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存差现象的分析报告doc9(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银行存差现象的分析报告存差通常是指商业银行存款减去贷款的差值。金融系统的存差是一种正常现象,存差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并具有逐渐扩大的潜在规律。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4月末,江苏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9847.4亿元,贷款余额14437.8亿元,存差为5409.6亿元。表象下的大规模存差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各方对此解读不尽相同。对此,很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探讨,以进一步增进共识,共同寻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根本途径。存差的产生具有客观性存差现象的出现,其背后有多种原因,须从多角度进行解析。从政策的视角看财政政策。近年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发债连年保持较大数量,商业银行为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购买了大规模的国债。由于存款中的一部分被用来持有国债,就必然造成商业银行出现存差。应该说,商业银行出现存差是支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一个客观结果。投资政策。前几年,国家以扩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行业的投资为主要手段来刺激内需。2003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持续走高,导致了国家投资政策的明显调整,主要表现为2004年第二季度以后,通过调控土地、项目及信贷等手段,限制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行业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2004年,江苏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27.6亿元,同比增长28%,比上年同期下降10.6个百分点;2005年第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40亿元,同比增长22.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1.5个百分点。投资增长的巨幅回落通过对信贷需求的乘数效应,直接、间接地影响贷款需求。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将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缴存中央银行,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要大于贷款规模,出现存差现象。而且货币政策工具还将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存差规模。就区域商业银行系统而言,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在货币政策偏紧时期,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将直接导致存差规模扩大。如果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吸收银行系统过多的流动性将导致有价证券及投资资金使用上升,从而存差规模扩大;如果通过减少对商业银行再贷款规模将导致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下降、头寸偏紧,继而减少贷款投放,由于乘数效应的放大作用,贷款减少量将显著高于超额存款准备金下降量,从而存差规模扩大。反之,在货币政策偏松时期,存差规模扩大的势头会有所遏制。2004年10月29日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方面增强了商业银行对社会资金的动员力量,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成本,从而削减了社会信贷需求。监管政策。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2月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它不仅是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具体实施,而且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简化,并增强了可操作性。其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计算公式的涵盖面扩大上:资本充足率=(资本-扣减)/(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由此可知,8%以上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不仅直接约束商业银行的资产数量,而且对其资产质量及资产种类的约束也大大增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普遍不高,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股本亦困难重重。因此,商业银行要达到监管标准,近期在短时间内主要靠限制资产扩张规模、降低风险权重。与此同时,银监会还要求商业银行提高拨备和准备对不良资产的覆盖面。从而,迫使商业银行在信贷理念与管理上持更加谨慎的态度,直接影响其贷款扩张数量和能力。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视角看商业银行是以负债经营为特征的高风险金融企业,为保障其经营管理活动的持续、稳定,必须保留相对充分的风险准备,这部分资金是商业银行无法使用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本身能够创造存款。一是贷款首先形成等额的存款,然后,随着承贷者的实际使用而逐渐减少、转化,这种转化是就放贷银行而言。对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来讲,是在不同行别间的转移,而不是减少、消失。除非贷款使用者出现亏损,才可能导致存款的减少。二是贷款能够形成不同商业银行、甚至是放贷行自身的保证金存款,引起信用工具种类的转换。三是商业银行的票据类业务不仅能够创造出巨额存款,而且这些存款具备期限长、稳定性好的特征。商业银行经营本身所创造的存款具有虚拟性,虽然难以从数量上进行划分,但在实质意义上与经济主体正常运行所形成的存款有很大差别,不能将二者等同看待。商业银行从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考虑,着力拓展表外业务,加速资产多元化的进程。票据类资产、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等有价证券与投资,在保障稳定收益率的同时,兼具良好的流动性和变现功能,为商业银行广泛接受与使用。商业银行内部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及贷款审批权限的上收,信贷业务实行扁平化管理,贷款审批更为规范和严格,也造成各分支机构上存总行的资金比例提高,促使了地区存差扩大。存差的扩大具有规律性存差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运动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一般来说,存差随着经济总量、信贷总量的增加而扩大,随着区域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优良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也会引致存差扩大。经济总量的扩张,带来存差扩大一般地,经济总量扩张必然导致企业和居民收入提高,从而带来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增加;同时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规定和满足日常现金需求,所增加的等量存款不能带来等量贷款的上升,必然有一部分存款资金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形式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不能为实体经济利用。这是整个经济系统为维持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必须付出的成本。就区域经济而言,还由于商业银行二级准备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存款漏损”。