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汽车驾驶模拟训练技术的应用与展望于小辉一、模拟训练技术的沿革与现状二、模拟训练技术实现的可能三、模拟训练技术的基本构成四、在组训中的应用五、未来的发展趋势附件:《模霸2001版——汽车驾驶智能模拟培训系统》教学课程设置我国目前汽车驾驶培训学校4000余所(不含军队),教练车10万余辆,年培训量300余万人,行业年收入近80亿元,然而年利润确不足15亿元,利润率在10—20%之间徘徊,原因何在?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行业内部的因素而言,究其根本原因,是培训成本高而培训效率低所至。在培训行业垄断经营的年代里,这个的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成熟,“合理成本”与“合理价格”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因而,大幅度地提高汽车驾驶员培训效益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运用科学的培训手段,采取低成本高效率的培训方法,是获得市场生存可能的必由之路,因此,汽车驾驶模拟训练技术也就应运而生。所谓模拟培训技术它是现代培训方式的一种,是在设备、场地、材料等环境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某些廉价的仿真替代品来进行培训,以提高操作者技能的训练过程。汽车驾驶模拟培训技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培训效率和降低培训成本,据资料介绍,前苏联、东欧、北欧、美、日等国培训专家强调:“把汽车模拟驾驶训练和场地驾驶训练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是极2为成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将来还会继续使用。”由此可见,模拟与实车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是公认的一种科学的训练方法。多少年来,为普及和推广模拟培训技术,投入的人力不下万人,投入的财力不下亿元,然而至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模拟设备的覆盖率仍不足5%,既使已拥有模拟设备的单位,其模拟设备的利用率也不足50%,多少公司加盟进来,又多少公司暗然转行,为什么?笔者想就此谈一点浮浅的认识,请各位专家指正。一、模拟训练技术的沿革与现状(一)国际模拟培训理论的发展模拟培训技术最早起源于1881年美国工程师F.W.泰勒(Frecerick.W.Taylor)的“时间研究”,其成果对于二十世纪初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推行的“泰勒制”曾产生过很大影响。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泰勒等学者“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统计和监督制等等。”显然,他们为技术培训的科学化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但是,研究者们只是着眼于对人的外显的操作动作进行客观分析,较少涉及人的心理因素,实际上是把人与机器等同起来,其结果是,在这种片面的实用主义观点指导下所设计的“合理的动作结构”与劳动者的心理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因此,这种培训也未完全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进行了军事飞行员的心理选拔和操作能力的训练研究。一些研究者认为,技术培训是通过练习和指导来进行的神经—肌肉的调节活动,研究的主要对象应是生理活动,而不是认识或心理活动。这种把微动作简单相加、被动反应的机械主义培训观点显然妨碍了人的技术能力的提高。不过,从行为的角度客观研究人的操作技能的掌握规律,特别是借助一些教学机器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培训,在技术教育中也是取得了一定成效3的。直至今日,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的思想对于国外培训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影响,如美国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机器模拟(MachineSimulation)的成果就是一个较好的说明。但是,当时仅仅局限于对人的技术活动的外显指标进行研究,过份强调人对于机器的被动适应,这种培训思想是无法满足科学技术进步对受培训者不断更新的要求的。英国学者亚伯特(A.Abbort)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一个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是能够理解特定的作业所需要的特定技能,而是通过使用简单的工具能够处理各种各样材料的那种手、眼、心经过系列训练所学到的需要适应性的一般技能。”他这里所指的显然是得到概括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主要强调人的认知能力。近年来,西方培训学者在员工培训的研究方法上也有一些新的进展。在需求评估(needsassessment)方面,普遍采纳麦吉(W.McGehee)和塞耶(P.W.Thayer)1961年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应该把培训作为工作组织中的一个亚系统来看待。在设计培训方案时,可以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三方面来进行。而1983—1997年间发表的有关论文在评价个人需求方面又增加了第四个方面,即人口统计分析,这使得此种方法超越了组织的范畴。不过在需求评估的研究方面,学者们的一致看法仍然是,在技术培训中,应当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认知因素,即人的心智因素,需求评估的研究对于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我国汽车驾驶模拟训练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驾驶模拟训练技术的起步较晚,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按技能培训的功效划分,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就便器材为主要练习方式的——意念式模拟驾驶训练阶段。其特点是,学员利用木棍、脸盆或自行改装的简易练习器等就便器材,凭着对所学内容的初步理解(想着某个机件应该怎么操作),进行各种机件的4操作练习,以实现熟记汽车五大机件的操作顺序和简单调协动作的训练。优点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受物质条件的制约,但缺点是练习效率低,效果差,且形成不了完整的操作技能。第二阶段以局部仿真模拟机(主动式)为代表的——体验式模仿驾驶训练阶段。其特点是,学员可利用模拟器的操作工位和计算机模拟道路成像系统,对五大机件的操作和简单的道路情况处置进行体验性模仿驾驶。优点是操作机件与画面联动,视觉动感较强,既可进行操作动作训练,也可进行简单的心智技能训练,但存在的问题一是设备成本高;二是当前计算机成象技术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全仿真的需要,使道路情况的真实感并不强;三是由于道路情况是人为设计的,因而组训方法与内容相对固定,信息量不足,道路情况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差。第三阶段以智能化模拟教学系统(被动式)为代表的——诱导式模拟训练阶段。其特点是通过智能模拟教学软件和多功能练习器的操作工位所构成的智能模拟教学平台,在较完整的专家模块(经验)的诱导下,对学员进行操作技能的熟练和心智技能的内化训练;优点是成本低,便于集中和大面积组训,由于视觉画面均为实际场景,因而道路情况真实感强,信息量大,加之运用了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使组训方法非常灵活,扩展成本也很低。缺点是画面道路情况的场景与学员的模拟驾驶操纵装置不联动,操作效果的信息反馈没有,因而只能局限于方法性的模拟训练。