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论述题1,试述理性的生产厂商应如何组织生产。答:场上组织生产应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对于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情况,厂商的最优生产投入量应该在生产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说在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阶段。这是因为,在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如果继续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和平均产量会相应增加,理性的生产者自然不会停留在该阶段;而在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如果减少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会相应地增加,所以理想的生产者也不会停留在这个阶段。至于生产者在第二阶段中何处达到收益最大值则取决于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收益与其花费的成本的比较。如果要素的投入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其导致的边际成本,则其达到最佳投入数量,否则,就需要增加或减少投入量。对于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可变生产要素的情况,其投入比例取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RTS和各要素的价格,当RTS=w/r时,要素的投入比例为最佳。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上,则是二者相切之处决定最佳比例。其表现为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无数个切点上,这些切点构成生产的扩展线。理性的生产者应选择生产曲线上的哪一点取决于产品的价格和要素的规模收益状况。生产规模的确定需要由收益情况来定。如果规模收益呈递增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继续扩大,增加使用各种要素的数量;如果规模收益呈递减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缩小,直到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生产者选择最优规模时,其基本的原则是MR=MC。,2,简述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并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企业应怎样降低成本。答:(1)短期成本主要包括短期总成本,又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又分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短期边际成本。(2)它们的变化规律及关系如下:①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A、固定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变动规律:他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它是常数。B、可变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变动规律为:从原点出发,表示没有产量时就没有可变成本,该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最初比较陡峭,然后比较平坦,最有又比较陡峭。C、短期总成本是指厂商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它的变动规律同可变成本。D、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短期总成本曲线不是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固定成本出发,表示没有产量也不为零,最小为固定成本。短期总成本一定在短期变动成本的上方,两线斜率处处相等。两线中间差额为固定成本。②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固定成本。它的变动规律是单调下降,最初下降的速度比较快,以后越来越来慢,越来越接近横轴,但永远也不会与横轴相交。B、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可变成本。它的变动规律是一条U型线。C、短期平均成本是指短期内每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它的变动规律是一条U型线。D、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均成本这一U型曲线一定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上方;它们之间的差额就是平均固定成本;平均成本要比平均可变成本晚达到最低点;由于平均固定成本越来越小,导致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在两线的右边越来越接近,但永远不会相交。③短期边际成本是指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量。它的变动规律:也是一条U型线。他与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的关系是:边际成本一定通过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就是停止营业点和均衡点。(3)联系实际谈我国企业如何降低成本问题,在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精简机构等方面自由发挥。3、请比较说明消费者行为理论与生产者行为理论。答:(1)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在商品价格既定、人的收入和嗜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在市场上如何做出商品购买决策进行购买活动以求效用最大的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是研究在要素价格既定、场上的总货币资本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在市场上如何做出要素购买决策进行生产活动以求利润最大(既定成本,求产量最大;既定产量,成本最小)的理论。(2)两个理论的区别:①研究的对象不同,意识消费者行为;一是生产者行为。②理论内容不同,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是解释消费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需求曲线中。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目的则是解释生产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供给曲线中。③分析工具不尽相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序数效用论的分析工具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两者的切点为消费者的均衡点。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分析工具为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二者的切点为生产者均衡。两个理论的联系:①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假设行为者为理性的经济人,即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②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部分,二者相对共生,均是供求论的基石。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建立以新古典理论中的“两分法”为前提,即认为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市场上明显分为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厂商)——供给两个部分,两者的交换结果就是市场均衡。从这个角度讲,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理论是互相联系,共为一体的,同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试述导致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企业在扩大企业规模时应注意的问题。答:(1)规模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好处。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有:①劳动的专业分工化。