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题库一、名词解释:1.金融: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密不可分地连结在一起时,就产生了新的范畴-金融。2.信用经济:现代社会经济可被称为信用经济,也叫负债经济、金融经济。它表现为经济活动中信用关系无处不在;信用规模日趋扩大;信用结构日趋复杂。3.直接融资: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倾向资金,其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在这个过程中,货币资金所有者与需求者直接建立金融联系,无需中介者既充当债务人又充当债权人。4.间接融资:在银行信用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是媒介。它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的债务人,也是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权人,而货币资金所有者与需求者之间并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5.收益资本化: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习惯地被称为“资本化”。6.市场利率:随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7.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也就是说:这种利率变动,其它利率也随之变动。8.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9.浮动利率:是一种在借货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10.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它对于债权债务双方所应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均有法律约束意义。11.融通票据:指并无交易的背景而只是为了融通资金所签发的商业票据。12.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原生性金融工具(股票、债券、存单、货币等)的一类金融产品,它往往根据原生金融工具预期价格的变化定值。13.货币市场:是交易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其功能在于满足交易者的资金流动性需求。14.资本市场:是交易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主要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需要。15.初级市场:是组织证券发行业务的市场,也叫资金创造市场。16.二级市场:也称次级市场,是买卖已上市的证券的市场,也叫资金流动市场。17.包销:在证券公募发行中,经销商或承购全部证券,尔后推销;或先代销,对销售不出支的部分再承销。这种方式风险大,收益也大,包销业务一般由一家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牵头,组成推销银团。18.保证金交易:指客户通过经纪人买卖证券时,只需要向经纪人支付一定现款或证券作为保证金,差额部分由经纪人垫付的交易方式。19.柜台交易:批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的证券交易。由于其相当部分是在证券商柜台上进行的,所以也叫“柜台交易”或“店头交易”。20.远期合约(Forwards):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一般由两个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签署,通常不在规范交易所内进行,主要有货币远期和利率远期两类。21.期货合约(Futures):与远期合约相似,也是交易双方按约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期间完成特定资产交易行为的一种方式。区别在于:期货交易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完成,合约的内容都有标准化的特点,这使其更规模化,也更易于管理。22.期权合约(Options):指期权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买方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费方能取得这一权利。23.存款货币银行:习惯上称为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骨干力量,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业务为主,并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它通过办理转账结算实现国民经济中的绝大部分货币周转,并起着创造货币的作用。24.投资银行: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25.投资基金:一种间接的金融投资机构或工具。它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股份或受益凭证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再以适度分散的组合方式投资于各种金融资产,从而为投资者谋取最高利益。26.信用贷款:是指无抵押品作担保的贷款,通常由借款人出具签字的文书。它一般贷给良好资信者,它收取较高的利息,并往往附加一定条件。27.银行证券投资:指商业银行以其资金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它主要是为了增加收益和资产的流动性,对象通常是信用可靠,风险较小,流动性较强的政府及其所属机构的证券或财力雄厚、信誉较高的公司债券。28.金融创新:是近年近年西方金融业中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向。其内容是突破金融业多处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均进行了明显的创新、变革。这个趋势自60年代后期始,80年代已形成全球浪潮。29.贴现:是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其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或就叫购买票据的业务。30.再贴现: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之一,就是把自己办理贴现业务所买进的未到期票据,如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等,再转卖给中央银行。31.转贴现:32.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为了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贷款应是短期和商业性的;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贷款有自偿性,最理想。33.可转换理论:为了应付提存所需保持的流动性,商行可以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所以贷款不一定非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投放范围。34.预期收入理论:一笔好的贷款,应当以根据借款人未来收入或现金流量而制订的还款计划为基础。它强调借款人的确有可用于还款的任何预期收入。35.现金漏损率:也叫提现率。是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36.超额准备率:银行超过法定要求保留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37.衍生存款:也叫派生存款,是在原始存款基础上扩大的存款。38.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39.