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写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读写景抒情诗要读懂以下几点: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二、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三、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赏读要求】【赏读步骤】1.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读清原诗。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抓意象)3.展开联想根据诗中景物在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悟感情)•1.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1)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视仰视……•(2)色彩角度:暖色调、冷色调•(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4)动与静、虚与实的角度赏析: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以实写虚,虚实相生……【赏读角度】•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抒情方法: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赏读角度】•3.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与阅读题中的字词赏析类似:释词+句中意思+达到的效果+表达的情感(哲理)等。•4.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赏读角度】实战演练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2分)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2分)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答: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感到惋惜而扫兴,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2分)答: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得活泼俏皮,似乎春色真的“有脚”,偷偷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意思对即可)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答:本诗抒发的是作者因送别友人离别之愁。(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2分)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1分,答出“乐景写哀”1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和尚的尊称。(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2分)答:“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2分)(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2分)答:贬谪之恨,思乡之愁。(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2分)答: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1.完成金典《期末专题训练》第四部分。2.对课内古文进行口头翻译,认真复习字词。《世说新语》、《论语十二章》《狼》、《诫子书》、《寓言》古文篇【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