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OC7)(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养老保险在制度和内容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引起理论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争议最大的是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问题。在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初期,现收现付制度筹资模式被许多国家所采纳,认为是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制度。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化,特别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出现了危机。因此,有必要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研究。一、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对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需要用系统性的观点来考虑,不是单一地、孤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平衡发展、系统协调发展的过程。它的发展不仅仅指养老资金是否可持续供给,因为在老龄化条件下,养老保险制度的效应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更深层面,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养老保险制度整个系统的综合结果。从系统的角度看,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涉及如下几个方面:(一)养老保险制度层面的可持续性一是筹资模式,养老保险制度现收现付、部分积累和完全积累三种筹资模式各有特点和利弊,必须根据本国的实现情况加以选择。二是政策本身是否完善,政策的变动和制度内在的缺陷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基金收支平衡。如养老保险贯彻“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如果在设计制度时,职工缴费与享受的待遇不平衡,将基金的收支建立在不够稳固的政策基础上,自然难以实现收支平衡。三是政策的监管是否到位,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社会保险政策需要改进,但有了好的政策,监管不利,也达不到基金收支平衡的目的。(二)养老保险基金层面的可持续性养老最终是需要资金的,没有足够的养老资金,养老就会出现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引发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原因就是在原有的现收现付制度模式下,由于老龄化的影响,使在岗劳动力比重下降,退休人员增加,导致养老资金的供给相对不足,从养老资金的可持续性方面看,需要在养老资金的筹资制度上完善设计,使之在制度上能够避免未来出现养老资金支付的危机。从养老保险基金层面分析,一个收支不能平衡的基金制度是不可能持续的。基金收支平衡主要是指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相抵,基本平衡,略有结余。养老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养老保险基金作为百姓的“养命钱”、“活命钱”,管好、用好这笔钱,确保其收支平衡,是基金运行的内在要求。养老基金可持续运行,收支必须实现平衡。第二养老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是确保基金及时、足额发放的物质基础。如出现缺口,保证基金发放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第三养老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是对财政收支综合平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财政收支的平衡。第四养老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含义还包括,以养老保险费为主体的收入应能基本满足支出的需要。(三)养老保险制度宏观层面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必须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等宏观经济运行与发展相适应。当一国的经济、人口和政治环境发生变化时,养老保险制度要随之调整。由于养老保险制度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养老保险制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还应与财政经济、企业效益、个人收入等宏观指标状况相适应。1、财政上的可持续性。这是指财政要处理好与养老金相关问题的关系。由于历史及多方面的问题,财政与养老金的供给有很直接的联系。当养老金发放出现问题时,财政总是作为最后的支付者。因此,从长期来看,由于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数额增加,财政存在潜在危机。如何处理好财政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需要认真研究。2、金融制度的可持续性。养老资金是一笔数额巨大的金融资产,对其如何运用与管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在金融制度上应确保养老资金在安全前提下有效率地使用,达到收益和风险的统一。3、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企业和养老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企业对养老金的供款是养老资金来源的根本。因此,处理好养老事业和企业发展的关系十分重要。如果片面强调养老资金的可持续性,会增加企业的负担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而反过来又会影响养老资金的来源。处理好养老与企业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处理好养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四)养老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实现老有所养不仅是资金的问题,还是一个为老年人服务的问题。不是说有钱就可雇人照顾老人,就可以住好的医院,这仅仅是属于个人的行为。而真正的养老服务体系是一种社会行为,即要在制度上设计和安排有利于形成这种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如怎样建立老龄产业、养老产业等,即试图从经济机制上来解决问题。从实现情况看,如何利用养老的需求发展经济是值得考虑的。二、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制度目标制度目标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将保障范围扩大到全体成员。从理论上讲,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因为人人都会变老,都需要一份养老收入。这种需要与养老保险政策的原则相一致,国家有责任为全体公民提供年老后的最低生活收入,不管他们以前从事什幺工作,或缴纳过多少养老保险费。但在近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无条件地覆盖是不现实的。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一部分自由职业者没有加入到养老保险的范围之内。二是要兼顾公平效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侧重于社会再分配功能,其目的是防止退休者陷入贫穷,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年老通常意味着贫穷,早年丧失劳动能力则意味着贫穷开始得更早,对于过早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来说,活着就意味着贫穷。因此,为缴费的人提供一份收入,以弥补因退休带来的收入减少。从老年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由于退休后一般不再发生工作费用等方面的支出,纳税减少,总和替代率为60%—70%的基本养老金基本上可以保证受保人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降低。三是建立养老待遇水平调整机制,使养老待遇与在职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同步增长;注重制度的安全稳定。从受保人的角度分析,他们关心的不仅是养老保险待遇,而且关心待遇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四是为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创造环境。补充养老保险是整个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有利于调动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让个人和企业承担更多的责任,有利于提高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效率。