建筑物沉降监测(1)布点原则:根据基础类型及荷载有明显不同处及伸缩缝或老建筑物连接处的2侧,在建筑物的角点、中点布置监测点,间距为10~25m。施工前面对建筑物和构筑物已有的裂缝进行拍照,并对其裂缝长度和宽度进行详细记录。(2)布设方法:沉降监测点尽可能利用建(构)筑物上原有的测量标志,如果没有测量标志,可采用在离墙角50cm处的墙面钻孔,埋入弯成“L”型的Φ10圆钢筋,用混凝土浇注固定,或用射钉枪直接打入钢钉于相应部位。高度以高出地坪0.3m-0.5m为宜。3、坑外地表沉降监测(1)布点原则:在基坑两侧对称布设1个点形成沉降监测剖面,剖面间距20m。(2)布设方法:直接在道路路面或基坑周边土体设定位置冲击钻孔,并打入测量专用道钉,并确保其牢固。或采用地表桩的形式,直接布置在土层内,测点采用约0.5m长钢筋,埋设低于地表下30cm,周边浇捣混凝土固定。监测点平面布置图,见下页图河底高程0.30东风河中节制闸排水渠河底高程0.30现有围墙监测点数量统计:序号监测部位监测点数量备注1地下管线12间距20m2高层住宅12房屋四角3振兴路桥5间距20m4坑外地表36间距20m/组4.3监测点的保护1、监测点的保护工程监测中,由于测试元器件基本埋入混凝土和土体内,这样使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维修的性质。因此除切实认真做好有关监测点、传感元件的安装埋设工作外,对测点/孔的现场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要。(1)为避免泥土、污物或其它物质进入仪器、导向或其它部分,影响测试结果或造成测试无法实施,也为了在使用、施工过程中不轻易遭到破坏,影响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必须对所有安装埋设监测设施设立保护装置进行保护。(2)监测点应明确标示监测点的点号,同时在埋设工作完毕后应向各方提交监测实际埋设图纸以供查找。(3)日常监测过程中经常派人巡视各监测点,及时掌握监测点的完好状况,对破坏的测点应在第一时间内尽可能的替换修补。2、与施工单位的配合除我公司做好现场监测点/孔的保护措施外,施工单位也应配合、协助我公司共同做好监测点孔的保护。(1)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了解每天的施工进度情况,对重要工况安排现场监护人员协同施工单位共同保护好监测点。(2)施工单位应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使其明白监测点对本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3)基坑开挖过程中,每天应划定开挖区域并严格按照开挖区域施工,严禁随意施工。五、监测方法5.1垂直位移监测参照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垂直位移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5.2水平位移监测采用轴线投影法。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固基准点A、B,仪器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观测时,在该条测线上的各监测点设置觇板,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距E。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始E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或采用平面直角坐标法直接测量各监测点的平面坐标值,计算平面位移量。5.3裂缝监测5.3.1裂缝的监测应包括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变化程度,需要时还包括深度。裂缝监测数量根据需要确定,主要或变化较大的裂缝进行监测。5.3.2裂缝监测科采用以下方法:1、对裂缝宽度监测,可在裂缝两侧划平行线,采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2、对裂缝深度测量,当裂缝深度较小时宜采用凿出法和单面接触超声波法监测;深度较大裂缝宜采用超声波法监测。5.3.3应在基坑开挖前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性。六、监测周期及频率6.1监测周期本项目监测周期自桩基施工开始至地下结构施工完成,土方回填完毕结束。6.2监测频率根据相关规范及设计、保护对象权属部门要求,本方案初定监测频率见下表。监测频率表施工进程基坑设计开挖深度≤5m5-10m开挖深度(m)≤51次/2d1次/2d5-101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2d1次/2d7-141次/3d1次/3d14-281次/7d1次/7d>281次/10d1次/10d表中监测频率为正常状况下的监测频率。当现场监测发现变形过大达到警戒值或出现险情时,应盖报警章并及时调整监测频率,以满足施工要求,保证工程安全顺利进行。在变形相对稳定期间征得相关单位的书面同意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七、监测报警值根据围护设计和有关单位提出的要求,并参照有关规范,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制定报警值,报警值如下表。监测报警值一览表八、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8.1数据处理在现场利用电脑完成数据收集归档,进行实时处理。每次观察数据经检查无误后输入电脑保存,生成报表。现场监测小组分析当天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并经项目负责人审核无误后当天提交正式报告。如果监测结果超过设计的警戒值即向建设方、监理方发出警报,提请项目部各部门关注,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措施。每个施工阶段提供监测阶段报告,监测工程结束后四周内提供监测总结报告。序号监测内容日报警值累计报警值备注1地下管线垂直、水平位移监测2mm10mm2周边建筑物垂直位移监测2mm20mm3坑外地表垂直位移监测3mm25mm8.2信息反馈1.建立值班日志,每天详细记录工程进度及监测情况。2.建立日报表制度,每天及时提交日报表,其内容主要有:(1)当天的监测结果在量测完毕及时反馈数据变形情况,当天向业主、监理、及分包单位提交监测成果。(2)附基坑施工工况简图及典型监测点(孔)曲线图。(3)通过监测数据对基坑周围环境变形作简单分析。3.监测数据如果发生异常或监测结果超过设计的警戒值后,及时发出警报,提请有关部门关注,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措施。4.工程结束后提交监测成果报告,并附电子文件。九、监测人员的配备施工组织是决定本次监测工作效果的关键。为出色完成本项目监测任务,公司十分重视监测团队的组建,在全公司范围内择优挑选了具有优秀技术能力的测量人员组成了测量小组:测量小组组长:金军强测量小组成员:陈鹭鋆、孔国华、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