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养殖学总结材料(2010.12.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绪论考试时间:2010年12月14日(周二)10:05——11.40;地点:4411教室考试形式:闭卷第一节我国贝类养殖的历史和现状一、中国贝类养殖历史缢蛏、牡蛎、泥蚶和蛤仔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有极其悠久的养殖历史。高等与中等水产院校从1958年开始增设贝类养殖课程。近年来,养殖贝类的生物学、育种技术、生态系养殖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如贻贝亩产达1-2吨,扇贝亩产4-5吨,缢蛏亩产3-4吨,蓄水养殖泥蚶的产量也达到亩产5吨左右,高的可达6-7吨;平滩养成的一般亩产1.5吨—3.5吨,较蓄水养殖的产量低。二、贝类养殖的现状目前经济价值大可开展增养殖的150种;其中有一定养殖规模的种类已有50种,其中:腹足类:14种;双壳类:34种;头足类:2种.从国外引进而养殖成功的贝类不断增加。2005年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1384.7万吨,养殖面积达到169.4万公顷(包括海上、滩涂、陆基养殖),贝类育苗6917亿粒(其中鲍苗18.4亿粒),渔业产值达到418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7619亿元。其中中国海水养殖贝类产量为1067.5万吨,占中国海水养殖动植物总量的77.1%。贝类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性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沿海人民就业、国际商贸发展等起了重要作用。三、我国发展贝类养殖的有利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我国海岸线缅亘,港湾曲折,浅海、滩涂平展广袤,饵料丰富,环境多样化,可供贝类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辽阔。2.贝类资源丰富:贝类是海中之宝,我国沿海分布着各种各样的贝类,可养的种类多,其中已养殖的达50种。3.贝类养殖的特点:贝类养殖具投资小、成本低、收效快、产量高、技术易推广等优点;它不与农业争土地,不与畜牧业争饲料,不与鱼虾类争水面,可立体利用水体、保持水体的良性循环;贝类产品市场广阔,群众喜食。4.具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成果:贝类养殖在国内外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贝类室内工厂化育苗、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土池半人工育苗生产得到了稳定发展,为养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苗种来源。四、选择养殖贝类的标准正确地选择养殖种类,是保证贝类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选择贝类养殖种类必须具备下列标准。1、生产力高它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饵料易解决。2、适应能力强对外界环境,特别对温度、盐度适应能力较强,抗旱和抗病力较强3、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物质,肉味鲜美。4、苗种来源容易具有丰富的自然苗种或通过人工育苗容易解决其苗种来源。5、养殖成本低要考虑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也容易开展大众化的贝类养殖事业。6、移动性较差作为养殖贝类应选择移动性差的种类。五、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贝类养殖技术还比较落后,多属原始的粗放养殖(实为繁殖保护,在发达国家仍存在这种养殖方式),应不断提高集约化养殖的程度以及加工机械化程度。2.养殖的整体和局部规划不尽合理,局部过于密集而许多可养面积还未充分利用。3.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还需加强:如在贝类的生态、生理等生物学原理的研究,尤其在贝类的能量代谢、营养吸收利用上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4.贝类病害、病理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已非常紧迫(大量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病害也十分猖獗,损失严重;且至今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滩涂养殖和浅海养殖是开放式水域,一旦发生病害,无法用药物控制,只能以防为主。5.新品种培育工作成效不大,应用推广有难度,阻力重重。遗传育种、多倍体培育、改变贝类适应性和生理、生化2特性等研究工作做得不够。