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情表》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文言实词。(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灾难祸患。夙:早。闵凶:忧伤不幸的事。(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指去世。背,背离、离开。(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祚:福气,福分。薄:浅薄。息:子。(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吊:安慰。(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6)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7)臣具以表闻具:详尽。(8)则刘病日笃笃:病重。(9)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狼狈:形容进退两难。(10)犹蒙矜育矜:怜悯。(11)但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12)更相为命更,交互。(13)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听任。庶:或许。卒:终。2.文言虚词。于(1)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向”。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表示动作的范围,可译为“在”。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到”。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急于星火。《陈情表》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③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理解为“在这”“从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可译为“在这职业上”。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可译为“对这件事”。以(1)介词①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臣具以表闻……(《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可译为“拿”“用”。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凭借,可译为“凭”“依靠”。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表示身份,可译为“凭借”。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臣以险衅……(《陈情表》)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因为”。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可译为“因为”。③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表示处所,可译为“从”。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可译为“和”。(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可译为“率领”。(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猥以微贱……(《陈情表》)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可不译。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可译为“来”。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可译为“来”。3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可译为“来”。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但以刘日薄西山……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3)副词。通“已”,已经。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5)无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3.词类活用。(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6)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7)历职郎署。职:名词作动词,任职。(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10)凡在故老。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1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4.通假字。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之疾病死伤)。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终鲜兄弟:鲜,同“无”。4、常在床蓐:蓐,同“褥”,草褥子、草席。5、除臣洗马:洗,又作“先”,前驱的意思。6、猥以微贱:猥,犹“鄙”,自谦之词。7、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同“又”。45.古今异义词。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2、郡县逼迫:指郡县的官员古代的行政区划3、臣欲奉旨奔驰:驾马飞奔快跑4、实为狼狈:进退两难的情状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5、则告诉不许:申诉对……说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数量少7、听臣微志:任,准许用耳朵接受声音8、九岁不行:不能行走拒绝他人的话6.文言句式。(1)急于星火状语后置(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3)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4)拜臣(为)郎中省略句(5)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省略句(6)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7)则告诉不许被动句(8)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判断句(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判断句(10)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判断句(1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宾语前置(12)未尝废离(祖母)省略句(13)则告诉(陛下)不许省略句(14)逮(吾)奉于圣朝,沐浴(于)清化省略句(15)慈父见背被动句(16)沐浴清化被动句(17)寻蒙国恩被动句(18)犹蒙矜育被动句(三)词类活用1、臣待汤药:名作动,喝水吃药2、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3、且臣少仕伪朝:名作动,做官4、诏书特下:方位名词做动词,下召5、催臣上道:方位名词作动词,上(路)6、则以刘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7、臣具以表闻:使动,使……知道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9、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动,使……过完510、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词作名词,处境,连绵词(三)一词多义1、矜1)自夸不矜名节2)同情,怜惜愿陛下矜愍愚诚犹蒙矜育7.古代官职变化词语。(1)察、举:考察举荐,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如“察臣孝廉”“举臣秀才”。(2)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如“拜臣郎中”;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3)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除臣洗马”;又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4)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5)擢:由选拔而提升。如《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6)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7)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如《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8)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如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9)出:指出京受任。如《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10)去:卸职。如《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11)黜:废免,革职免官。如《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对“臧使者”的处分。(12)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6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13)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才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14)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15)罢:革除官职。如《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16)复:恢复旧职。如《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关于“结草衔环”“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1、结草“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