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旁边两位相比,兄弟我也算是一表人才吧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斯大林)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本课主要讲述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特征、影响。概念:斯大林模式定义: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材料一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材料二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阅读以下材料(工业化背景)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一、国家工业化:(1)背景:国内环境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前提)与西方国家相比,20世纪20年代,苏联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为了把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实现工业化。国际环境苏联当时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之中。要维护民族独立,不至于落后挨打,必须加强国防力量,因此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显得尤为迫切。一、国家工业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方针1928年起三个五年计划名称时间主要成就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三五计划1928-1932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33-1937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工业强国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1926-1928年对原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1)背景:(2)过程: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万多辆PPSH(波波沙)-41冲锋枪,共生产六百万枝喀秋莎火箭炮在怒吼材料: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1928年一五计划初步方案一五计划最佳方案实际完成数煤(万吨)3550680075006440石油(万吨)1160190022002140生铁(万吨)3388001000616钢(万吨)4308301040592棉织品(亿米)26.78576226.9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发展有何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苏联工业化成就苏联工业化问题: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1)原因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即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斯大林的决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民加入集体农庄(2)过程二、农业全盘集体化笑容的背后会是什么呢?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3)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评价P137※强制加入,违背自愿原则;※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挫伤农民积极性,影响农业长久发展;……“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探究:在当时经济建设中,是否一定要牺牲农业的利益来实现工业化?二、斯大林模式1.标志:2.含义:3.特点及评价:1936年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去看)——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二、斯大林模式1.标志2.含义3.特点: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杀的有1108人,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阶级斗争扩大化——大清洗运动(1935—1938)二、斯大林模式1.标志2.含义3.特点:材料一丘吉尔曾在一次议会演说中说“斯大林接手俄罗斯的时候,还只有木犁。当他撒手人寰而去,苏联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材料二(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二、斯大林模式1.标志2.含义3.特点:4.评价:积极方面: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快速增长,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P135课前提示)为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借鉴。消极方面:(经济,政治,文化)探究: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体现:过渡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十年建设时期“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1)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4)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具体道路不同,在于其A、优先发展重工业B、农轻重并举C、优先发展轻工业D、优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中为什么工业化道路会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A•(2014·天津一百中学)2006年俄罗斯学者撰写的《俄罗斯历史》中写道:“斯大林时代就类似太空中突然喷发出的一颗超新星,然后逐渐熄灭,但在它的光辉照耀下把我们向前推进了差不多40年。”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斯大林模式()•A.给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只有灾难•B.在俄国的历史上仅仅存在了40年•C.对俄国的贡献只有发达的军事工业•D.曾经对俄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答案】D•2.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③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④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苏联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故④的说法错误,可排除。•3.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B.新经济政策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C.农业全盘集体化挫伤农民积极性•D.农业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答案】C•4.苏联经济发展中出现图中现象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C.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D.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答案】C•【解析】联系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从根本上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是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内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集体化、农业税很重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工资制(平均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项目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调拨、计划供应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工业化道路农业制度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全盘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