货币乘数:作为货币供给之源的基础货币,可以引出数倍于自身的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比就是货币乘数。40.流动性陷阱: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贮存起来。41.恒久性收入:是弗里德曼分析倾向需求所提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平均长期收入。它与货币需求的关系是正相关系。42.货币层次:根据货币不同口径,可将货币分为不同层次,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43.货币内生性:货币当局决定不了货币供给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44.货币外生性:货币供给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45.再贷款: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其对象基本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46.公开市场业务: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47.直接信用控制:从质和量两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48.间接信用指导: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49.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50.滞胀:就业已不能用通货膨胀的代价来换取,也就是通货膨胀存在的同时却是经济停滞和突出的失业问题。51.货币政策时滞:任何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称为时滞,主要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组成。52.货币面纱论: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度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部门的变动。如果说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给在短期内还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从长时期考察,也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53.金融相关率: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54.货币化率:即社会的货币化程度,指一定经济范围内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55.金融压抑:指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过多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56.金融深化: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成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57.购买力平价:本国与外国两国物价水平之比。58.直接标价法:以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单位(1或100等)为基础,用折成多少本国货币单位来表示。59.浮动汇率:各国对汇价波动不加限制,听其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涨跌,各国中央银行只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是否进行干预以及把汇价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上。60.特里芬难题:60年代初由美国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提出,以一国货币如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国际清偿力的增加要靠美国外汇收支逆差的不断输出美元来维持,而美国外汇收支逆差不断增加,会危及美元的可兑换性和美元的信用;反之,如果美国保持外汇收支平衡以稳定美元,则会导致国际清偿力不足。他预言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会崩溃。虽然各国大量的官方美元储备不再能要求兑换黄金,但在外汇领域一国为一方,全世界为另一方的债权债务关系,意味着潜伏着极大的隐患。二、简答题:1.“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量越多表明银行信用资金来源越多”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种说法是对的。当今社会的货币就是信用货币,买卖行为就是信用行为,随着经济年复一年地扩张,货币量只能是年复一年地增加。信用的扩张与收缩实际上就表现为货币量的增加与减少。但银行的信用资金虽然在形式上可无限增长,但从经济实质角度考察,是有客观界限的,超越了这一界限,就会造成过多的货币量或虚假性资金来源。2.为什么说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极其普遍地存在着债权债务关系。对于企业来说,在国内、国外经济联系中借债与放债须臾不可缺少;政府没有不发行债券的,与外国政府也往往是既放债又借债;个人如果不办理银行储蓄业务,不办消费信贷都是不可想象的,若能获取信贷才说明有较高的信誉。正是由于信用行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3.将“新债补旧债的循环”或“债台高筑”一律视为坏事正确吗?为什么?不正确。我国长期以来对举债有着观念上的误差,认为举债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国家也始终奉行“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错误方针。实际上,国家信用的工具是国债,一个国家的外债与内债在经济生活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只是一个经济范畴,通过发行国债募集资金弥补赤字,虽然收益率低,但是一种流动性强、风险低的非常好的形式,它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无关。比如,前苏联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利用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期,大举外债发展本国经济,打破了西方的经济封锁,十年内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顺利还债,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后来,国人的观念慢慢有了改观,也开始对外举债,但由于前苏联在50年代后期逼迫我们提前还债造成的沉重阴影,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总是害怕受制于人,失去主动权,甚至到了80年代末又出现了这种错误思想的回潮。比如,提前归还贷款,致使后来我们推动了很多利率极低的援助贷款;不向世界货币基金实报黄金贮备,造成中国信用低下,无法得到更多的贷款。而实际上那种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有与世界合作越密切,才越不容易受人制裁。再比如,拉美一些国家就曾因经济发展停滞无力还贷,被宣布为破产国,反而引进了大量外债的重新进入,促使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重组,后来随着本国经济的恢复与增长,逐步归还了贷款。因此,在当今金融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只要融入世界经济大体系,抓住机遇,大胆举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