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形势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两次会议分别明确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怎样培养人”这两大摆在高校面前重大课题。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定型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思维最为活跃、感知最为敏感、意识最不稳定的阶段。坚持立德树人,高校就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要任务。面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壅堵为因势利导、变说教为潜移默化、变理论为实践体验,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有效途径。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首先,当前互联网媒体技术高速发展、信息资讯高度丰富、多元化思潮交织混杂。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学习方式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已经超过报刊、电台、电视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媒体。青年大学生在享受信息时代的便利、汲取知识营养的过程中,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隐蔽性、欺骗性和无约束性,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身心健康受损,尤其是网络中凶杀、色情、谣言等不健康的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2-价值和道德观。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学生信息传递的权威开始滑坡、来源渠道变得狭窄,这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其次,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不断变化,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质,势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独生子女不断增多,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扩招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社会分化造成家庭条件反差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传统的工作手段和方法有时难以凑效。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上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性,部分大学生政治意识模糊,理想信念迷茫和失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少数大学生中有所滋生蔓延,是非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诚信度下降等,进一步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社会的转型期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滞后于新的形势,教育内容还未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还未跟随转变,教育方法还比较陈旧落后。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居高临下、没有亲和力,令大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在教育方法上偏重简单粗暴的填鸭式灌输、没有吸引力,令大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在教育理念上多采取封闭性说教、没有感染力,令学生没有实践体验,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怀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够,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机制有待进一步形成等等,都是影响当前大学生-3-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问题。因此,要应对新形势的挑战,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现途径多年来,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已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仍然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但这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按照新情况、新要求、新环境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现途径,转变过去的工作方法,创造适应新形势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变壅堵为因势利导。大禹治水采取顺之自然而因势利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而其父采取简单壅堵的办法则治水失败。现代大学生是思想活跃的群体,个性就像“水”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因势利导。为了维护学生的安全稳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习惯于“严防死守”、“围追堵截”,不断的划出条条框框,设置雷池,严重束缚大学生的言行,违背了大学的年龄、思想特点,相当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势利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学生当中,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之所想、所需、所望,主动靠近学生,与学生相向而行,按照学生的内心意愿主动设置议题、开展活动、排忧解难,让学生放下包袱、敞开心扉,接触抵触心理和戒备心理,自觉自愿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中来。如果只是出于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开展一些活动,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某种任务,硬性规定学生参与,而很少顾及学生的实际需要,难以引起学生内化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4-顺应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就积极响应,效果就明显;反之,如果不注意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则会对此冷漠、厌烦,甚至出现对抗情绪,形成逆反心理,良好的效果就无从谈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忽视了个体的需要、特殊情感以及兴趣,即在学生不愿接受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强迫其接受,也只能落得“牛不喝水强按头”的结果,不但难以奏效,而且会适得其反。只有使受教育者具有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入脑入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接受心理,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凡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坚决压缩,凡已过时的道德观念要大胆更新。要引导和激励学生不迷信盲从、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锐意进取;要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的修养和人格教育;要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爱好、特长。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变说教为潜移默化。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絮絮叨叨说教方式,努力克服《大话西游》中唐僧式教育。最近一部引发收视热潮、引起全球关注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被观众和网民誉为“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说:“《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由美食而爱国,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和力量值得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借鉴。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是将道理、观点、要求等开诚布公地告知对象,如马列理论课、思想教育课、政治学习、形势报告、座谈-5-讨论等专门的活动,这类方法开门见山,意图明确,在针对错误较严重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可以使用。但一般情况下使用,太过直白,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教育者的意图无法贯彻。而潜移默化式教育则是指校风、学风、班风等“小气候”的熏陶感染,使大学生在无形无声中受到教育,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新形势下,说教式教育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应继续加以坚持和运用。但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应变说教为感化,变有形教育为无形教育,注意工作意图的隐蔽性。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为受教育者创造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文化氛围,将思想教育工作的意图融入一定的环境中,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如通过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食堂等方面的布置,通过校园的绿化美化、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报刊、电脑、多媒体,通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学校传统、校史校风等各种物质、精神和制度环境的建设,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接受教育;通过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活动,也能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要寓思想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举止言行风范所起到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作用。在大学阶段,师生之间的接触虽少于中学阶段,但任课教师人数多,课后与学生交往较多。他们对学生最知情,最了解学生,也最容易融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他们渊博的学识、高超的讲课艺术及高尚的思想境界,无论在做学问还是在做人方面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变理论为实践体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原来传统的纸上谈兵理论教育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在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假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构建更多、更有针对性和-6-吸引力的社会实践平台,大力推动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提高判断和分析能力,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大力开展“与雷锋同行、树时代新风”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倡导“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学雷锋”,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日常化。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一批社区服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励志教育基地等,构筑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对各种西方腐朽思潮的辨别能力和免疫力。注重培养树立校园先进典型,挖掘身边的先进感人事迹,用先进典型鼓舞人,用先进事迹感染人。此外,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从根本上改变“填、堵、注”和“管、卡、压”的落后做法,要积极探索学生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的有效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是一项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更为艰巨的时代任务。对于这一工程的探索、研究,还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和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不断构建科学有效的育人体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