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试卷类型:A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社会公德2.犯罪构成3.爱国主义4.人的本质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惟有()的实施,才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A.道德习俗B.宗教信条C.社会章程D.法律2.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的基本原则之一A.刑法B.宪法C.民法D.行政法3.科学的人生观是()A、自保自利的人生观B、及时享乐的人生观C、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D、合理利已主义的人生观4.马克思说过,真正现实人的存在,就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这说明()A、人的价值就是人自身的存在B、人可以有受限制地创造出自己的价值C、人生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D、人与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5.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A.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保卫祖国、抵抗侵略D.为祖国统一、主权完整贡献力量6.强调()是法治的本质特征A.依法治国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严格执法D.依法执政7.我国《刑法》规定的独立适用的主刑是()A.罚金B.管制C.剥夺政治权利D.拘留8、世界观是()。A.人们认识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C.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D.科学的人生态度9.信念是()。A.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B.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C.强调的是认识的正确性D.惟一的,不是多种多样的10.()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全面发展的前提、进入社会的“通行证”。A,能力B.知识C.诚信D.健康11.我国优良道德传统在人伦关系中提出“父慈子孝”中的父慈不等于()A.生养B.鞠育C.溺爱D.教育12.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是()A、人际关系B、人际交往C、社会关系D、思想交往13.()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严重心理障碍,是交往的大敌A、自律B、自信C、自负D、自强14.()是人们对美和美的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感动、一种欣赏和评价A、审美修养B、审美教育C、审美D、审美能力15.心理健康的含义是()A、体质好,身体上无疾病状态B、社会认知能力的良好状态C、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D、心境良好,反应适度16.中国古代先贤把“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仍能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称之为()A、慎独B、内向C、忠诚D、谦让17、道德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调整()A、政治关系B、经济关系C、利益关系D、社会关系18.一个人进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审美等自我修养所达到的实践水平或程度是()。A.修养的境界B.修养的途径C.修养的目的D.修养的内容19.在下列法律中,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是()A.《民法通则》B.《公务员法》C.《刑法》D.《国籍法》20.人生观的核心是()A、人生价值B、人生目的C、人生态度D、人生信仰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保障公民的()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A.人身B.财产C.自由D.平等E.权利2.马克思说:“真正的爱情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亲昵。”这表明:()A、在恋爱过程中不应有轻率和放荡的行为B、恋爱双方的交往应当文明端庄,持之以度C、真正的爱是远离疯狂和近于淫荡的东西的D、恋爱过程中要有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方式E、爱情内蕴着的丰富的社会属性把人的一切自然属性排除在外3.关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正确的说法有()A、竞争需要借助合作才更有可能获胜,合作增强了竞争的能力B、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竞争,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C、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合作愈好,竞争中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D、在现代社会中,无论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E、合作则双赢,竞争则两败。4.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是指()。A.言行一致B.恪守诚信C.注重整体利益D.克骄防矜E.推崇仁爱追求和谐5.社会公德的特点有()。A.基础性B.专业性C.广泛性D.继承性E.强制性6.个人品质具有的特点是()A.利他性B.自励性C.实践性D.综合性E.稳定性7.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有()A.警告B.罚款C.拘留D.强制执行E.降级8.恋爱的基本特征是()A、平等互爱性B、专一排他性C、经济实惠性D、强烈持久性E、纯洁严肃性9.加强心理修养的主要途径有:()A、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B、发展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C、加强锻炼,保持身体健康D、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E、合理控制情绪10.自我修养的正确途径有()A、学思并重,知行统一B、省察克制,慎独自律C、随心所欲,尽情享受D、为我所用,自我满足E、积善成德四、论述题(15分)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五、案例分析(25分)1.刘惠于1996年5月病故,生前有房屋17间,现金11万,其4子:刘伯、刘仲、刘叔、刘季。刘伯于同年6月去世,有妻夏桂,子刘明。刘季于1994年8月去世,有女儿马玉。刘惠于1993年10月立有一份书面遗嘱,言明:刘叔一向拒绝赡养自己,不能继承遗产;刘季生活困难,可分得遗产房屋3间,现金3万元;邻居张阳和好友赵玉一直照顾自己,每人可分得现金1万元。请问:(1)本案当事人中哪些是刘惠的继承人、受遗赠人?哪些当事人不是继承人?(2)本案各当事人应如何分割遗产?并请简要说明理由。2.周翠兰捡到1700元现金,准备找到失主将之归还。失主周继伟闻讯找来,周翠兰将1700元钱归还了周继伟,但周继伟却说自己丢的是8200元,坚决要求周翠兰返还另外的6500元,并称如不交出被“贪”下的6500元钱,就法庭上见,周翠兰坚称自己只捡到1700元。双方各执一词,周继伟把周翠兰告上了法庭。此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从道德的角度认为周继伟的行为极端不妥,应该予以批评甚至谴责,否则谁还敢做好事,“我们这个社会不能再让善良受伤害了!”,但也有人从法律的角度认为周继伟的行为并无不妥。后经法院调解,以双方和解的方式结案息讼。有人对法院未查清事实真相而予以和解持批评态度,有人认为此事件真相难以查清,是个道德和法律两难的事件。请结合所学道德和法律知识,对此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并谈谈您的看法。(15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仅作参考)1、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或“公共道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自觉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反映,是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公共生活准则。2、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3、爱国主义是人们热爱、忠诚、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意志、信念和思想境界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4、人的本质一般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或指在人的各种属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单项选择题1.D2.C3.C4.D5.B6.A7.B8.B9.A10.C11.C12.B13.C14.C15.C16.A17.C18.A19.A20.B三、多项选择题1.CD2.ABCD3.AB4.ABCDE5.ACD6.CDE7.ACB8.ABDE9.ABCDE10.ABE四、论述题(仅作参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五、案例分析(仅作参考)1.①本案法定继承人有刘伯、刘仲、马玉,受遗赠人有张阳、赵玉;刘叔被遗嘱取消继承权,刘秀在断承人之前死亡,二者都不是继承人。②张阳、赵玉依遗嘱每人可先分得现金1万元。刘秀依遗嘱可得房屋3间,现金3万,但她在被继承人之前死亡,所以遗嘱中为其指定的遗产由刘惠的法定继承人继承;本案剩余遗产由刘伯、刘仲、马玉花三个继承人平均分割;而刘伯继承的遗产应先进行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分出一半给夏桂,余下的一半再作为刘伯的遗产由其法定继承人夏桂、刘明各继承二分一。2.(以下答案仅作参考,学生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①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争端双方的权益,维护道德良知和法律权利,最关键的是:及时通过调查还原事件真相,搞清楚谁在说谎,才能依法判决。②法院在未查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予以调解而使双方当事人和解,表面上维护了和谐或和睦,结果却使当事人谁都不清白,客观上伤害了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也给社会留下了极为不好的示范,甚至伤害了社会的道德基础,使人们不敢做好事,因此极为不妥当。③如果仅仅从道德层面上来看,拾金不昧的周翠兰成了被告,使之名誉受损,社会良知受伤,的确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以后谁还敢做好事啊?!如果换个角度从法律层面上看,我们不应该漠视丢钱的失主周继伟依法讨要自己财物的权利。这确实是个道德和法律的两难问题,但道德的应归道德,法律的应归法律,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表现,也是我们分析类似事件应该秉持的理性态度,而不应到将道德极端化或法律极端化。④此事件说明加强培育社会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社会道德基础极端重要,如果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社会信任度高,此类事件就不会发生,我们就不会面对“道德与法律的两难和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