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学4-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讲:农村金融体系框架下:政策性银行改革趋向与管理模式分析二O一三年十一月四日农村金融学(4)第三章: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内容提要1.问题提出: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分析2.问题显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3.问题解决: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思考问题提出1——需求•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制约是资金缺乏和融资机制不健全•农村改革的深化必将带来农村金融体制的变革☺建设新农村推进城镇化需要农村金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是农村金融战线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速度快\质量差\区域差异大);推进”四化同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社会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不仅需要财政增加投入,更需要金融资金的支持;通过政府引导和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规律和普遍做法。☺“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制约是资金缺乏、融资机制缺失•制约因素的主要显现:1.农业发展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2.农民收入增速缓慢,城乡差异加大;3.农业企业(小企业)发展规模小、实力弱;4.农业科技发展不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5.农民素质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6.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滞后(劳动力转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7.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融资机制的缺失是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是“三农问题”的瓶颈制约政府财政:数量少、结构不合理、国债是主渠道企业资金:规模小、竞争能力差、非农倾向严重农民自筹:收入少、增幅缓慢、生活水平不高吸引外资:总量少、比重较低、重点投向非农产业农村金融:投量小、体系不完善、整体功能弱化农业和农村资金主要来源财政支农资金:数量少、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国债财政资金:政府支农的主要渠道,但数量少,结构不合理,主要用于养人、大型水利项目、流通环节,效率低。2000年财政支农投入2090亿元,中央1300亿元,间接投入(基础设施、气象、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补贴)占1420亿元,占67%,直接670亿元,占33%。每年粮棉油糖等13个项目的补贴500-700亿元,占总财政支农支出的30%。国债资金:成为近年来政府支农资金的主要来源,缺乏稳定的机制。1998-2001年国家新增农业国债资金1445.93亿元,占同期总规模5100亿元的28.3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最多的时期。同期用于水利1041.63亿元,占农口的72%其次是林业270亿元,占19%。1998年以来,国债资金占年度间预算内基建资金的70%,正常年份预算内基建资金不足30%。靠发行国债难以解决问题,并且不是长久之计。2012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已经超过1.1万亿,比2010年8183.4亿元,增长35%,但缺口太大.JICA预测,西部到2015年资金需求28万亿.政府难为无米之炊时期国家财政总支出财政支农支出总计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恢复时期366.5612.63.44一五时期1369.8681.055.92二五时期2277.67254.9611.19调整时期1204.98139.7611.60三五时期2518.52191.227.59四五时期3919.44350.178.93五五时期5246.52614.4111.71六五时期6951.9612.718.69七五时期138001303.29.38八五时期245292400.89.75九五时期557425186.69.29各个时期国家财政支农情况表单位:亿元、%1985-2010年国家财政支农情况表单位:亿元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农业支出农业企业起步较晚,数量少、规模较小,在科学管理、技术创新、人员素质等方面与非农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如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初级产品加工为多数。2000年57家纷纷落马(蓝田、银广夏),2004年不足60余家,其中注册资本在3亿元以上1亿元以下47.4%。2010年A股沪深两市大农业类上市公司123家占总1787家的6.88%.农业企业非农倾向严重农业企业难当重任农业企业:规模小、融资能力弱、非农倾向严重中小企业的成长与融资增长1997-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97年2090元,4.6%,下降4.4百分点,2000年2.1%),2001年恢复性增长4.2%,2004年6.8%(8年最高,人均2936元),2005年6.2%(新高3255元)。2012年791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较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6959,增幅9.6%的实际增长幅度。生活消费仍是农民主要支出,农业生产自身积累很少.2001、2005年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7.7、45.5,农民生活水平很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1978年前2.36倍,2009年达到3.33倍.如考虑城乡居民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公共服务因素,差距达到4倍,达1978以来最大。2010年缩小为3.23∶1。农民难以承受“三农”发展之重。农民家庭自筹:收入少、增速缓慢、生活水平不高2005年全国总利用外资603.25亿美元,农业7.2亿美元,占比1.19%,二产业446.8亿元,占比74.07%,三产149.24亿元,占比24.74%;2006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1.5%,57.7%,40.8%;2012年吸引外资企业24925家,总额1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3.7%.