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论文开题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TheImageofOtherinTheBluestEye院(系):外语系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教师职称:黑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来源自拟题目1、研究目的和意义托尼·莫里森的首部作品《最蓝的眼睛》描述了一个黑人女孩为渴求一双白人所拥有的蓝眼睛而经历的悲惨遭遇。莫里森通过她的作品,细腻地描写了黑人的不同命运及他们的屈辱生活,同时也描述了生活在暗无天日的阶层的人们的命运和屈辱,让人们感到一种彻骨之痛,看到了一条模糊的朦胧若雾的艰辛的求生的路径。艺术表现手法上,《最蓝的眼睛》具有将黑人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学技巧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在小说的主题方面,作者以黑人女性的视角为出发点,对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细微的描述以及深入的探讨。本文将利用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及拉康的镜像理论,拟就《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进行分析,对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黑人与本土文化疏离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出他者形象产生的原因,即黑人在长期种族歧视下价值观与审美观发生的变异过程以及这种变异对黑人造成的精神上以及心里上的影响。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对该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这对进一步了解美国黑人文学动态、研究当今活跃于美国文坛的黑人女作家群体极具现实意义。此外,通过此论文的写作,还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黑人生活及文化。2、国内外发展情况(文献综述)本篇论文在了解国内国外对《最蓝的眼睛》进行的多方面的解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他者形象的产生以及延续进行分析,进而揭示论文的主旨。下面,就分别介绍国内和国外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现状。一、国外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情况:《最蓝的眼睛》一书对于美国文学界的影响很大。纽约时代的评论认为,“小说中充满如此多的痛苦与惊奇,堪称一部诗篇”。豪斯顿日志称赞道:“大胆、全新的写作手法以及超时间性,使其具有伟大文学的特征”。是的,这是“一本生动全面展现那些想进入白人世界的黑人所遭受恐怖经历的全幅画卷……一幅发人深思、催人泪下描述黑人少女生活原貌的全景折射图”。从文化角度研究的有:Ogunyemi在“OrderandDisorderinToniMorrison’sTheBluestEye”中作出过如下评论:“综观全书,替罪羊(指将自己所受转施与人)自始至终是书的主题,杰娜姐的猫、鲍伯与狗,还有佩科拉,都是替罪羊。他们通过某种暴力仪式而成为美国社会的替罪羊。当人们将屈辱、怨毒倾泄于象佩科拉这样无助的替罪羊身上时,他们从她的贫穷中感到自己尚有温饱,从她的丑陋中感到自己并非最丑,从她的不幸中感到自己不幸中的万幸”。作者ToniMorrison曾在TheBluestEye的扉页上说到:“凭外表判断人的素质是西方世界最愚蠢、最有害、最具毁灭性的观念之一,我们不应受它影响。白人关于外表美的看法跟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任何关系”。KeithE.Byerman在“AuthorMorrisonUsesFictiontoChallengePrevailingImages”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为了控制和塑造科里而对其采取的各种方式产生了一种结果,即剥夺了他以为能为社会接受的、表示人类真实情感的表达方式”。他认为,“科里的堕落,尤其是他对女儿佩科拉的强奸充分说明:一个在有毒的土壤中成长的人,只会变成毒物,因为他所能吸收的营养只有毒素。从这个意义上看,科里的悲剧正是对造成其人生悲剧的‘社会土壤’的控诉”。Page在DangerousFreedom:FusionandFragmentationinToniMorrison’sNovels中提到,“莫里森以花与自然为意象,突出种族歧视、文化殖民造成的恶果。远离非洲家园使美国黑人或多或少脱离了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在美国这片物质富裕而精神贫瘠的土地上,黑人在意识形态上用一双“蓝眼睛”来看周围的世界与自我,心灵被扭曲异化,精神逐渐走向分裂荒芜。在这片充满歧视和敌意的社会“土壤”中,美国黑人缺乏健康成长的养料,美国梦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佩科拉的悲剧实际上是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剧”。从写作技巧方面研究的有:BarbaraChristian在TheContemporaryFablesofToniMorrison中说:“莫里森这部小说的结构或许远比小说中所描述的特殊事件给予这部小说更为贴切的真理,这部小说在结构上的三大特点是狄克——珍妮篇与主要情节的对照,以季节为小说主体框架及叙述角度的变化。批评家们认为这三大特点是使这一人生悲剧故事迸发出火花的导火索”。二、国内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情况:从文化角度研究的有:郑玉荣在“《最蓝的眼睛》中的人物自我同黑人社区的游离与融合”中说到,“事实上,不仅种族主义是小说主人公最终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那些以滑头教士和杰拉尔丁为代表的,在认同强势文化过程中失去文化依托、否定自我、丧失自我的黑人们,也是悲剧的深刻根源,他们选择远离自己的社区,企图融入白人社会,但最终却始终游离其外而导致他们陷入了自我分裂的深渊,完成的是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否定与离弃”。胡丽英、张传彪在“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说到,“《最蓝的眼睛》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向世人展示了当年美国黑人生活的辛酸与内心的痛苦挣扎。作为被边缘化的群体,美国黑人被主流社会所排斥,长期处于失语状态,其民族意识在种族主义文化暴力的压制下被削弱、被淡化。托妮·莫里森不无感慨地指出,黑人民族要想生存下去,除了拥有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外,还必须保留住黑人文化,因为丧失了自己文化的种族,终将丧失一切”。罗虹、徐辉在“强势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文化流失——从《最蓝的眼睛》透视”中分析说,“黑人文化的流失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内因是本质性的。在黑人社区内部,黑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自我厌恶情结。他们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丑陋”。刘艳芳在“黑人的异化——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分析,“在白人强势的主流文化中,黑人已经被不同程度的异化,他们不断地遭受着自己的双重身份的折磨,也折射出了白人的冷漠,这不仅是两个种族的问题,而是全人类面临的人性丧失的危机。