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地铁4号线车站与其它地面交通方式的衔接规划研究姓名:李晓霞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市政工程指导教师:梁青槐20060301北京地铁4号线车站与其它地面交通方式的衔接规划研究作者:李晓霞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王波.安栓庄.李晓霞.WangBo.AnShuanzhuang.LiXiaoxia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设施的评价方法-都市快轨交通2007,20(4)换乘设施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效益和整体服务水平.从设施能力适应性、换乘安全性和换乘便捷性三方面建立换乘站换乘设施的评价体系,提出评价指标的含义和定量计算方法.以北京复兴门换乘站为例给出具体的分析流程,对未来换乘站的设计以及已运营换乘站的设施设备和运营组织改进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学位论文隋晓波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设施协调研究2008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运量、快速高效的运输方式,对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已经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潮时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线网规模将达到2000公里。伴随着这些轨道交通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将产生大量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节点,这些节点将直接影响整个线网的运营和运输效率。换乘站的设施协调设计、协调运营,满足轨道交通客流换乘需求,对更好的发挥轨道交通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换乘站设施协调是一个涉及枢纽设施、客流疏散以及换乘衔接等多方面的系统问题。本文首先从这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评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设计的基本方法,对换乘站的主要换乘方式、换乘型式进行了分析。在换乘站的各种设施布设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研究了换乘站基本设施规模确定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其次,论文将协调基本理论引入到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设施协调中,分析了换乘设施协调的基本步骤,提出了换乘站设施协调的目标,并从乘客特征、客流特点、换乘站设施时空服务属性三个角度提出了换乘站设施协调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为使换乘站设施协调更具有可操作性,论文建立了换乘站设施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运用换乘站效率、流线的平顺性、车站设施能力和疏散安全性四个方面指标综合评价换乘站的设施协调性,并进行了指标的量化研究。提出了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换乘站设施的协调效果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最后,以北京市地铁崇文门换乘站为例,应用本文所提的整套分析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该站设旌整体协调性的综合评价。从换乘站整体的角度考虑设施之间的协调问题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从运输协调和综合评价的视角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3.期刊论文姚滢.YaoYing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节点设置方式的探讨-上海铁道科技2005,(2)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换乘方式应以方便乘客换乘、提高服务水平为努力方向.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节点的设置方式,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又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换乘节点与地区环境的关系,不仅为乘客提供良好的换乘条件,同时要解决城市空间与城市交通功能之间的矛盾.4.期刊论文罗雁云.董国鹏.陈薇萍关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的几点思考-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7(6)介绍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车站换乘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了国外轨道交通车站换乘枢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改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换乘问题的建议,如抛弃已不适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落后模式,规划与建设时做到以人为本,车站换乘的方案设计应早于车站总体设计等.5.学位论文葛红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系统研究2008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是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趋势。然而现实中公共交通资源并没有得到高效的利用,作为城市主要公交形式的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缺乏有效协调是一个主要原因。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协调,可以提高乘客出行过程中的连续性和顺畅性,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本文在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乘客的角度出发,以缩短乘客出行时间为目的,重点研究实现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调度的条件。首先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综述,并将换乘乘客的出行时间分为:在车时间和换乘时间,并分析缩短在车时间和换乘时间的条件,提出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对二者换乘协调进行研究:在空间换乘系统方面,以乘客总出行时间(从出发点至目的地的时间)为轨道交通站距选择的最重要指标,建立合理站间距计算模型;并根据轨道交通换乘站与常规公交停靠站的位置关系,将换乘站布局模式分为四种方式,以乘客加权最短换乘步行距离为衡量标准,对四种方式的协调程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二者协调布局的最佳模式;最后,分析换乘导向系统对换乘时间的影响,对换乘导向系统设计进行简要分析。在时间换乘系统方面,首先分析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运营特征,通过对枢纽换乘时间的详细分析,建立乘客换乘总等待时间最短宏观模型;接着根据模型,将换乘站分为首末站和中间站分别讨论,分析造成乘客候车的原因,运用时空图对二者换乘过程、换乘状态进行描述,探讨总结二者协调调度的条件,并对协调结果进行分析。