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一、勃朗特三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勃朗特三姐妹被称为“荒原上短暂的石楠花”。他们三姐妹分别为:“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安妮·勃朗特。1.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一生写作四部小说:《教师》,《简爱》,《谢利》,《维莱特》。其中《简爱》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2.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以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驰名文坛,他沉默寡言,性情孤僻,一生中几乎没有朋友,但他却有惊人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被誉为英国19世纪文学史中最奇特的女作家,她除了小说《呼啸山庄》外,还创作了193首诗。3.安妮勃朗特英国小说家和诗人,他的性格与两位姐姐截然不同,是一个温柔文静,相当克己的人。一生写过两部小说:半自传体的《阿格尼斯格雷》和《荒野庄园的访客》。二、多余人出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1.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2.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3.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4.屠格涅夫《罗亭》:罗亭5.《贵族之家》:拉夫列茨基6.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三、小人物“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小人物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普希金的《驿站长》里德维林是第一个小人物的形象,果戈里的《外套》、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契诃夫的《哀伤》,《苦恼》都塑造过这类人物形象。四、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思想理论基础是孔德的实证论和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在创作上,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生活现实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自然主义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出发点。自然主义文学创作上的典型代表是龚古尔兄弟,二人合写的《日尔米尼·拉赛德》是一部典型的自然主义作品。A.自然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本质论上的真实性原则。(重视观察、调查和精细的描绘,但缺乏艺术的提炼和概括。无意义的生活细节、变态心理被写进作品)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都追求客观的真,都重视原始材料的积累,特别是细节的展示;现实主义执着于典型意义上的真实,执着于社会生活本质意义上的真实,自然主义的独特诉求在于科学意义上的真实,即真理性的认识。2、认识论上的科学主义追求(竭力科学、准确地剖析人,但把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刻意表现人的生物本能)3、努力追求客观真实,缺乏想象和情感,叙述文风一般平和、冷静,作家隐匿很深,不发议论,不作评判。4、方法论上的实验主张实验小说的创作过程:观察——实验——观察——记录五、早期象征主义19世纪后期法国的一个颇具影响的诗歌流派。提倡诗歌应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但反对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而主张用隐喻和暗示,尤其重视语言的多重功能和内涵的丰富性,主张用语言的魔力去创造一个独立的诗情世界。1886年,一个笔名为让·莫雷亚斯的诗人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作为当时文坛上出现的具有创造精神和新倾向的诗歌的定名,并且把波德莱尔视为该流派的先驱,把马拉美、魏尔伦和邦维尔视为主要代表。这篇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产生。代表作波德莱尔《恶之花》六、意识流小说:20世纪初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已被现代小说广为采用。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作家还有:英国的沃尔夫、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七、葛朗台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他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我们常见的是《家庭的苦难》一章中的一部分,即《守财奴》,“守财奴”,即看守财产的奴隶,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葛朗台是个拜金狂。当他到弥留之际,生命力退守在眼睛里时,他能够睁开眼时,竟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金子,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为他做临终法事时,他竟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金十字架抓到手里,这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临终对女儿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一生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金钱已经使他异化成鬼,一个疯狂狡诈的吝啬鬼。他是四大吝啬鬼之以,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最为典型。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也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八、余连于连是司汤达的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对其形象分析,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地位不同、阶级不同、观念不同,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用他那异常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找歧视他、伤害他的敌人,搜索自己受辱的蛛丝马迹。