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呼吁人类的本质的复归”。王晓宇在“夹缝中生存的‘第三类人’——浅议《最蓝的眼睛》中的布里德洛夫太太”中指出,“黑人与白人本没有优劣之分,但当两种不同身份的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社会内部,总会因其生活背景等状况不同而分出强弱,黑人便是同白人相比之下的‘劣等人’,没有地位可言,永远作为边缘人的角色出现。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黑人没有机会挣脱种族主义的枷锁。在以白人文化为主要意识形态的美国,黑人只是作为陪衬白人的小丑。他们受白人文化的侵染,认定自己是无比丑陋的。黑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竟然和白人达成了一致,丢失了黑人性也丧失了自我,想融入白人社会却不被接纳,这种隔离感伴随他们一生,也导致他们价值观的错位,黑与白之间永远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徐文培、孙媛在“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黑人与本土文化的疏离——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他者形象分析”中说到,“正是这种白人强势文化的冲击,造成了以波琳为代表的黑人本土文化的丧失,使她成为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他者’,即被权利或特权阶级所客体化的、所边缘化的、被剥夺了基本权利的人群。在白人主流文化的侵袭之下,波琳的身份得到了否认,彻底陷入了双重意识的漩涡之中”。张学祥在“最蓝的眼睛——双重歧视悲剧”中评论到“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在声讨种族主义、探讨黑人出路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多数黑人作家传统的做法,标志着黑人文学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揭示了白人种族文化观对黑人的残害,而黑人对自身的不幸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黑人的自我歧视埋下了更加痛苦的种子。所以,黑人自我态度的改变成了他们实现真正自我的关键”。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的有:在“《最蓝的眼睛》:黑人妇女悲剧的立体性透视”中,张学祥指出,“妇女是上帝远离人类的‘罪魁祸首’,打破了人类的美好梦想,使人类与上帝同在的现实成为泡影。于是乎,非洲女性注定被认为是邪恶的,应该世世代代接受惩罚。妇女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便成为人类平衡自己内心情感所需仪式的‘替罪羊’。这一传统在时间上以神话模式被赋予了永恒性和合理性,世代相传,演绎着女性的种种悲剧”。从写作技巧方面研究的有:曾志江,刘明景在“断层的叙事时间之于断裂的人生——解读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时间叙事策略”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莫里森运用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从时间顺序、时间频率和时间距离三个方面对《最蓝的眼睛》中时间叙事策略分析,认为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断层的时间叙事技巧去讲述主人公佩科拉那悲惨、断裂的人生”。梁志健在“自然意象在《最蓝的眼睛》中的象征意义”中指出,“莫里森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自身等诸多因素去探索造成黑人悲剧命运的根源,揭示文化殖民使生活在美国社会边缘的黑人所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和精神困境。自然意象贯穿《最蓝的眼睛》整部小说,使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上则是国内外对此论题的相关研究和发展情况。从这些例证中不难看出,中外对此论题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外国学者比较重视从文化角度——黑人弱势群体进行研究分析。与此相对的,国内学者侧重探究不同的因素,从而从更广泛的方面进行分析。但国内外学者通过拉康镜像理论分析此部小说,并不多见。镜像理论的应用也是此部小说的创新所在。3、研究的主要方法、手段:本论文主要采用叙述法和例证法,研究分析他者形象及其产生的根源。此外通过讨论作者所运用的自然意象等手段来探讨小说中他者的惨痛悲剧,借此,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黑人的生活境况。通过阅读《最蓝的眼睛》的英文版原著及深入分析国内国外有关文献资料和著作,为文章的论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阅读一些相关的期刊硕士、博士论文的和研究资料,更好地了解此作品在国内外的不同影响。3、可行性分析:《最蓝的眼睛》描述了一个黑人小女孩祈求得到一双白人才能具有的蓝眼睛的悲剧。她的悲剧代表了许多黑人女性在强势文化之下的心灵迷失、自我否定,揭示了种族歧视对黑人造成的精神危害。她的悲惨结局向所有甘为白人社会精神奴隶的黑人竖起了一面镜子。莫里森在小说里为迷途中的黑人同胞指明了方向,她为拯救黑人扭曲的灵魂,唤醒黑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谐团结的意识做出了重大贡献。她认为要想得到白人的认可,黑人首先要接受自我,弘扬文化传统,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认识到自己内在的魅力。通过对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中他者形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辨证地看待白人文化中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壮大自己,避免像佩科拉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总之,《最蓝的眼睛》不仅揭示了美国黑人妇女的问题,也揭示出了人类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这种不同种族、性别和阶级之间寻求平等与和谐的问题,是目前对莫里森的研究中仍然很边沿的领域。此外,国内外有大量学者在此方面进行过细致深刻的分析,这些著作和文章都为本篇论文的写作提供充足的理论材料,是本论文构思与写作的坚实基础。5、论文提纲本文主要研究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其对黑人社会造成的影响。首先,本文要对作者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最蓝的眼睛》做简要介绍,向读者展示当时美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及他者的悲剧命运的具体体现。其次,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他这形象:一、利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介绍他者的概念;二、分析小说中波琳、佩科拉两位“他者”形象。再次,分析他者形象产生的原因:白人文化的冲击、黑人的自我蔑视。最后,对本论文进行总结,阐述文章的主旨及意义。6、时间进程一稿:3月21日-5月5日二稿:5月6日-5月21日三稿:5月22日-6月1日定稿:6月8日7、参考文献:Byerman,E.Keith.AuthorMorrisonUsesFictiontoChallengePrevailingImages[J].MilwaukeeJournal,(10)1990:25-28.Christian,Barbara.TheContemporaryF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