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型城镇化下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如今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城镇化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和国家进步的标志,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随之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更是制约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来提升中国城镇化的质量,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其中旅游城镇化便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趋势,它对提高城市空间质量、改善城市功能和结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它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功能于一身,对新型城镇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认识休闲农业1.1休闲农业的定义休闲农业是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新兴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的定义有很多,总的来说,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性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休闲农业应该涵盖观赏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等不同的概念。休闲农业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农村自然环境来满足人们增进对农村的休闲体验目的。一般以农业项目为依托,以大中城市游客为服务对象,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来满足游客需求。1.2休闲农业的类型(1)按农业结构分类按照农业结构可将休闲农业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畜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6个类型。(2)按发展进程分类按照发展进程可将休闲农业分为农产品提供型、农村空间提供型、经验交流型、综合多功能型等4个类型。(3)按开发及经营类型分类按照开发及经营类型可将休闲农业可分为公园农庄、观光休闲园、教育农庄、少儿农庄、家庭农庄等五种类型。(4)按区域与内含农业旅游分类按照区域与内涵农业旅游可将休闲农业分为资源特色型、城郊型和文化特色型等三类。(5)按农业旅游开发主题分类按照农业旅游开发主题可将休闲农业分为生态旅游型、绿色农业型和休闲度假型等三种类型。(6)按旅游者的体验特征分类按照旅游者的体验特征可将休闲农业分为农业环境型、农事劳作型和民俗风情型等三种类型。(7)按游功能分类按照旅游功能可将休闲农业分为观光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类型。1.3休闲农业的功能1.经济功能休闲农业是地方增加农民收入和增进农民就业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休闲农业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社会功能休闲农业为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提供交流流平台,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并且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缩小城乡差距。3.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机会,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普园地。4.文化功能休闲农业包含农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和农业产业文化,在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5.环保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环境品质,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6.游憩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场所和服务,有利于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工作和学习的压力,陶冶性情。7.医疗功能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自然空间,有利于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1.4休闲农业的特性1.生产性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2.商品性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3.可持续性休闲农业是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的农业经营方式,充分实现农业的持续协调发展。4.市场性休闲农业的消费主流一般是从城市流向农村,其市场目标是城市,要优先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服务。5.自然性休闲农业活动以农业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6.季节性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季节性明显。1.5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1.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传统休闲农业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现代休闲农业最初于20世纪30至40年代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以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道20世纪70到80年代,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陆续成为了开发热点。其发展过程可大致归纳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扩展阶段。1.1萌芽阶段即开始出现观光农业旅游活动,但只是城市居民到乡村去欣赏自然风光。19世纪初,农业蕴含的观光旅游价值逐步显现出来。19世纪30年代,农业旅游就出现在了欧洲大陆,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休闲农业的产生。当时的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去体味农野间的趣味,他们与农民一起吃饭,一同劳作,搭建帐篷野营,或直接在农民家中留宿。1.2发展阶段即具有观光职能的专类农园开始出现,逐步替代仅对大田景观的观赏。二战后,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交通拥堵、环境的污染,加之日益激烈的工作竞争,都使得人们倍感疲倦。而乡村环境所形成的森林、郊野、农场等资源恰好满足了人们对于放松身心的渴望,于是,具有观光职能的农园开始大量涌现。农园内的活动以观光为主,结合游、食、住、购等多种方式,同时还产生了相应的专职服务人员,这标志着休闲农业打破传统农业的束缚,成为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型产业。1.3扩展阶段即参与性、现代化的旅游模式替代传统型、静态、休憩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更多地参与实践,亲身体味农事活动的乐趣成为越来越多旅客的需求,于是广泛参与性的多元化、特色化休闲项目被广泛开发并推广,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旅游方式。2.