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和应对方法逆反心理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象三要素组成。叛逆期的逆反心理、叛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本文将从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应对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三个因素[1]。下文将就这三个因素来分析。1.1家庭因素——专制型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等[2]。其中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最大。专制型教养方式很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家长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专制型家长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独立意识渐强,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此时,如果家长忽略青少年要感受,还一味地要求青少年对家长惟命是从,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或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1.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学校功能全面发挥是青少年社会化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同时也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场所。据调查显示,叛逆青少年在学校校无视学校纪律,经常旷课、逃课甚至打架斗殴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学校得不到公正的待遇,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3]。这说明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例如教师在对待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厚薄。如若对优生偏爱姑息、对差生粗暴严厉,会使学生心理失衡,表现为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对立情绪,造成心理抵触,从而出现教育效果的“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4]。1.3社会因素如果说社会环境中的竞争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未必完全是否定性的,那么社会信息传播中的阴暗面如媒体中的低级趣味、网络世界的黄色毒害等对青少年的影响则完全是负面的。当今的电脑网络使色情内容得到了更便利、快捷的传播。埃尔金德的主要观点认为,今天社会中的青少年问题,如暴力、滥用毒品、看色情电影、少年犯罪、少女怀孕、学习无目标等,都是由于他们被过早地推入成人社会而产生的[5]。青少年时期处于社会化过程中,辨别分析问题、过滤芜杂信息的能力较弱,当他们接受的信息超过了所能处理的极限,就可能无所适从,甚至陷人偏执与虚无的状态,危害心理健康。此外,社会的高速发展又伴随着不合理现象的增多,近年来,贫富差距过大、腐败、不正当竞争等屡见不鲜,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金钱万能论”、“读书无用论”等消极观念首先从信念上,其次从心理基础上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许多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正是信念缺失所导致的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多时候,有些社会行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与学校教育是相悖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青少年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多,他们崇拜一些社会名人,盲目模仿,以标新立异为荣,所以对正常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青春期后,面对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多数表现都会比较叛逆、敏感、缺乏情绪控制能力、行为冲动。孩子过于严重的逆反心理,与青春期家庭的教育环境、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直接的关系。如好奇心、求知欲、成就感得不到满足,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严要求,在学校里老师不关心、同学的漠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都会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当孩子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排解压力时便产生逆反心理。另外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和自我意识增强的时期,常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求得自我肯定[6]。因此往往表现得固执,有意采取与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2.青少年逆反心理防治策略2.1改变家庭教养方式从叛逆心理的成因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陷很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改变家庭教养方式是预防和应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方法。教养方式可以由专制型转变为权威型。权威型教养方式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孩子的帮助。父母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青少年,及时热情地对青少年的需要、行为做出反应,尊重并鼓励青少年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种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影响[2]。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青少年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和家长平等的交流讨论,让青少年觉得自己被人尊重、被当做成年人看待,从而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2.2平等民主的校园环境平等民主的校园环境是消除逆反心理的主要手段。就要求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公正、民主、平等的原则。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决不能因为明显的区分“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待遇,更不能戴有色眼镜或者以恶劣的态度对待“坏学生”。调查表明,62.64%的高中生都希望老师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7]除此以外还要多与学生交流。老师眼中的小问题在学生的眼中可能是大问题,不妨认真听完他们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多同学生谈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有意识地谈出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这样能真正达到与学生的心相连,心相通,逆反心理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讲求民主作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逆反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2.3优化社会环境马克思说:“既然人们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由于环境影响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现阶段我国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又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因此必须加紧优化社会环境,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国家政策方面来说,可以进一步建立规范、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秩序,也就是进一步完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使社会生活进入规范化的轨道,建立公平、平等`和谐、健康、进步的社会环境。从文化建设方面来说,可以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健全文化市场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整顿,严厉取缔和控制不利于儿童青少年成长的书刊、音像和文化经营形式,鼓励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建立高雅、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第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社会道德风尚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全体国民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意识、法纪观念等等,将维护社会公德变成全体国民的自觉行动。在这种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中,青少年将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也才能提高,社会才能向前发展。综上所述,青少年存在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是正常的,这是心理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所以青少年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必须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并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采取积极正确的手段预防和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陈慧平.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环境要素[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5(1):10-14.[2]李坚敏.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发展的影响[J].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4):60-61.[3]法磊.浅析中职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中职生教育,2012,(4):39-40.[4]张娟.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J].大众文艺,2010,(10):168-169.[5]CoonD.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B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59-162.[6]郑波.青少年叛逆性表现心理分析[J].校园心理,2011,9(5):348-349.[7]李雪.浅析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5):12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