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潭大学调查报告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班级:15材控1班学年:2018年指导教师:汤美萍2完成时间:2018/6/133标题:由马云被捐款事件引发的网络暴力状况调查与思考组长:肖芳昱2015500917组员:徐子江2015500915胡峻彰2015500911侯昆2015500908覃翔凯2015500903完成日期:2018-6-134目录调查概况...........................................................................................................................................4前言...............................................................................................................................................5一、网络暴力的定义......................................................................................................................5二、问卷结果统计..........................................................................................................................5三、网络暴力现象的原因分析....................................................................................................91、网络媒体的匿名性....................................................................................................................92、网民年轻化和从众心理..........................................................................................................103、法律系统的缺陷......................................................................................................................114、媒体的虚假宣传......................................................................................................................11四、网络暴力现象的应对措施.....................................................................................................121、政府调控.................................................................................................................................12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123、规范网站行为,倡导行业自律.................................................................................................134、培养网民的网络素养............................................................................................................13调查问卷:.....................................................................................................................................145调查概况1.调查主题:网络暴力状况调查与思考2.调查时间:2018/6/5到2018/6/123.调查地点:湘潭大学周边及QQ微信朋友圈4.调查对象及人数:各种社会人员共197人5.调查方法: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6.调查人员分工:姓名分工分数肖芳昱组长,前言,资料统计徐子江调查问卷制作胡峻彰调查结果分析侯昆对策建议覃翔凯对策建议6前言自天津爆炸案以来,马云“被捐款”这一网络暴力事件引发了我们小组的思考。什么是网络暴力,人们对网络暴力的认识怎么样。比如人们是否会关注网络暴力,是否认同一些网络暴力,是否能辨别网络暴力,以及对网络暴力的态度如何。为此我们做好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网上采访和纸质问卷,在学校周边和QQ微信朋友圈上访问了近200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并做出了以下讨论。一、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这些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的发表者,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图片、视频都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伤害行为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二、问卷结果统计1、性别我们分别采访了92位男性和105为女性。72、地域分布其中主要采访人来自湖南省和江西省,少部分人分别来自广西省,江苏省等其他地区。3、对网络暴力的了解情况调查表明:46.19%的人知道网络暴力;43.65%的人对网络暴力半知半解;5.58%的人对网络暴力非常了解;4.57%的人不知道网络暴力。4、“被捐款”事件了解程度及看法8调查表明:56.35%的人有所了解“被捐款”事件;40.61%的人不知道“被捐款”事件;3.05%的人很关注“被捐款”事件。其中:91.37%的人认为捐款属于自愿,与他人无关;3.05%的人认为马云这么有钱,应该捐款。5、对待网络信息的态度调查表明人们对网络信息:90.36%的人选择保持理智;92.54%的人表示愿意相信;2.54%的人表示绝对不相信。6、评论是否了解事情原委调查表明:46.70%的人在基本了解之后才评论;32.99%的人在略有了解之后就评论;6.60%的人不经过了解事实就参与评论。7、网上过激言论的缘由调查表明网上过激言论:35.91%出自对发泄对现实的不满;31.75%出自从众心理;1021.36%来自道德感。8、网络暴力的发生地人们普遍认为网上贴吧、论坛以及微博留言是网络暴力多发地。9、网络暴力根源大部分人认为和网络匿名性、网络文明建设、网民素质以及从众心理有关。三、网络暴力现象的原因分析1、网络媒体的匿名性网络媒体的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的保护伞。网络媒体具有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这一方面使得网民可以更为自由真实11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另一方面,网民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几乎无须负责,这就大大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下,尤其是在一些煽动性言语的误导下,很多网民往往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继而盲目地对事件作出是非判断和道德评价,并以过激的言论和侮辱性的语言对当事人进行声讨和人身攻击,而这又会吸引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网络暴力事件也由此产生。在众多的网络暴力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的特点所造成的网民对自身言行过度放纵的心理倾向,许多人性的弱点也似乎在这顶保护伞下被淋漓尽致地暴露出来。因此在网络世界中,网民正是凭借其虚拟的身份无所顾忌地对当事人进行谩骂和攻击,由此形成的网络暴力给当事人的身心和实际生活带来了严重的、难以想象的创伤和影响。例如,在铜须门事件中,只是一条简单的而缺乏证据的帖子就引发了众多网民的激烈讨论,绝大多数的网友对铜须的行为报以强烈的谴责并义愤填膺的对其进行言论围剿,很少有人对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匿名身份、无须负责的心理暗示下,网民们对铜须的自我申辩毫不理会,甚至当发帖人自己也称其内容多有杜撰之后,网民仍旧对铜须进行声讨,并将这种影响延伸至了现实世界中。铜须的父母、所就读的学校不断接到骚扰电话,恐吓、咒骂甚至勒索,严重影响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网民在网络世界甚至现实世界中之所以轻易对他人施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匿名身份所致。2、网民年轻化和从众心理网民的年轻化及其从众心理使得网络言论带有更多的情绪化和盲目性的特点,而相关网站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又刻意凸显这种网络言论,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据调查报告显示,网民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中10至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66.7%,且网民中初、高中学历所占的比重继续提升,达到了67.4%。①网民的年轻化使得他们遇事极易冲动,学历层次较低也制约了他们对事情做冷静细致、全面深入的思考,往往是主帖事件在网络上一经发布,他们便急于表达自己的立场与观点。由于缺乏对事件做进一步的思考,其言论也就带有较多的随意性与情绪化的12色彩,甚至很多仅仅就是无节制的情绪、情感的宣泄。另外,由于网民大多为年轻人,可能在面对别人不同看法的时候无法正确思考别人的观点,采取一昧的否认,从而导致言语上的过激行为,进一步扩大事端。同时,网络群体中的从众心理倾向也较为明显。网络群体虽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群体,但在意见表达过程中也会形成沉默的螺旋现象,即有些网民为了不使自己处于一种相对孤立的境地,通常会附和多数人的观点而不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即便有少数网民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也会受到其他网民的群起反对甚至言论攻击,从而使这些微弱的声音很快就淹没在讨伐当事人的声浪之中,正是在这种沉默的螺旋中强势的声音成为主流意见,网络暴力也就在所难免。许多网站为了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常常不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通过发布一些血腥的图片或使用极具煽动性的标题,来吸引网民的眼球,获取高点击率。对网民们发表的那些情绪化色彩较为浓重的言论,不仅没有及时删除并引导网民做理性思考,反而加以凸显,借此吸引更多网民的关注。网络媒体把关责任的缺失对于网络暴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法律系统的缺陷目前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这不仅无法对网民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同时难以明确的责任主体也给法律意义上的责任追究带来了困难,他律的缺失使得许多网民有恃无恐,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发生。4、媒体的虚假宣传由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