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分析概况:本章着重论述了教育对象的人格素质结构、人格动力结构、人格动力结构运行机制、人格的特征、人格的形成条件和发展阶段,了解当代青年的思想特征,从而对自己进行剖析。为了教育对象,必须全面了解对象。了解对象是教育对象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十分复杂和深奥难测的。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在他的《家书》中说:“了解人是一种最高深的艺术,即便是最伟大的哲人、诗人、宗教家、小说家、政治家、医生、律师,都只能掌握一些原则,不能说对某些具体的个人有彻底的了解。人真是矛盾百出、复杂万分,神秘到极点的动物。”(人类从诞生起至今,越来越丰富化和复杂化。人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难于捉摸了)。对人的探索和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位事情,是它实现科学化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面对一个浩瀚的变幻难测的人的世界呢?人,是以人格的形态存在于世界上的,并以人格与他人和社会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人,而现实的有特色的人就是人格。为了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人格的素质结构、人格动力结构、运行机制、特征、形成条件和发展阶段搞清楚。一、教育对象的人格素质结构马克思谈到人格问题时,曾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格的最主要的素质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肉体本性是人格素质的一部分。人格的素质结构包括五种人格素质,即人格思想道德素质、人格心理素质、人格智能素质、人格需要素质和人格身体素质。1、思想道德素质人格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两部分。它是人格的导向部分,对人格动机和行为起主导作用,决定人格行为的方向和性质,能够影响和制约人格结构中其他部分的变化,甚至决定整个人格结构的社会性质。(1)思想素质:主要包括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思想方法)、政治观(对国家结构、党和国家在内政和外交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态度和根本方法,决定人的政治方向)和人生观(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即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2)道德素质:包括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两个部分。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道德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善恶、美丑的一种认识。道德情感是人们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实现而引起的内心体验。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实践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时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心理过程和主观能动性。道德信念是指对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的信仰。道德理想就是道德上的理想人格。道德品质,简称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每种道德品质包含四种心理成分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变为行为习惯)2、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心理素质是思想道德与智慧的载体和基础,是人格素质的主干部分,对人格行为的方向、能量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在个别情况下也能直接决定人的行为。心理素质可区分为心理过程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它标志着人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要素,它表现了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的心理特征。能力是指完成一项活动的身体和心理本领,包括完成这样活动所需要的心理特征和具体方法。一个人的能力如何,会影响他从事活动的类型和效果。气质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中所表现的强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敏捷性方面的心理特征的综合。通常把气质划分为四种: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气质对人的情感和情感发生的速度、向外表现的强度、动作的速度和稳定性影响很大。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素质。性格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并且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对人的行为方式产生很大影响。这以上三者构成了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格的特殊性和差异性。3、智能素质智能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文化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能动结构等方面。它是人格厉长和发展的基础和血液,对人格的行为方式、水平、人格成长发展的速度和程度有主要影响。智能素质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能力上。4、需要素质需要是指人生存、发展和活动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本能性的欲望或欲求。它基本是由人的本能性需要构成的,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目前许多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恋需要、尊重需要和创造性需要等五种。需要是人行为动力的主要来源。每个人的主导需要不同,他的行为的中心和主要的动力来源也不同,这导致人格水平和行为的重大差别。如,有的人过分的贪恋吃,而抑制了其他的需要,那么他的行为的中心内容和主要动力就是吃。他的人格水准是很低的。有的人发展和创造需要强烈,那么,他的行为的中心和主要动力就是发展和创造,他的人格需求水平是很高的。5、身体需要主要是指身体健康的程度。它是人格正常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原始条件,对人格的心理健康和人格行为具有一定影响。人格的素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人格素质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表现出人格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但是每种人格素质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方式。在人格素质发展过程中,各种人格素质可能会协调均衡地发展,也可能出现发展不平衡。如:有的人思想品德尚好,但心理素质发展缓慢,甚至有某种心理疾病;有的人知识丰富,有创造性,但道德品质不佳,有危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等等。人格素质均衡地向上发展的人格是健康人格,人格素质发展失衡将导致人格障碍,甚至成为病态人格。二、教育对象的人格动力结构人是一个自动体,就是一个能够自动调节自己行动的社会存在物。人的动或不动,怎样动,有时是由外力推动的,但多数是由自己决定的。