因此,在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应适当地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替代率,确保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对于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政府的责任在于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加以鼓励。(二)基金平衡目标从理论上讲,没有时间概念的目标模式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因为现阶段影响并制约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多种因素经过几十年后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不单是指经济方面,包括人口、政治、文化道德等多个方面。因此,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目标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在当前及今后较短的一段时期内,比如1—3年的时期内,实现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的目标;中长期目标是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诸如5—30年的时期内,经过努力,基本实现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的目标。任何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的最终目标都是要保持基金上的收支平衡。如果收入和支出在当年相等,就是所说的短期平衡。在某个给定点上,如果未来所有支出的现值等于制度中未来所有收入的现值,在这个时候,养老保险制度的基金状态就达到了长期平衡。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理论时点上都能达到收支平衡的目标,这样才能够确保较长时间内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性发展。根据国外的经验,养老保险制度基金平衡主要受到三个决定因素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发展、经济环境的波动和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为了满足依靠养老金生活的需要,养老保险基金必须是充足的,但是缴费年限、退休年龄,特别是退休后的预期寿命是不确定的,在这样长的时间里,收入水平、人口结构等都会有所变化,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会进行完善,所以对长远养老保险平衡问题很难预计。它既涵盖了长期制度建设问题,又涉及当前的具体操作。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的内涵和难度不同。短期目标关注近期的基金收支平衡,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手段具有短期的特点,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即一般不注重长期的平衡和对政策制度进行系统性的整改,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注资、借款及加强征缴与支出管理等措施,其效应也是短期的、暂时的,相对容易实施。中长期目标关注中长期的基金收支平衡,对远期的平衡非常重视,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手段除了兼有短期的特点外,更多的是带有长期的特点,如注重规划性、系统性,采取的措施除了包括上述诸如政府财政注资、借款及加强征缴与支出管理等措施外,还包括对政策制度的系统性整改,其效应兼顾短期和长期,以中长期为主,因而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目标应当以中长期为主,兼顾短期。因为实现短期平衡目标不是最终目的,它不可能解决养老保险制度稳固和可持续的问题。所以,必须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研究基金收支平衡问题,为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一)历史因素这里主要反映两个方面,一是受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所具有的连续性,即使这一制度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但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可能全部消失,新旧体制的替代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需要一定的转制成本。二是民族传统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传统文化不同对养老保险有着较大的影响。如“养儿防老”这种养老方式在东、西方的认识上就有很大的差别。既使在中国,子女越来越少,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家庭的保障功能就越来越弱化,这是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必然对现阶段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二)人口和城市化因素人口的多少是制约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同时面临着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人口老龄化是制约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休人员比例的提高,也就是养老保险基金受益主体的增加,客观上导致养老保险支付费用大幅度上涨;同时,人口老龄化中老年人比例上涨也意味着在职劳动力的相对减少,即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基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基金来源不足。收入下降和支出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加重支付的困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了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只能是低层次的。我国正处于迅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导致许多新城镇的产生;另一方面,工业化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老城镇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这给以城镇居民为主要覆盖对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困难。(三)经济因素主要是支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基础,反映政府的调控能力。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水平应与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与财政的支持力度相适应,才能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另外,受地区差别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会有一定的差别性。同时,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人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涉及到代际间的赡养关系,具有时间跨度大、实施周期长的显着特点。因此,可持续发展性的理念在其偿付能力的内涵得到了深刻体现。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偿付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保障当代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时,是否产生大量的债务影响到下一代人基本养老的要求、制度能不能持续实施下去等。主要指标是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是退休当年得到的养老金与在职期间收入的百分比。养老金替代率越高,退休后得到的养老金相对退休前的收入越高,老年得到的经济保障也较高,但高水平的替代率必然使养老金制度的成本上长,需提高缴费率,那幺社会总产品中用于养老金的支出就会增加,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适度的养老金替代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其最高标准是保证老年生活的不降低,而不是提高,最低目标是保障职工生活在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四)基金收支因素影响基金收入的主要因素:一是覆盖面,即参保缴费的职工越多,基金收入增加也越多;如果参保缴费人数不断萎缩,基金收入的增长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减少。覆盖范围是根据“大数法则”的要求,参保人数越多,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就越接近其频率,由此确定的缴费率也就越精确,如果制度设计科学,扩大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