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复习题修改版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音韵学复习题一、解释下列术语1、字母字母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例如“明”这个字母代表的声母是[m]。2、阳声韵是音韵学上根据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特点对韵进行的分类中的一种,包含的是以鼻音结尾的韵母,如如:an、en、iang、am、等。3、七音所谓七音,是从五音的舌音中又分出一个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为七音。这种分法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4、清浊语音的清浊是针对声母的分类。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所谓浊,就是发音时声带振动。5、假二等齿音一栏中的精组声母可以和一三四等韵相拼,庄组声母可以和二三等韵相拼,章组声母只和三等韵相拼。这三组声母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可以和三等韵相拼,而三等格只有一个,安排不下。庄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二格,这叫做“假二等”。6、早梅诗根据罗常培先生的研究,《中原音韵》共含有20个声母,这20个声母正好与明朝兰茂在《韵略易通》里作的“早梅诗”所代表的声母相同。《早梅诗》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的一首五言绝句,原诗如下: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7、阴阳对转·指上古汉语平上去声收鼻音和不收鼻音的字互相押韵、谐声、通假的现象,这是清代学者创立的术语。阴阳对转由清代孔广森将老师戴震的“阴阳相配”理论发展而来,是语音发展的一种规律,即阳声失去鼻音尾韵变为阴声,阴声加上鼻音尾韵变为阳声。例如:三san-仨sa,两liaŋ-俩lia。·按王力先生的古韵30部,分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阴、阳、入相配,很有系统。但在语音发展变化过程中,阴声韵的字转变为阳声韵的字,阳声韵的字转变为阴声韵的字,这就是阴阳对转。8、等呼是传统汉语音韵学的概念,主要用来指称中古汉语的介音系统,最先应用在韵图上。韵图把韵书中相类似的韵目归为一大类,称为“摄”,每一摄内部,又根据介音的差异,分为四等,每等又分为开口和合口两呼,一共是八个小类。9、阴声韵是音韵学上根据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特点对韵进行的分类中的一种,包含的是韵尾为元音或没有韵尾的韵。如:ai、ei、iao、a、ia、ie等。10、五音五音的分法最早见于《玉篇》卷首所附《五音声论》,音韵学上把声母根据发音部位分为:喉、舌、齿、唇、牙,排列次序是所谓由内而外。还有一种排列法是所谓由外而内,即唇、舌、齿、牙、喉。《广韵》卷末所附《辨字五音法》的排列就是这样。二、填空题1、十六摄的名称依次是: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臻摄、山摄、效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2、清代及以后研究上古韵部各家的分部情况:顾炎武十部、江永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戴震九类二十五部、王念孙二十一部、孔广森十八部、江有诰二十一部、章太炎二十三部、黄侃二十八部、王力三十部、罗常培、周祖谟三十一部。三、拼读下列反切(用拼音注明):都宗切dong一声、强鱼切ju四声、徒红切tong二声、莫袍切mao二声、当孤切du一声、博故切bu三声、朽居切ju四声、普官切pan一声、甫万切fan四声、德红切dong一声、户公切hong二声、仓先切qian一声、莫袍切mao二声、都寒切dan一声、徒兼切tian二声、徒古切du四声、苦江切qiang一声、七刀切cao一声、如延切ran二声、匹战切pian四声、布回切bei一声、职缘切zhuan一声、布玄切bian一声、甫微切fei一声、扶云切fun、莫中切mong二声、私宗切song一声、九魚切gu二声。四、简答题1.请写出中古三十六字母及其发音部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唇音重唇音帮滂並明轻唇音非敷奉微舌音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娘齿音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照穿床审禅牙音见溪群疑喉音影喻晓匣半舌音来半齿音日2.简述《广韵》一书的体例。《广韵》的编写体例可归纳为以下几项:一、《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属于二○六韵。此二○六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五卷之中。其中平声57韵,置于第一、二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别置于第三、四、五卷。平声韵独居两卷完全是由于所属字多的缘故,并无其他用意。其居于第一卷者28韵,称作上平声;居于第二卷者29韵,称作下平声。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叫做“韵目”。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三、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四、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3.请说明中古音到现代北京音声母方面的变化。全浊声母的清化中古汉语的声母共有三十七个,其中並(奉)、定、澄、从、邪、崇、俟、船、禅、群、匣十一母为全浊音,这些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成了清音声母。全浊音变为清音时因受到声调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其中塞音和塞擦音受平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送气音,受仄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不送气音;全浊擦音的变化更复杂一些。例如:[f]的产生[f]的前身是《切韵》时代的帮、滂、並三母,到了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及流摄开口三等韵的帮、滂、並分别变成了非、敷、奉三母。此后帮、滂、並只与开口一二三四等韵及合口一二四等韵拼合;非、敷、奉三母则只与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韵拼合。元明时期,随着全浊音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和流并变成了[f],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文献材料是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兰茂《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非、敷、奉三母基本上是受合口三等韵的影响而产生的,[]母的正式出现是在元明时期。