主要进行牡蛎、马氏珠母贝的三倍体培育、单体牡蛎的养殖。应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贝类的杂交、选种、育种工作,从而培育出优良的养殖品种。6.多品种混养技术日益成熟,提高池塘的单位面积产值,增加经济效益。贝虾、贝藻、贝参、鱼蚌、鱼虾贝的混养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生态系养殖能提高池塘单位面积产量和养殖容量,增加经济效益,使贝类养殖规范化、标准化。贝类养殖生态系的研究和运用,即水产养殖容量(CarryingCapacityforaquaculture)的研究将成为热点。7.贝类净化研究还相当落后,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现已要求出口贝类加工厂必须逐步配套贝类净化设施。净化参数不断增多和净化技术不断深入(细菌总数(粪大肠菌麇)、致病菌、贝毒素、重金属(As,Hg,Cd)、有机物,软骨藻酸(DADomoicacid)等)。8.贝类增殖放流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多采用实行禁捕期、封滩护养等措施。增殖放流也是提高贝类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积极开展增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9.其他工作,海洋药物源性贝类(海兔、石磺)养殖;观赏贝类养殖,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养殖容量、养殖海区调查和规划等。第二章贝类养殖环境和养殖容量第一节贝类的养殖生态一、潮间带:潮水涨落的地带;四条线三个区。高潮区:蓄水养殖和半人工育苗池。中潮区:滩涂贝类主要养殖区。低潮区:牡蛎,西施舌,蛤等低潮区生活的贝类二、浅海区:大潮低潮线至水深200米之内的区域,终年被海水所淹没。筏式养殖的区域大多在水深30米以内。三、影响贝类生活生存的海况因子1.海水运动。2.水温。3.盐度时期:幼体适应盐度的能力差,成体稍强。适应性:贝类适应低盐的能力差,适应高盐的能力稍强。①盐度影响贝类的附着能力(反之,不附着的贝类幼体可加淡水促进附着。)②繁殖期适当降低盐度可刺激成熟亲贝产卵。③养殖季节大面积长时间的降雨,易引起贝类的大量死亡。4.营养盐营养盐的多寡直接或间接影响贝类的生长与繁殖。5.水质影响pH值的因素:①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情况;②天然水中溶解的碳酸盐的状态;③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以及有机物的分解。海水7.6—8.5(一般8.2),苗池不能低于7.6-7.7,贝类运输时也不能带水运输。浑浊度;扇贝抗浑浊的能力差。污染:石油,重金属等对幼体的影响较大,造成局部灭绝6.底质底质命名法:在自然界中底质常常含有不同粒径的粒组,多种粒组混合在一起,因此有不同的命名方法。1.优势粒组命名法:当样品只有一个粒组含量很高,其它粒组含量均不大于20%时,按优势粒组命名的原则,以该粒组中百分含量最高的粒级相应的名称命名。2.主次粒组命名法:当样品在有两个粒组的含量分别大于20%时,按主次粒组的原则命名。命名时,以主要粒组作为基本命名,次要粒组作为辅助命名。3.混合命名法:当样品中有三个粒组含量均大于20%时,采用混合命名法进行命名。底质的分析方法:1.筛析法:适用于粗颗粒的分析,其下限为0.063毫米左右,筛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选用孔径规格不同的套筛,将样品自粗至细逐级分开。2.沉析法(吸管法):用来测定0.063一0.001毫米范围的颗粒.根据质点(颗粒)沉降速度,在悬液的气定深度处,按不同时间吸取悬液,由此来求出沉积物各粒级的百分含量。3.综合法:4.淘洗法:能养殖贝类的地方,不一定产苗。如蛏苗集中在浙江的三门湾;文蛤苗种江苏的如东、山东的东营、辽宁等地3盛产,但却在浙江温州的鸥江口大量养殖。底栖硅藻与贝类的分布有关。滤食贝类的二种摄食方式(有水管的:滤食加水管摄食大量底栖硅藻;无水管的常规的滤食)养殖贝类的生活类型:四种埋栖型、附着型、固着型、匍匐型。贝类养殖的生物环境:敌害生物:敌害的鱼类、腹足类、头足类、蟹类等。竞争生物:生物平衡,过度繁殖产生有毒的胞外物质。四、海水养殖业目前急需研究的内容养殖生态系统、养殖容量评估、养殖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养殖结构优化,养殖生物病害防治、深水养殖设施构建、海水动力因素、调控技术、清洁生产(养殖与加工)、以及养殖对象从数量膨胀型向质量效益转变等等。努力促进养殖、环境与人三者和谐,使海水养殖研究与海水养殖产业迈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超负荷养殖将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一是海区的饵料生物成为贝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养殖密度越大,每个贝体的摄食量就越少,生长就越慢;二是由于摄食少,贝体瘦弱,对恶劣环境抵抗力差,易得病,死亡率显著增加;三是大量的排泄产物污染了水质,使水质恶化,缺氧;四是高密度养殖导致水流不通畅,加上贝体的呼吸耗氧,极易产生局部缺氧现象,引起贝体不适甚至死亡。