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自我和自我概念主要内容•自我呈现•对自我的思考•自尊•自我效能感•社会比较第一节自我呈现•自我抬高•显示•谦虚•恳求•恫吓•逢迎第一节自我呈现•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也叫自我表演或自我展示,它是指人们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想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所以自我表演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第一节自我呈现•1.自我抬高(Self-promotion)–通过行动或语言把自己的正性信息呈现给别人,以确保他人对我们的印象是建立在我们的优点之上。–列举证明自己的“证书”:高分、学位、参加活动等•2.显示(Exemplification)–向他人显示自己的正直和有价值,引起他人内疚。•3.谦虚(Modesty)–故意低估自己的良好品质、成就和贡献。–相对于西方而言,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品质第一节自我呈现•4.恳求(Supplication)–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不足与依赖,引起他人同情。–弱者向强者的求助时常使用该策略:修电脑•5.恫吓(Intimidation)–用威胁的方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短暂有效性•6.逢迎(Ingratiation)–说他人喜欢的话,俗称拍马屁。第一节自我呈现•7.自我验证视角–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能同我们的自我概念一致,即使有时的看法是消极的。–一个害羞的、很笨的人被夸赞外向而聪明,结果会怎样?–人们会对证实了我们自我概念的人的印象更好,即使他们说的并非什么好话。第二节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群体内比较:同一群体内不同成员个体之间的比较;如你和其他人的区别——个体认同•群体间比较:不同群体间的对比;作为心理系学生的特点——社会认同•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是时刻随着我们在“个体与社会认同连续体”中所处的位置变化的。•个体总是在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中间切换。不会同时感到自我概念的多方面,有一个瞬间的突出点。第二节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对自我的定义随情境而定–对自我的描述会依情境需要而变化。完形填空:•“我是一个……的人”,暗示个体情境,回答倾向宏观•“当……时我是一个……的人”,针对具体情境,回答细节–香港学生在用英文回答“whoamI”的问题时,主要描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在用中文回答“我是谁”时主要阐述了与群体共有的特质。–情境变化对群体认同的影响:钓鱼岛问题和“双非”孕妇–我们的不同身份间发生冲突怎么办?第二节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对自我的定义随别人的看法而定–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以及我们觉得他们以后可能会怎么看会影响自我。–“非主流”的自我展示•穿体装饰:耳钉、鼻环•纹身•同性恋身份–“非主流”通常知道自己的行为招致他人偏见,正是如此才导致对主流审美的抛弃,而认同跟他们的一样装饰或审美的人们。第二节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可能的自我:自我的变迁–自我感知随时间变迁可能发生变化,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在不断变好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自己过去的贬损,让自己对在意的那些方面感觉更好,而且时间越长的失败经验能增强积极体验。–如果这是一个积极的自我,会让我们停止现在的享受而投入到实现积极自我的过程中去。–坚信自己的改变:通过模仿、学习,并想象自己改变的可能性。–对自我改变的希望导致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通过行动实现目标的信念)的确立第三节自尊:对自己的态度•自尊,我们对于自己的总体看法。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拥有自尊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自尊的确立有两条途径:–让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第三节自尊•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TheSelf-EsteemScale,SES,M.Rosenberg,1965),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TexasSocialBehaviorInventory,TSBI,Helmreich,Stapp,&Ervin,1974))。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35分高自尊;30—35分较高自尊;25—30分一般自尊;20—25分较低自尊;20分低自尊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1、我感到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其他人在同一水平上。43212、我感到我有许多好的品质。43213、归根结底,我倾向于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12344、我能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43215、我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不多。12346、我对自己持肯定态度。43217、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满意的。43218、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43219、我确实时常感到自己毫无用处。123410、我时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1234•内隐自尊的测量–经典条件作用测量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内隐自尊的变化(Dijksterhuis,2004)–将“我”和积极词汇(“好”、“聪明”、“热情”)反复内隐配对(快速呈现配对组被试无法辨认)后,发现实验组被试自尊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后对两组人的智商消极反馈,发现相对于控制组而言,实验组的被试很少有自尊感的降低。–父母对青少年的积极培养和信任提升他们的内隐自尊。