在没有外力的推动下,它也能够由静变动,而且,人的动或静,都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高级和最难测的现象。这说明人格有一个最复杂、最高级的动力结构。1、国外学者对人格动力结构的看法人格动力结构是人格素质以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它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源泉。对人格动力结构,许多人格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模式。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提出了一个经典的人格动力结构模式。他认为,就个体人格而言,人格可以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最原始的生物能量组成,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受动物的快乐原则支配,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要求。他认为,这个基本的生物要求就是性。“本我”的一切要求都可以归结为性的要求。这是推动人行为的最原始的能量。“本我”是无意识的初级生理本能,人格的进一步发展,达到“自我”阶段。“自我”是有理性的意识,它企图把“本我”的需求意向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它为“本我”服务,并受现实性原则支配。“自我”不但能意识到“本我”的需求意向,也能意识到外部的现实条件,既能制约潜意识,也能操纵意识。人格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到它的高级阶段,即“超我”阶段。“超我”是成熟的,人类文明道德的维护者,它追求无限的完美。当“本我”的生命需求发动之后,“自我”便根据“超我”的原则去指导行动——或者不满足,将“本我”的要求重新压回潜意识;或者满足需求,按照超我的方式去行为。如果能够经常地以合理的方式去满足“本我”的需要,那么,人格可以正常地健康发展。相反,如果使“本我”的原始生命需求受到压抑,人就要生病,特别是神经性疾病、需要治疗。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动力结构模式为研究人的行为结构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对人格学的发展起了开拓作用。但是,他的人格动力结构模式存在着很大弊端,他忽视了人格行为的全面性生理基础,而把人格行为全部归结为原始的性欲或性欲的派生物,陷入了泛性论的泥潭,受到了广泛的批评。美国文化学派心理学家凯伦.霍妮在批判弗洛伊德学说时,提出了“本我、实我、理想我”的人格动力结构模式。她认为,人的本我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和精神需求。但是,人们在现实中都以一个真实的自我存在着(即实我)也都在追求着一个理想的自我(即理想我),对于每个人来说,实我和理想我的矛盾更具有重要意义,“实我”包括那些在任何时候真正体现自己的东西,“理想我”反映了我最希望成为的那种人。“理想我”是他们希望将来所能达到的目标,是他们借以安排一生,追求实现的东西。由现实的自我追求理想的自我,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基本动力。霍妮的人格动力结构模式纠正了弗洛伊德的错误,开辟了认识人类行为的新视野和新道路。但仍有重要缺欠。她仅从理想和现实的角度说明人格的动机和行为,显然无法包含人格动机和行为的全部。人在很多情况下,他的行为主要同“人格判断”有关,而同“理想的自我”状况无关颧关系不大。如“当一个学校领导决定一门课程开设还是不开设,他的行为选择主要靠“人格判断”,而同理想的自我关系不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伯拉罕.马斯洛不同意霍妮以及其他经典分析学派、社会——文化学派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名为“动机理论”的人格动力结构。他认为,人类有强度不同的本能化需要,并假设这些本能需要是呈层梯式的。他认为,人的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会激励其向更高层级需要的追求。“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级的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人的本能的需要,他把这一现象称为人类的“成长动机”或“发展动机”。他认为,是人的需要产生动机,从而引起人们产生行为。人的行为是由不同层次的需要引起和决定的。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人格动力结构模式),以人的需要解释人的行为,把需要看作是人行为的动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马斯洛理论的片面性强调了“人格需要”,但缺少决定人格行为的关键项——“人格判断”,所以,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也是片面的。2、人格动力结构模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的人格动力结构模式应当是:在环境刺激下,“人格需要”与“人格判断”相结合产生的动机和行为的结构。所谓“人格需要”,就是人的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可以概括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发展和成就的需要。在这些层级的需要中,一般是由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开始,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但是,由于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不同、社会化的方向、性质和程度不同人的需要层级结构也不同。有的人生理需要发展突出,有的人归属和爱的需要发展突出,有的人尊重的需要发展突出,有的人成就的需要发展突出。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需要层次结构。有代表性的需要层次结构大致有三类:如图(略)一个健康人格除了必须具有正常的“人格需要”之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人格判断”能力。所谓“人格判断”能力,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正常行为选择的能力。“人格判断”能力基本由四部分组成:思想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反省力量。思想道德力量是“人格判断”的主要尺度,在行为选择中起主导作用,主要决定行为的性质和方向。智慧力量是“人格判断”的重要依据,主要决定行为的方式和方法。意志力量是“人格判断”支撑力,主要决定行为的果断性、坚持性和自控性。反省力量是“人格判断”的监控装置,主要管对人格自身的反省和监督,主要作用在于推动人格超越自身和外界。“人格判断”是行为选择的决定力量。“人格需要”只决定行为的大体倾向和原始能量,而“人格判断”最后决定人格行为,而且影响和和制约“人格需要”。“人格判断”力高的人,需要的层级也会高。“人格判断”力低的人,需要层级也会低。一个除了吃和穿以外,其他什么知识也不懂的人,他的需要很难超过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相反,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广博知识的人,他的发展和成就需要也会随之增长。3、人格动力结构运行机制人格动力结构是人的一切活动和变化的内在根据和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格动力结构是人格行为的内在根据和机制,人格动力结构是人格自身素质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和机制;人格动力结构是人格遭受挫折产生疾病的内在原因和机制。因此,人格动力结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根据和依据。上述三方面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调节和引导人的行为,为社会政治斗争和生产斗争服务;塑造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提高人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