2.海区老化3.离岸养殖程度不高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滩涂面积3000万亩。海水贝类养殖主要是在水深15米以内的浅海水域和滩涂上进行。我国滩涂的利用率约为30%-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利用率不到10%,而-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开发利用率则不足1%。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4.品种退化品种退化是造成养殖贝类生长速度下降、抗逆能力差,死亡率升高的另一重要因素。原因:近亲繁殖,亲本质量差,没有正确掌握人工繁殖技术,不良养殖条件下的负选择。五、保持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满足下一代人需求能力的一种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保持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海水养殖对浅海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养殖水域和近岸水域营养负荷增加、渔用药物积累、养殖动物逃逸带来基因污染、土壤酸化或盐化、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等。养殖水体自身生态环境的污染(富营养化、药物残留和底泥富集污染)和对近海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的破坏,沿岸滩涂、红树林资源破坏)。尤其是养殖过程排放的有机物和营养盐造成的污染最为重要。养殖水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水产养殖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不当的生产活动必然导致环境恶化、病害肆虐、增殖和养殖生物死亡率增加、生产量下降。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基本途径:1.逐步减小养殖对沿岸环境的污染是使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2.中国现阶段正在扩大海水养殖面积,主要是向离岸深水海域(-20米,-40米)发展3.尽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高新技术,建立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性示范养殖区。减小养殖污染的主要途径:(1)复合养殖系统结构优化;(2)改善养殖大环境;(3)根据养殖容量控制养殖规模:在养殖规模不够大的阶段,人们考虑的养殖容量内涵仅包括养殖效益的内容。将养殖容量简单定义为:在生长率不受负影响的情况下,达到最高产量的放养量。(4)使用环保型饲料;(5)加强集约化养殖的排放水处理:集约化是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趋势(省人力、少占地、产量高、易管理、易应用新技术)。高度集约化养殖必须走少排污或不排污的高级形式,否则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将更大。因此,必须加强养殖排放水的处理或循环用水工程和技术研究。4第三章贝类的苗种生产贝类苗种生产方式(法):贝类苗种获取的途径主要有4种:自然采苗(采捕自然苗);土池人工育苗;半人工采苗;工厂化育苗。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种夏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第一节贝类的生活史(一).双壳类的生活史受精卵——胚胎期——孵化——担轮幼虫——面盘幼虫——附着变态——稚贝——幼贝期——成贝期1.胚胎期卵裂方式:贝类的受精卵除头足纲为盘状卵裂外其余均为螺旋卵裂方式——螺旋式卵裂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加,分裂球体积缩小,总体积不变大多数海产贝类,发育到囊胚期,胚体表面一定部位即开始生出纤毛。此时,胚体可在卵膜内转动。原肠胚:贝类的原肠作用是采用外包法和内陷法实心囊胚:外包法。如:马蹄螺、海兔、鲍等有腔囊胚:内陷法。如:河蚌、田螺等多数海产瓣鳃类(牡蛎、贻贝)和腹足纲(红螺等)开始为外包法,以后为内陷法,两者结合完成原肠作用。3.幼虫期:即从担轮幼虫开始到稚贝附着为止,它包括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和匍匐幼虫三个不同阶段。各期幼虫的形态差异很大。(1)担轮幼虫体外生有纤毛轮,顶端长有纤毛束,其中央有1-2根鞭毛,幼虫开始以纤毛摆动在水中作旋转运动。经常游于水表层。此期消化系统还未形成,仍以卵黄物质作为营养。具有明显的趋光性。早期担轮幼虫:胚体成梨型,顶端膨大,细胞加厚,长有纤毛束,其中央有1-2根鞭毛。胚体背部细胞加厚且略下陷形成壳腺;胚孔闭合内陷形成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