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的细化;②几何尺度的原因。大型设备每单位产出的制造和维修费用通常要比小型设备抵;③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④财务方面的原因。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在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⑤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更加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副产品。(2)规模不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收益下降。导致规模不经济的原因:①劳动的专业化分工有一定的限度;②几何因素也是有条件的;③规模过大也可能是运输成本增加;④规模过大还会带来管理上的多层次、低效率等。由于厂商规模过大,信息传递费用增加,信息失真。同时规模过大也滋生内部官僚主义,从而使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出现规模不经济。(3)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企业在扩大企业规模时应注意的问题:行业特点、技术特点、时期的不同、市场的竞争程度、政府政策等。5、试述完全竞争市场中长期均衡实现的过程和特点。答:(1)在长期,厂商可以改变所有投入要素的规模,但在长期内,厂商仍是价格的既定接受者,厂商面临平行于横轴的需求曲线,厂商长期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变为:P=LMC。这样,长期内厂商生产的均衡点既不是短期均衡点,(P=SMC的点),也不是长期边际成本LMC与P的交点,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厂商均可通过进入或退出行业(改变生产规模)使市场发生变动,只有在价格降低至厂商长期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时,厂商不会再改变自己的决策,从而达到均衡,而整个行业也进而达到均衡。(2)完全竞争厂商处于长期均衡的条件是:LMR=AR=LMC=LACA。(3)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均衡有以下特点:①在长期均衡价格下,行业内每个厂商都将产量调整到利润最大化产量。②在长期均衡下,新、老厂商均没有进入或退出该行业的动机,这是因为长期均衡价格使厂商利润为零。③在长期均衡价格下行业的总产量恰好等于改价格下消费者意愿的购买的数量。6、对比分析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答:垄断竞争行业与完全竞争行业相比,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例如:垄断竞争行业也包含有大量小规模厂商,小厂商能自由进入该行业。但是完全竞争行业的产品是同质的,各厂商产品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而垄断竞争行业中每个厂商的产品不是同质的,而是存在差别。尽管这些有差别的产品之间具有很高的替代性,但这种差别毕竟是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享有一定的排斥其他竞争者的垄断权力。因此,垄断竞争行业每个厂商的产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这是垄断竞争厂商与完全竞争厂商的唯一差别。因此,垄断竞争行业厂商长期均衡价格和产量也是该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切点对应的价格和产量,但这一切点并不在LAC曲线的最低点,而在LAC曲线最低点的在面,因此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产量低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产量,而价格则高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价格。即,同完全竞争相比,垄断竞争导致较少产量,消费者支付较高价格,但生产者并未因此赚得更多利润,因此生产产量的平均成本也较高。此外,垄断竞争者之间开展的广告战也导致更高的成本和价格。因此,从整个社会看,同完全竞争比较,垄断竞争行业各厂商使用的设备规模小于最有规模,这样的设备规模提供的产量的平均成本高于设备的最低平均成本,这意味着生产资源未能等到最有效率的使用,因而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也会出现过剩生产能力,这对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造成了浪费。但同时,造成浪费的原因在于产品的差别性,而这种差别性又能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物质需要,丰富了消费者的生活,对消费者是有利的。7、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并队完全竞争市场的优劣作出评价。答:(1)在长期,厂商可以改变所有投入要素的规模,且在长期内,厂商长期最大化的原则变为:P=LMC。这样,长期内厂商生产的均衡点既不是短期均衡点(P=SMC的点),也不是长期边际成本LMC和P的交点,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厂商均可通过进入或退出行业(改变生产规模)使市场发生变动,只有在价格降低至厂商长期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时,厂商不会再改变自己的决策,从而达到均衡,而整个行业也进而达到均衡。此时厂商处于长期均衡,条件是:LMR=AR=LMC=LAC。(2)从厂商的长期均衡可以看到,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第一,社会的供给与需求相等;从而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生产不会有不足或过剩,需求也得到了满足;第二,在长期均衡时所达到的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这说明通过完全竞争与资源的自由流动,生产要素的效率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第三,平均成本最低决定了产品的价格也是最低的,这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从以上来看,完全竞争市场是最理想的。(3)但是,完全竞争市场也有其缺点,这就在于:第一,各厂商的平均成本低并不一定是社会成本最低。第二,产品无差别,这样,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第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规模都很小,这样,他们就没有能力去实现重大的科学技术突破,从而不利于技术发展。第四,在实际中完全竞争的情况是很少的,而且,一般来说,竞争也必然引起垄断。8、联系实际试述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类型和条件。答:(1)所谓价格歧视,又叫做差别定价,指厂商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且这样价格的不同并非因为成本不同而造成的现象。(2)类型和条件:①一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对每一单位的产品都征收可能的最高价格的定价方法。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厂商实际上把所有消费者剩余转化成了垄断利润,厂商的利润由此可以达到最大的极限状态。实践中一级价格歧视很少见,实行一级,价格歧视的条件是厂商必须非常清楚的了解市场需求曲线,了解每一个消费者的最高买价。比较近似的是艺术品的拍卖市场,或者医生、律师、建筑设计师等专业人员的服务活动中。②二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对购买不同数量单位的同一产品索要不同的价格。与一级价格歧视不同的是,二级价格歧视厂商不是对每一不同单位制定不同价格,而是对不同数量制定不同价格。典型的例子是电力公司实行的分段定价。③三级价格歧视:指厂商把市场划分成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子市场,并将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子市场上按不同价格销售的情况。三级价格歧视在现实中比较常见,但厂商要成功实行价格歧视,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市场充分隔绝。消费者在不同的子市场之间被完全隔绝是成功实行价格歧视的必要条件,如果市场不能充分隔绝,厂商按不同价格销售同一产品,只不过是为其他人创造倒买倒卖的条件。比如成年人不能持学生证进电影院看电影。第二,需求弹性不同。不同的消费者或不同的子市场具有不用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保证厂商实行价格歧视获得更高利润的条件。在实践中,价格其实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厂商还可以按时间的不同来对市场进行划分。比如许多新产品在刚刚进入市场时定价相当高,但在进入市场一段时间之后却以较大的幅度降价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