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趋势第一阶段: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观光旅游,举办荔枝节、桃花节、西瓜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如广东深圳市举办了荔枝节活动,吸引城里人前来观光旅游,并借此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收到了良好效果。河北涞水县野山坡景区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针对京津唐游客市场推出“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项旅游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第二阶段:初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该阶段正处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农民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提到日程。在这样背景下,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如北京锦秀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广州番禺区化龙农业大观园、河北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江苏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四川成都郫县农家乐、福建武夷山观光茶园等。这些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很受欢迎和青睐。第三阶段,规范经营阶段(2000年——)。该阶段处于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全面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始强烈,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①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的项目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②更加注重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也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③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科技知识性,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技性的旅游项目开始融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④政府积极关注和支持,组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评定标准和管理条例,使休闲农业园区开始走向规范化管理,保证了休闲农业健康发展;⑤休闲农业的功能由单一的观光功能开始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机遇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集一、二、三产业的功能与一身,又贴近农村,有效的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一些问题,成为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城镇化是中国下一个“十年”的重要发展机遇,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到达50%,由于国情特殊,中国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种种不同于西方城镇化遗留下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城市病”和“农村病”的出现,休闲的农业的发展,对解决这些“病”具有重要的作用。(1)实现就地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不同于西方,由于人口众多,而且中国的大多数大城市吸纳人口数量的能力有限,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土地资源匮乏、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而农村也出现了土地荒废、劳动力短缺、基础设施匮乏等“农村病”。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吸引外来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给农民带来便利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走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道路。就地城镇化不仅能解决进城务工的成本,彻底解决就业在城市,家庭在农村等“半城镇化”的现象,又能缓解大城市的压力。(2)实现可持续城镇化休闲农业的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无污染的农产品等息息相关,这就使得经营者必须注重保护环境、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有害化学产品的使用,对已经造成环境破坏的地区要投入资金进行环境修复,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保护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优质的旅游环境,同时也刺激经营者提高自身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实现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休闲农业是一个复合产业,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于一身,他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当地文化传统的挖掘、改善和增强当地的文化品位有重要作用。当前众多传统乡村文化正随着城市化的浪潮慢慢消失,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利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也避免了与其他产品的雷同。休闲农业注重的创新农业,更是把“文化”作为核心发展要素之一,把文化内涵注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把系列产品上升到文化展示的高度。3.休闲农业游客市场分析游客市场空间结构分析根据旅游距离衰减法则,旅游者的行为空间呈距离递减的规律,距离愈近,活动的机会愈多,随距离的增加,旅游活动减少。吴必虎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居民出游客源市场在距离上的分配规律:一个城市的出游市场,有37%分布在距离城市15km的范围内;24%的市场分布在15-50km范围内;21%的市场分布在50-500km的范围;500km以外的市场仅占18%。而非本城居民的出游范围局限在距城市250km的范围内。把休闲农业园客源市场按旅游市场圈层图分为一级市场(本城市居民)、二级市场(长江三角洲各城市居民)和三级市场(其他国内城市游客和国外游客)的话,根据旅游距离衰减规律,可以看出:休闲农业园市场主要是城市一级市场即本城市居民(包括在本城市长期工作和学习的人员),外地游客不多。可能以后随着交通的愈来愈发达,二级市场所占比例会有所提高。三级市场游客最少,且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改善。3.1游客市场时间分布结构一年中季节的变化使得游客客源市场具有季节性。我国的气候条件使得春秋两季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农业园的游客也多在春、秋季出游。夏季因为天气炎热,游客会比较少,但是由于一些休闲农业园区位于有山有水的地方,使其成为消夏的场所,反而会形成高峰。另外,由于城市居民轿车的拥有量在不断上升,休闲农业园内一些反季瓜果的栽培,使得观光农业园的季节性不是特别明显。目前,城市居民以一个星期作为生活节律,这种生活节律也改变着出游节律。特别是我国的双休日使得周末农业园的游客相对集中,产生高峰。一年中有一些特定时期观光农业园的游客出游率高。这一时期,休闲农业园接待游客的人数占全年总人数的比重很大。在我国,“五一”和“十一”两个旅游黄金周,形成观光农业园客源高峰。3.2游客市场人口特征分析结合现有北京、上海等地的休闲农业问卷调查结果,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