数据也证明了存差扩大与经济总量扩张之间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对2004年全国31个省区市存差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性检验显示,存差与地区生产总值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为0.653。2005年第一季度,江苏省经济运行特征表现为全省工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大幅增加,分别达到1765亿元和6682.8亿元,增幅分别为24.8%和28.4%,经济仍然保持较为快速的发展,推动了江苏存差的扩大。信贷投放总量的增大,促使存差扩大根据经济学里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随着信贷投放总量的增大,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基本稳定的条件下,资金投入的边际产出效益会逐渐下降,项目边际产出的下降必然降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的保障程度,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隐含风险增大。审慎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严格的商业银行监管制度必然促使商业银行更加谨慎地进行信贷项目选择,理性地控制信贷投放规模,这些现实或潜在的约束客观上使商业银行的存差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全国和江苏的数据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趋势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推动存差扩大外汇顺差资金除部分进入生产流通环节,其余进入了银行资金流。银行外汇占款增多,中央银行为购入外汇必须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并最终反映为存款,从而导致存差扩大。江苏是全国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省份,2005年1~4月份,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6.95亿美元,居全国首位;实现进出口总额672.55亿美元,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实现结售汇顺差109亿美元,直接增加人民币资金902亿元,相当于同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61.6%。因此,外向型经济发展对江苏存差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优良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引致存差扩大优良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容易吸引更多的投资,建成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产业集群,高成长性的产业集群对各地的资金均具有较高的吸引力,资金的趋利性促使区域外部银行竞相对区域内企业发放贷款,造成区域内银行可贷项目减少,而企业因获得区域外银行贷款的派生存款却表现在统计数据中,引起接受外部贷款的区域存差扩大。据统计,截至2005年4月末,江苏省外的金融机构对省内企业贷款余额达到889亿元,比年初增加84亿元,占同期省内企业贷款新增总额的11.6%。对存差现象的解读存差不等同于银行系统的可用资金首先,有必要澄清对存差内涵的理解:其一,贷款只是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除发放贷款之外,还有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出具保函、开立信用证等信用支持手段。随着社会需求多样化,金融工具必然趋向多元化,从数量上分析,商业银行表外资产业务增幅上升,相应地,贷款在金融资产中所占比例会呈下降趋势。其二,无论是存差还是存贷比,均不能全面反映金融机构向经济主体投放的贷款量。只有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的贷款累放数,才是金融机构投放贷款的总量。如果考虑信贷投放的质量和信贷资金的周转效率,则贷款对经济支持的含义更为广泛。其三,存差和银行系统的可用资金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因为在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既有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的邮政储蓄机构,也有不吸收公众存款只发放贷款的政策性银行,研究它们的存差是没有意义的,而只有既从社会上吸收存款、又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的存差才称得上真正的存差;存差内部还包含了大量银行系统从安全性角度考虑或是由于现行财税金融体制约束必须保留、上缴且不能用于贷款投放的资金,因此要做必要的扣减后才能近似得出商业银行系统的实际可用存款资金。商业银行的存差主要包括以下六个不可动用或较难动用的部分。一是中央银行资金来源。包括邮政储蓄转存款和财政库款,此两项资金不能用于商业银行贷款。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三是二级准备金。虽然非法人金融机构无需交纳法定存款准备金,但必须按照其总行要求上缴总行统筹调度的资金,统称二级准备金,一方面用于弥补由总行统一缴存其总行所在地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另一方面由总行统一调度用于系统内头寸调剂或购买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四是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必须持有为满足客户提取现金需要的库存现金,而这部分资金会随着商业银行业务扩张而有所增加。五是超额存款准备金,这也是所有商业银行普遍持有的,只是数额多寡而已,主要用于满足日常结算和维持流动性的需要,除此之外不排除商业银行在贷款有效需求不足时将资金转存人民银行获取低风险收益的可能。六是不良贷款剥离,这主要是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剥离不良贷款,从而统计上造成在存款余额不变的同时贷款余额虚降,这部分是只反映统计数据、并不是真实可用的资金。截至2005年4月末,江苏省金融机构的5409.6亿元存差构成见表1。仅凭存差现象不能确认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弱化存差大并不代表银行贷款不积极。真正决定银行贷款能力的不是存差而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即使商业银行有存差,但如果没有超额存款准备金,一样无法发放贷款。当然,超额存款准备金是低息资产,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会尽量减少低息资产的运用。商业银行是逐利避险的商业机构。如果商业银行认为有更好的贷款机会,它可以出售其债券资产、从其他机构收回或拆入资金,或者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支持来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扩大其贷款能力;相反,如果没有好的项目商业银行自然不会盲目贷款。就区域银行体系而言,存差分析还要考虑到地区特点和有别于全国性存差一般分析的特殊情况。地区性存差既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也与地区金融市场状况相关。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与当年末存差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全部31个省区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存差的相关系数为0.653,且相关性检验的显著性较强;特别是在剔除广东、北京、上海三个看似较为异常的省市后相关系数更高达0.899,相关性检验的显著性更强。这就从实证角度证明区域性存差不仅与地区经济总量相关,还与其他因素相关。各地全国性银行的户数和证券交易所的数量对区域性存差有显著的影响。经济总量越大、拥有的全国性银行户数越多并且有相当规模的证券交易所的地区,其存差相对就越大,例如截至2005年4月末,北京10148.22亿元、上海5447.28亿元、广东12458.77亿元;相反,经济总量越小、没有全国性银行和证券交易所的地区,其存差就越小,例如青海6.15亿元、宁夏71.67亿元、西藏214.53亿元。市场不发达的地区存差较少。这主要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存款会因货物交易和资金调拨在地区间流动,导致资金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二是全国性银行从各地分支机构抽调资金统一使用,实现资金使用的规模效应;三是资本市场活跃的地区依靠地利实现多元化融资,分流了部分贷款需求,同时当地银行的投资渠道也相对较宽。此外,区域性存差还需考虑其他无法准确量化的因素:一是经济向区域外扩张渗透的程度。理论上,对外投资的量越大,存款下降得也越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