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中考备战策略-语文课件专题十-文言文阅读(共377张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文言文阅读中考语文试题对文言文的考查,选材以课内文言文为主,但近年来向课外文言文迁移的趋势很明显,复习备考时需要注意这一点。[例1](2015·广东广州)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遂许.先帝以驱驰潭中鱼可百许.头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翻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葛亮追述以往的经历,既表达对先帝的感恩之情,也表明对后主的耿耿忠心。B.诸葛亮认为目前南北已平定,当率领全军兴复汉室,迁回旧都,实现先帝遗愿。C.诸葛亮主动请缨讨伐奸贼,为了表明决心,郑重立下誓言,如若兵败甘愿受罚。D.诸葛亮担心后主听信谗言,因此恳切规劝后主,要广开言路,接纳治国的良策。【思路归纳】本题考查课内文言文段的阅读。题目涉及一词多义、文言字词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子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一是需要调动知识积累判断,二是需要对节选文字进行分析概括。第1题,A项两个“鄙”都是“见识短浅”的意思。B项第一个“许”是实词,“答应”的意思,第二个“许”是虚词,表“大约”。C项中的“以”都是虚词,第一个“以”的意思是“把”,第二个“以”的意思是“因为”。D项第一个“益”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加”的意思;第二个“益”是“愈加”的意思。第2题,翻译文言文中重要的语句,要抓住关键词。此句中,既要注意实词,如“布衣”是“平民”的意思,“躬耕”是“亲自种地”的意思,“苟全”是“苟且保全”的意思,“闻达”是使动用法,“扬名显达”的意思。还要注意句中的虚词“于”,三个“于”的意思和用法一样,都是介词,可译为“在”。最后,总结出通顺连贯的译文。第3题,文中出现“今南方已定”说明此时是南方已经安定,B项中“南北已平定”与原文意思不符,因此B项不正确,故选B项。【参考答案】1.A2.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3.B[例2](2015·山东烟台)文言文阅读。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②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③。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④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⑤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注释】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厌:满足。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④遇:对待。⑤权:权宜,变通。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上使外将.兵B.战陈之事,不厌诈.伪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虽愈利.,后无复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肉食者谋.之2.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以诈伪遇人”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B.皆以.美于徐公C.虽不能察,必以.情D.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3.翻译句子。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晋文公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王。【思路归纳】本题考查课外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第1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命题中涉及的句子虽来自课外,但所考知识点却源自课内。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除了例句来自课外,各选项所涉及的句子均出自课内。第3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重视课内知识点的活用以及阅读语境强大的暗示、推导作用。第4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把握,主要从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角度考查。第1题中,A项第一个“将”和《曹刿论战》中的“公将战”的“将”一样,是“准备”的意思,另一个是“带领”之意;B项的“诈”都是“狡诈”的意思;C项第一个“利”和《五柳先生传》中“不慕荣利”的“利”一样,是“利益”的意思,第二个是“锋利”的意思;D项第一个“谋”是“计谋”的意思,第二个是动词“谋划”的意思。第2题中,例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整句译为“用欺诈的手段来对待别人”。A项的“以”是“用”的意思;B项的“以”是“认为”的意思;C项的“以”是“根据”的意思;D项的“以”是“以致”的意思。因此选择A。第3题中,“焚”“猎”,应进行直译,分别是“焚烧、烧毁”“打猎”的意思,而“愈”应进行意译。第4题中,虽然晋文公最终没有采用雍季所答,但是他的回答却对晋文公今后的治国有很大的帮助,晋文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奖赏的时候,首先奖赏的是雍季,说明了晋文公善于用人。【参考答案】1.B2.A3.烧毁树林来打猎,可以获得较多的野兽,但以后就没有野兽了。4.善于用人如何快速读懂课外文言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基于这种情况,从平时的学习体会中升华出一套行之有效、指导性强的方法就格外重要了。1.会读。(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故事,看到一篇记叙文言文,应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如果是游记散文,就可以通过快速把握游览的地方、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等实现整体感知。议论性文章则要关注表明作者观点、证明观点的依据等内容。(2)品读细节,把握人物。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性格特点。应仔细阅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偷画》: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仔细品读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故事的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2.会猜。所谓猜,就是猜读,根据字形揣摩字义。(1)利用字形特点,猜测字义。我们可以先弄懂形声字的形旁,它对我们结合句意推断该字的字义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例如:①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吕蒙传》)“恚”与“心”有关,想去惩罚他,应是心里“很生气”。②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明史》)“馔”是“饣”旁,可猜与食物有关。(2)利用组词特点,猜测词义。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实词时,可以使用组词的方法,猜度其意义。例如: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郑人逃暑》)流(流动),影(影子),移(移动),徙(迁徙),从(跟从),阴(阴影)——先组词,再结合句子、上下文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猜度出句子的含义。3.能通。所谓通,就是疏通文本。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就能顺畅地疏通文义了,还要进行句子的解释。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1)首先,我们要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疑问句:疑问代词,如“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被动句:被动词,如“于”“为”“为……所”等。否定句:否定词,如“不”“未”“非”“无”“否”等。其他还有“乃”“为”“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2)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分。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学会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3)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分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阅读时要联系上下文,做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4.能移。所谓移,就是迁移的意思。迁移就是“学以致用”,阅读课外文言文,理解词语、疏通全文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学过的知识,万不可望文生义,例如“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其中“过”,不能以现在的意思来妄加推测成“路过、经过”,在孟浩然的诗歌《过故人庄》中我们已经学过,它是“拜访”的意思;其中的“会”,我们在《口技》一文中也学过,是“适逢,正赶上”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大相径庭。所以,学习文言文,要学会迁移,就是要善于联系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而且要有文言意识,疏通文义不能只考虑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与乙相善甲与乙相善,甲延乙理家政。及官抚军①,并使佐官政,惟其言是从,久而赀财皆为所干没②,始悟其奸,稍稍谯③责之。乙挟甲阴事,遽反噬④。甲不胜愤,乃投牒诉城隍。夜梦城隍语之曰:“乙险恶如是,公何以信任不疑?”甲曰:“为其事事如我意也。”神喟然曰:“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公不畏之,而反喜之,不公之绐⑤而绐谁耶?渠⑥恶贯将盈,终必食报,若公则自贻伊戚⑦,可无庸诉也。”(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官抚军:做官至抚军。抚军,官职名。②干没:吞没。③谯:责备。④反噬:反咬一口。⑤绐(dài):哄骗,欺骗。⑥渠:他。⑦自贻伊戚:自作自受。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A.及.官抚军及.郡下,诣太守B.乙险恶如是.是.进亦忧,退亦忧C.公不畏之.悍吏之.来吾乡D.渠恶贯将盈.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答案:C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一个能事事都顺着你心意的人,可怕得很啊!3.从“甲”的经历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做人道理?人们都希望别人顺从自己,喜欢听奉承的话。但遇事不讲原则,遇错不及时纠正,必将害人害己。时时事事顺从你、奉承你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考点训练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2015·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1)月色入户.门(2)欣.然起行高兴(3)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4)水中藻荇交横..纵横交错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哪一夜没

1 / 37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