文章最后运用以上研究结果,对西安地铁二号线南稍门站进行协调换乘分析,以典型常规公交停靠站为例,结合实际情况,对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单向换乘和双向换乘的概念,并给出了双向换乘及单向换乘的选择依据,制定南稍门站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控制时刻表,并用最短换乘等待时间模型进行验证。6.期刊论文甘勇华.GanYonghua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衔接-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10(4)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有效衔接是城市客运交通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对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重视不够,换乘率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轨道交通功效的发挥.针对我国自行车出行方式比重普遍下降的形势,结合我国当前的交通政策,对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客流空间分布特性、衔接的必要性、衔接总体思路、衔接设施布局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7.学位论文李书涛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能力可靠性分析2008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是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能力是决定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日常及灾害情况下交通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能力可靠性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换乘系统进行更科学的评价,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以及管理手段改善交通现状。本文首先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着重分析了换乘系统内各种换乘设施的特点及基本属性,然后分析了换乘流线的基本形式,提出了固定换乘途径和可选换乘路径两类换乘流线形式。其次参照道路通行能力的定义方法,将换乘设施的通行能力分为理论换乘能力、实际换乘能力和设计换乘能力,并对影响换乘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设计换乘能力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行人交通流理论,给出了各种设施实际换乘能力与设计换乘能力的计算方法。然后在换乘系统供需随机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可靠性理论,定义了换乘能力可靠性的概念。在一定的供需分布假定前提下,给出了计算换乘能力可靠度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分别得到通道设施、楼梯设施和检票设施的换乘能力可靠度计算公式,并利用串并联系统可靠性理论,给出了换乘系统的能力可靠度。最后以西直门交通枢纽内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系统为例,根据实测数据得到的乘客交通流模型,分别计算各换乘设施的实际换乘能力和设计换乘能力。然后利用基于统计的可靠度计算方法,分析了在不同客流需求下不同服务水平下换乘能力可靠度的变化规律。8.期刊论文田益锋.苗秋云.TIANYifeng.MIAOQiuyun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换乘枢纽的客流组织管理-上海建设科技2008,(5)以大型换乘枢纽为背景,以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换乘枢纽的特点、客流特征为基础,重点论述了大型换乘枢纽客运组织工作中的运营计划协调、设施设备合理布局、客流引导等问题,并结合世纪大道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快速、有效、安全、合理地疏散与引导大型换乘枢纽的客流,除了要合理设计与建设外,还应在枢纽建设好后有效地利用既有的设施设备,合理有效地对客流进行管理.9.会议论文刘岩.苗彦英.左忠义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之间换乘的研究2005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之间的换乘问题日益重要。目前我国综合换乘枢纽的建设及研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本文就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之间的换乘进行了的探讨。10.学位论文纪雪艳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综合评价研究2009为了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低效率的问题,我国正在大力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截止到2008年10月,我国有近30条线路在运营,全长近770公里,预期到205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将超过4500公里。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的发展,换乘站设置成为线网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但是由于我国的轨道交通缺乏规划,换乘站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站台拥挤、换乘通道长、换乘便捷性差等方面,所以合理规划换乘站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换乘站设置影响因素入手,建立换乘站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换乘站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建议。具体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与换乘设施布设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换乘站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了换乘站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评价值的确定方法,并选定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指标标准化方法。(2)建立换乘站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西直门站为案例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取专家打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的隶属度,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得到西直门换乘站的评价结果向量。(3)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换乘站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采用VISSIM仿真模型对改善后的楼梯及自动扶梯进行仿真,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验证了改善措施的可行性。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aef7ad69-2f20-4a8f-b28e-9ddf0167460d下载时间:2010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