j、q、x的产生j、q、x这三个声母大致产生于清初稍后的时期,因为在清初的《五方元音》中j、q、x尚未出现(如“剪”母字有:精尖尊钻;“金”母字有:京坚根干)。此三母各有两个来源,即《中原音韵》中的g、k、h与z、c、s: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这样的:舌根音g、k、h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i、ü韵头或韵母的影响而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前移,遂变成了j、q、x。例如:见:姜溪:去群:乾晓:晓匣:兮舌尖前音z、c、s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i、ü韵头或韵母的影响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后移,也变成了j、q、x。例如:精:将清:趣从:前心:小邪:夕变成j、q、x后,原与细音相拼的g组声母与z组声母便无从分辨。清乾隆八年(1743年),有人(佚名,一说名存之堂)写了一本叫《圆音正考》(圆音即团音)的书,目的是要教人们如何辨别尖音与团音(古“精清从心邪”五母与细音韵母(今齐、撮两呼)相拼的音叫尖音;古“见溪群晓匣”五母与细音相拼的音叫团音。),这说明当时尖音与团音均已变成了j、q、x。现在京剧中还分尖团,南方不少方言中都分尖团,如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等。④zh、ch、sh的产生zh、ch、sh三母是由中古的知组、庄组、章组声母合流而成,其演变的情形大致是:庄组、章组在唐末宋初之际合并为照组,大约到了《中原音韵》时期,知组又与照组合并。此将这个演变过程图示如下:⑤零声母的增加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北京话中,中古的微、疑、影、云(出现于《韵镜》、《七音略》)、以五母都成了零声母。其中疑、影、云、以四母变成了[i]、[u]、[y]三类零声母,微母变成了[u]类零声母,疑、影二母同时又变成了[a](包括[o]、[e])类零声母。具体情况如下图:⑥[v]母的消失[v]母的消失是从清初的《五方元音》一书中反映出来的。该书将声母分为20类,以“梆、匏、木、风”等字命名。此20个声母中已取消了[v]母,原[v]母字被并进了[o]声母。下面是这20个声母的拟音:文、晚二字在《中原音韵》中属于“无”[v]母,《五方元音》将此类字归入“蛙”母,这说明此时“无”[v]母已经消失。4.举例说明中古音到现代北京音声调方面的变化。平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例如:东(端)风(非)吹(昌)衣(影)。(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例如:唐(定)时(禅)传(澄)奇(群)、牛(疑)迷(明)难(泥)来(来)。全浊变去(亦称“浊上变去”)“全浊变去”是指上声而言。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北京话中多数都读成了去声,这个变化至少在唐代末年已经开始。唐末人李涪曾在他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将一些去声字归入上声韵部。李涪所举的例字正好都是《切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如“舅”、“皓”等。这些例子说明不是《切韵》将字归错了,而是在李涪那个时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有一部分已转化为去声。北宋以后,这种变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到了现代北京话中,大部分全浊上声字都变成了去声(少数全浊上声字没有变为去声,如“殍坂菶釜腐辅缓皖浣莞很俭窘强挺艇梃仅瑾饉墐楯吮场汞澒泂迥”等)。例如:父(奉)坐(从)弟(定)跪(群)巨(群)象(邪)抱(並)柱(澄)入派三声中古入声韵到元代消变为阴声韵后,其调值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也发生了分化:凡声母为全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平声(阳平)的行列,如“白、食”;凡声母为次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去声的行列,如“月、落”;凡声母为清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上声的行列,如“七、八、德、国、百、尺、作、客”。这种变化称为“入派三声”。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其中派入上声的字最多。从《中原音韵》到现代北京话,原入声字的调属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地说,《中原音韵》派到阳平的入声字今音仍旧读作阳平,如“白、食”。《中原音韵》派到上声的入声字今音一部分读阴平,如“七、八”;一部分读阳平,如“德、国”;一部分仍旧读上声,如“百、尺”;一部分读去声,如“作、客”。《中原音韵》派到去声的入声字今天仍然读去声,如“月、落”。这种新的变化可以称作“入派四声”。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四声。其中进入去声的字最多。5.请写出王力先生归纳的“上古音韵部”。王力先生对上古音的分部情况及其拟音,按阴、阳、入三声排列如下: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第一类之[]部职[k]部蒸[]部第二类幽[u]部觉[uk]部冬[u]部第三类宵[o]部药[ok]部第四类侯[]部屋[k]部东[]部第五类鱼[a]部铎[ak]部阳[a]部第六类支[e]部锡[ek]部耕[e]部第七类脂[ei]部质[et]部真[en]部第八类歌[ai]部月[at]部元[an]部第九类微[i]部物[t]部文[n]部第十类缉[p]部侵[m]部第十一类部部附:王力的分部有三个特点:1.采用阴、阳、入三声分立的相配形式,这是继承了戴震、黄侃的格局。2.建立了一个“微”部1。“微”部是在章太炎“队”部及王力自己的《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一文的启发下建立的,它由江有诰的脂部分离而出。江氏归入脂部的《广韵》齐韵字及脂、皆两韵的开口字王力仍视为脂部;江氏归入脂部的《广韵》“微、灰、咍”三韵的字及“脂、皆”韵的合口字王力则改归微部。3.以“歌”与月、元相配,这是受了黄侃的影响。王力所建立的“微”部基本上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他的月部与江有诰的祭部内容相同,包含有“祭泰夬废”这四个《广韵》去声韵,这是因为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韵,《广韵》的去声韵在上古多数都属于入声。清代的古韵学家都不用歌部与月、元部相配,因为无论从押韵还是从谐声看,歌部与月、元的联系都较少。王力在《汉语音韵学》中曾批评中国大多数的音韵学家都有强求整齐的毛病,而他以歌、月、元相配,也难免有强求整齐之嫌。6.请写出研究上古音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古无轻唇音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这项结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古无舌上音钱氏称作“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这是钱大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