(三)我国模拟训练技术的现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现代模拟培训技术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方面,都是注重方法学的研究,在培训方法和手段方面注意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以提高培训效率。我国在模拟培训技术方面与国际的发展差距还很大,对照国外模拟培训技术水平和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我们认为,我国模拟培训技术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51、对汽车驾驶技能的整体性、系统性认识不明,因而培训目标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导致培训工作顾此失彼、被动应付的的局面。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从宏观意义上讲,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模拟培训技术工作还需要阐明作为培训预期目标的技术能力的整体结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否则,是很难提高技术培训的科学化水平的。近年来,正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使得技术培训方案的制定工作存有较大的盲目性,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造成了某些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求学积极性不高和培训效果不佳的恶性循环。显然,如果对技术能力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问题不解决,即使在培训中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其效果都只会是事倍功半,无助于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培训工作的被动局面。我们认为,要解决提高培训效率的问题,研究的关键在于首先从宏观上阐明汽车驾驶技能结构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只有如此,才能为培训内容的整体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也才能确保对学习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高效率的定向培养。2、对汽车驾驶技能结构中操作成分与心智成分的主从关系认识不明,在确定培训的战略重点时,或者主次不分,或者本末倒置,导致培训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驾驶员的新要求。一些部门在制定汽车驾驶培训的教学大纲和方案时,或者片面强调操作技能,或者局限于一些操作性知识,都较少涉及急需的心智技能的培养内容,必须指出,这种指导思想的盲目性都是由于缺乏对汽车驾驶技能结构各要素主从关系的研究造成的。所以,当前汽车驾驶技能培训研究所面临的又一项任务,就是结合我国推进传统汽车驾驶培训改革和赶超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在研究汽车驾驶技能整体结构的同时,揭示出对现代技术能力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组成要素,为今后的技术培训战略重点的抉择提供理论依据。3、对技术培训的学习规律认识不明,缺乏专门的动态研究,导致现行培6训沿袭经验主义或工匠式的教学方法,妨碍了学员汽车驾驶技能的有效形成,特别是在心智技能的培养方面,其影响尤为突出。技术培训是一种社会生产经验的传递过程,它是借助于一定的媒体(如文字符号、图表、仪器.、机器或自动控制台等)进行的。为要使汽车驾驶培训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充分注意汽车驾驶技能各种要素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就是学员获得经验时的各种规律,即学习规律。可以认为,培训内容的结构再完整,对各要素内容的主从关系再明确,如果忽视了受培训学员的接受规律,也难获得理想的成效。众所周知,有关学习规律的研究一般是由教育心理学家来进行的。然而,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家却较少参与技术培训的研究工作。一些调查表明,我国技术教育水平目前普遍落后于普通教育。在汽车驾驶技能培训过程中,或者沿用普通教育模式,或者采用传统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或套用实车训练的组训方式,培训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特别是在急需的心智技能的培养上,其成效更差。我们认为,缺乏吸收教育心理学已有成果以及系统研究汽车驾驶技能培训的特殊规律、特别是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成果有选择地应用于汽车驾驶技能培训之外,应根据汽车驾驶技能培训的特殊要求,系统地开展一些专题研究,在各项培训要素中,心智技能的形成和迁移规律问题又是其难度较大、且对现代汽车驾驶培训整体效率影响最大的问题,可以作为当前汽车驾驶技能形成规律的研究重点。综上所述,当前汽车驾驶模拟培训技术的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其具体表现为:宏观上对汽车驾驶技能的整体结构、组成要素及其主从关系认识不明;微观上缺乏对汽车驾驶技能形成规律的方法探讨,可以认为,这就是妨碍汽车驾驶模拟培训技术科学化的症结所在。二、模拟训练技术实现的可能(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技能培训的相互关系7为弄清二者的相互关系,首先要弄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与作业技能的关系。从国外心理学家在员工培训中选择研究课题的变化过程来看,是一个逐渐从片面重视操作动作发展到注意人的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相互关系、最后到重视人的认知因素的过程。这从客观上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技术能力各组成要素在要求上的演变趋势,对于确定培训重点是有启发意义的。不过,要使培训目标的设计更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还必须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本身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对劳动者的客观要求,并对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以此作为我们设计培训目标的依据。可以用下图来表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与作业技能的相互关系的演变趋势。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与作业技能的相互关系手工操作系统阶段→半自动化系统阶段→自动化系统阶段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是一个自动控制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如图所示,当科学技术发展处于手工操作系统阶段时,动力主要由劳动者本身来提供,因此,劳动者容易支配整个生产过程,其心理负荷不大,承担的更多是体力负荷(如四肢灵巧程度、动作反应速度、体力劳动强度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半自动化系统和自动化系统阶段时,繁重的体力操作逐渐由机器、甚至更操作成分(体力负荷)心智成分(心理负荷)8先进的装置所替代。由于科学技术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通过手柄、按钮,甚至发出指令就能够实现对运行过程的全程控制,人的体力负荷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整个运行过程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