农业外资占比2%左右.70%集中在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产业多集中在电子、汽车高端制造业等非农产业外资嫌贫爱富吸引外资:总量少、比重较低、主要投向非农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强大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支撑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以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为代表)农村改革进入新阶段(以减免、直补、社会保障为代表的新农业政策框架初露端倪)新农村建设需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的突破必将带来农村金融体制的变革,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问题显现2——现状农村金融支农信贷资金总量不足,比重减少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县域机构明显减少农村金融功能严重弱化,与农村资金需求规律相悖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层次的巨大需求,为我国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已初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商业金融(中国农业银行)、政策性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金融体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系出现一些突出问题,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信用社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基本构架邮政储蓄中国农业银行(ABC)中国工商银行(ICBC)中国银行(BC)中国建设银行(CC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保险正规金融非(准)正规金融其它农业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小部分当铺其它和会私人钱庄私人借贷高利贷新型金融80年代发展很快,属农业部农经司管理。97年国家取消清算(好事没办好)取缔消亡地下经济化农村金融体系主要问题1、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县域金融体系萎缩(农村经济的推进器变成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网点,上收管理权限、高存差普遍,银行、邮政资金向城市转移。1998-2002年四大商业银行撤并3.1万个网点,仍在继续。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金融渠道农村资金净流出总额约10000亿元。1979-2000年,农村资金净流出量高达6131.2亿元,其中通过信用社4519.2亿元,占74%,通过邮政储蓄1612亿元,占比26%。信用社、邮政储蓄成为县域资金的“抽水机”。2、农业信贷占比较低,农民贷款难问题普遍(正规金融缺位,非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农民贷款主要来源)。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存在单一化、垄断化,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多层性。2010年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1.766万亿,占全部贷款23.1%;发放涉农贷款2.634万亿,占比31.5%,总量增加同时农业贷款比重逐渐降低,由1979年的74%降到2010年23.1%,2001年22.3%,10年增长0.8个百分。农村信用社则由1979年26%上升到65.6%,余额3.87万亿,比2009年下降0.22个百分点,2010年农发行贷款余额1.67万亿,2011年9月末贷款余额1.79万亿,不对农户贷款。据统计,农户来自农行贷款不超过8%,来自农村信用社不超过20%,来自民间借贷超过70%。对中国15个省份24个县市农村调查,民间借贷发生率95%,高利贷发生率85%。2010年仅温州民间金融规模达到1200-1500亿元。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式市场的借贷大约是正式机构的四倍。农发行14%农行13%农信社33%其他40%2010年末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占比(%)3、农村金融机构历史包袱沉重,国家对支农信贷业务缺乏有效补偿机制(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农村信贷业务,自身难以可持续发展)。农村信贷具有交易成本高、周期长、信息失真、抵押品不足等特点,势必造成较高的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四大国有银行中,农行不良资产比率最高,主要是农业贷款。2001年贷款不良资产率31.2%,(农业专项不良贷款1817亿元,农业贷款不良率66.35%).2005年26.17%.2009年上市剥离不良资产7400多亿。2010中资大型银行不良率1.73%.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是正确选择,政府对商业性银行支农金融政策存在一相情愿倾向,缺乏有效手段和补偿机制。信用社同样包袱沉重。2010年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11.53%.资产质量好的改为农村商业银行,中西部农村信用社资产状况堪忧,个别高达40%左右.2004年重庆市信用社机构1044家,贷款余额190.9亿元,不良贷款占比52.57%。4、农村保险机制缺乏滞后,难以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目前赔付率高,公司业务亏损,规模不断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农业保险的性质有待确定,商业性经营难以维计发展。5、农业政策性银行政策不配套,职能难以发挥应有支农作用。需资本金充足率不高,税收政策不配套,监管政策不健全,随着金融体制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成为重头戏,要随新农村建设需求推进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强化职能作用,发挥好支柱骨干作用。农村金融改革重点之一: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是“三农问题”的瓶颈,现有农村金融体制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重点之一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在财政、社会、外资、农民投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正规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发挥功能,造成农村社会投融资主体缺失,导致“三农”问题加剧,马太效应非常明显。信贷支农资金总量不足、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金融机构机制僵化、农民贷款难问题普遍,整体功能弱化问题解决3——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拖不起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难点、焦点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成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重点、难点200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针对农村金融特点,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制定农村金融改革方案。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提出,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要建立一个充满竞争和活力的农村金融体系,需要有大的变革;——农村金融改革不只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内容和模式;——农村金融改革不只是现有组织机构职能的划分界定;——农村金融改革不只是组织创新建立新型金融组织——农村金融改革不只是一个方案需要有政府补偿机制的具体政策。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94年成立时没有政策性银行法律和条例,监管政策缺乏差异,监管部门按照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资本金充足率太低(成立时国开行注册资本500亿,进出口33.8亿,农发行200亿,国外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