他不甘屈服,不甘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与整个社会作战。“在这个奇异的年轻人心里,差不多时时刻刻都有暴风雨”。他憎恨做奴仆,要求与上流社会的人平起平坐,以保持自己的尊严。当父亲要他去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一贯敢怒而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愿意做奴仆”表示拒绝。然而,正是这种自尊心理使他赢得了尊敬、友谊和爱情。而当他最初出现在市长大人府邸的大门时,显然还是个质朴幼稚、天良未泯的年轻乡下人。也就在这里,他目睹种种社会贫富不均现象而十分气愤,但更为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而痛惜不已,于是就对市长及其一家人产生了本能的轻蔑和憎恶之感。于连骄矜自持,自视甚高,这种自尊心理一旦面临恶言劣语、霸道行径的袭击,就使其隐藏着的仇恨心理爆发出来并大胆反击。即使在爱情这样的人类最细微的感情方面,于连感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满足后的喜悦和骄傲,并把这种胜利看作是拿破仑式的胜利。在我们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却恰恰体现出于连是以全部精力来反抗上层社会的。从于连的整个奋斗过程来看,他为实现自己的幻想,靠的是自己出众的才能和顽强奋斗,而不是他人的施舍。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荣誉和尊严。他所追求的是靠自己的力量赢得的。他曾先后拒绝市长夫人、木尔侯爵的钱财,靠着他的高傲和才能,征服了市长夫人和侯爵女儿。他不需怜悯也不容玷污爱情,而希望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的力量和奋斗来取得功名。他争的是骨气而非虚荣。正是为了雄心和骨气,他才给自己规定了反抗上层社会的责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于连的奋斗和抗争“是除了个人尊严和出路而别无他想的个人英雄主义”,所以,我们不能说他是个野心家。在作者笔下,他的“野心”,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敢于在复辟时代对现实表示不满和反抗,敢于在才智、勇气和人格上压倒包括大资产阶级在内的上层社会;“敢于在大事业舞台上显身手”。为自己赢得和拿破仑一样的命运,作者声称于连是“野心家”即表达了对复辟时代的不满,也隐晦地赞美了于连的反抗精神。然而,于连的奋斗反抗注定是以悲剧而告终。于连是王朝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其反抗是基于社会对他的压制和他个人的野心。他追念大革命时代,因为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会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大显身手。可是,在这个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朝复辟时代,他只能扮演“一个逆叛的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与“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九、《红与黑》司汤达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开端的标志。小说原名《于连》,后改名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副题是“一八三〇年纪事”。小说把主人公于连的生活经历和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真实地地反映了法国在19世纪20年代复辟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主人公于连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无权和受压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这一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抗性、妥协性和动摇性。司汤达通过于连的形象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复辟思想。十、《高老头》主要写一个退休的面粉商人高里奥的故事。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大贵族,一个成了银行家的太太,女儿出嫁时,高老头把自己的钱全分给了两个女儿做嫁妆。但女儿出嫁之后就把父亲抛弃了,连理都不理他。高老头一气之下得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希望见女儿一面,可两个女儿都参加舞会去了。高老头死后,两个女儿连棺材钱也不出,甚至都不来看一眼,还是一个名叫拉斯蒂涅的穷大学生想法安葬了他!这部小说都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成书于1834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其艺术风格最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十一、《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比较于连·索黑尔与拉斯蒂涅都出于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红与黑》和《人间喜剧》。两人都刚涉世,年轻,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却都处于社会底层,思考问题、待人接物表现出学生时代的稚拙和羞涩。两人有相同的社会背景:金钱逐步取代血统,自由逐步威胁王权,资本家开始压倒贵族。然而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被塔想介入的贵族阶层处死了;另一个却跻入社会上层。相同的社会背景作用于地位相同的两个人,何以会推演出如此截然相反的结局?原来,大的社会背景里边包蕴了那么多的此时、此地、这个世界很大、人很多,却找不出全同的一对——谁见过不同的两个人占据同一时间且同一空间?占据了同一时间的两个人会合并成一个。分论:1.两人的相同点:①他们都是个人奋斗者的典型,聪明伶俐,志向远大,有发财致富、向上爬的野心。②虚伪和妥协是他与拉斯蒂理的共同之处。2.不同点:①他们的出身不相同。拉斯蒂涅是外省的贵族子弟。②于连生活在法国复辟王朝时期,拉斯蒂涅生活在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之间。他们的生活年代不相同。③他们所处处环境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变化不同。于连出身于小业主家庭,自幼因体弱不善劳作而受家人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