•提高自尊的具体方法(Baumeister,1994)–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生活–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擅长活动中。•高自尊总是有益无害吗?–低自尊的负面影响:药物滥用、学习成绩差、抑郁症、暴力攻击行为–高自尊与欺负、自恋、表现癖、自夸以及人际侵犯有关–高自尊意味着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感,优越感一旦感受到威胁,需要被维护。可能引发敌对和防御反应。男艺人里除了金城武是A货,陈坤、吴彦祖、古天乐都只能是B货。“我不管别人眼光如何,在我自己心中,我觉得我绝对是A+货。”•男女的自尊差异–多项研究显示,男性的自尊高于女性–女性通常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社会对其有更多的社会偏见;即他人的消极评价导致–在印度和马来西亚要求女性做家庭主妇的国家,女性自我概念很低;芬兰和英国女性劳动力很活跃,男女差异不大。–司机、飞行员、航天员等行业如何看待“女性年轻官员更易引争议”•据2012年08月18日02:59京华时报载•昨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2年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报告显示,2011年女性官员个人舆情比重大幅增加,其中80后女性官员尤其容易引发热议。•蓝皮书指出,2011年女性官员个人舆情比重大幅增加;女性年轻官员更易引争议。官员个人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舆情焦点,2011年官员个人舆情共有39起,占全年官员任免舆情事件的76%。其中80后女性官员尤其容易引发热议,12起影响较大的女性官员任免舆情事件中,有6起事件的涉事主体都是80后女性。•年龄过轻往往成为了公众质疑的理由,潜规则、违规提拔、家世背景等揣测不断。第四节自我效能感•(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locusofcontrol)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Rotter,1971,1973)提出的。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control)与外部控制(externalcontrol)。在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内控者或者极端的外控者都不多见,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连续轨迹上找到相应的位置。(二)习得无助习得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这种现象第一次是由动物理论学家塞利格曼等人(Seligman&Overmier,1967)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发现的。无法控制的失败事件习得无助相信不能控制的观念第四节自我效能感塞利格曼(Seligman,1975,1991)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类生活情境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得无助机制。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屡屡遭受挫折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有些事情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的,这样他们就产生了习得无助。沮丧、压抑的人,因为相信努力是无效的,而变得被动。丧失信心的人,意志麻痹、主动放弃,成为习得性无助者。第四节自我效能感(三)自我决定习得无助让人感到沮丧、放弃去改变现状,这对人们的生活和主动适应无疑是有害的。如何克服习得无助,重新找回自信呢?自我控制感就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其中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进而减少习得无助。正反两方面研究表明,能否让人自我决定、增强控制感,不但影响人的习得无助状况,更进而影响人的心态、行为甚至健康。需要说明,强调自我决定的积极作用时需要注意,完全的自由和自我决定,可能转化为一种负担。过多的选择可能使人麻痹。第四节自我效能感(四)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1.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1)选择行为(2)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3)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2.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1)获得的成就(2)替代性经验第四节自我效能感第五节社会比较•人们如何评价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好坏?–向下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比自己表现差或者比自己层次低的人进行比较。提升自我形象–向上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比自己表现好或者比自己层次高的人进行比较。威胁自我形象–确定客观比较标准:找到在大的社会范畴内相似的人进行比较,性别、种族或者某个特定领域的经历等第五节社会比较•自我评价维护模型和社会认同模型–自我评价维护:自我为独立自我,此时与他人进行比较–社会认同模型:当我们把自己归类为某一个群体成员,而比较的对方也是这一群体成员。–远离在自己看重的领域表现得比自己好的个体;喜欢表现得比自己差的个体–不同归类决定对优秀个体的看法•当把他人看成一个单独个体时,会讨厌表现得比自己好的人。单人比赛•当把他人看成群体一员时,会喜欢表现得比自己好的的人。团体接力第五节社会比较•自我服务偏差–为了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人们使用一些技巧使得自我感觉良好。高于均数效应就认为自己在所有方面都应该是属于中上水平的。–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等;而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体现在团体成就中:球迷认为是自己在场欢呼造就了球队的胜利。成功团体的成员认为自己是主因。–存在文化差异:中国文化更强调谦虚,学生会将学业成功归功于老师,将失败认为是自我缺陷;美国学生更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技巧,失败认为是他人。第五节社会比较•积极错觉的现实意义–有关自己的不完全的准确信念,总是认为我们能做的比实际上做得多,并认为负面事件不会降临在我们身上,自己成功的概率更高。–积极错觉作为适应性行为存在,帮助提高人们的满足感、自信和自我控制感,维持自我效能感。–会低估完成工作的时间,造成拖延。–美国的“次贷危机”、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