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媒体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教育部201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从大学生校园公共空间文明素养的缺失谈起文化的冲突,影像文化的深刻因素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时代到来了。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研究报告对“WeMedia(自媒体)”进行了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狄更斯用来形容第一次产业革命时的名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主要内容:新媒体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环境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践行一、新媒体与新媒体时代(一)什么是新媒体?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二)新媒体类型目前热门的新媒体不下30种,如数字电视、移动电视、IPTV、网络电视、楼宇视屏、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等)、网络杂志、网络即时通信、虚拟社区、博客、播客、微博、搜索引擎、email等等。1、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把互联网正式列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博客、播客、维客被称为web2.0时代三剑客:中国点击率最高的博客—老徐;中国一线视频播客网站;网络电视;网络广播——音乐电台;微博创造个人神话(姚晨粉丝破千万)2、手机成为“第五媒体”•手机电视的最大优点是它的节目包括电视、广播、网页和游戏,用户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收看,随处收看,随意收看,被称为装在口袋里的电视机,也被称为“零距离亲密接触的流媒体”,是继家庭电视机和电脑之后的“第三块”影像屏幕。3.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核心优势:“强迫收视”“无聊经济”(三)新媒体的特点1、手段的先进性2、内容的评实性。新媒体以服务、贴近为标志,所传播的内容立足于日常生活,就是我们常说的“草根新闻”,即民生新闻。所以,人们更易接受新媒体3、受众的广泛性新媒体如手机电视、网络广播,拥有更广泛的受众。1999年全国网民才700万,2010年9月,全国网民达4.2亿,手机用户7月全月已达8亿左右。如此庞大的终端接收群体,是未来新媒体发展的方向前景4、交流的世界性。过去计算机让世界变小了,成了地球村。新媒体可以让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可以在世界每一个角落同步看到、听到。5、观赏的互动性。我们都希望在信息时代能相互交流,节目可以点播,可以随心所欲。新媒体就实现了这一目标。6、增值的保有性。新媒体成了新的创业板块,一个网名可以任其驰骋,不论传信、发照都可以赢利。手机的销售及相关产品,足可以实现人们的淘金梦。(淘宝网)(二)新媒体下的网络环境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大学生是100%的网民;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手机上网快速发展远远超越了PC互联网截至2013年3月底:新浪微博是极具影响力的微博,拥有超过5.36亿注册用户,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980万。腾讯微博注册账户数已达到5.4亿,日均活跃用户数超1亿。微信2013年1月15日晚宣布已达到3亿用户,自第一个版本的发布,耗时不到两年。2013年7月,微信的海外用户量突破1亿。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着互联网应用的一个变化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着互联网应用的一个变化————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网民的选择出现多样性网民的参与方式发生了改变网民的参与方式发生了改变————由阅读到体由阅读到体验!验!新媒体角色的多重性:新媒体不仅是一种媒体,也是一种工具和合作伙伴。不难看出,新媒体的优势体现在它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尤其是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媒体,他们充分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实现了一对一传播的模式,让受众在这种互动体验中获得更深刻的品牌认知。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人格的消极扭曲1 传媒行为导致大学生心理认知的“多元异化”新媒体在为大学生提供快速、廉价的信息的同时也使得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匿名发布谣言和进行有害内容,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暗示和心理侵蚀。这些信息混杂在一起产生信息污染,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发展,尤其在与学校高等教育内容发生冲击和矛盾时,会导致其在心理判断、心理认知上出现“多元异化”的迷惘,向不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偏移,易导致人格扭曲。2、传播角色导致大学生心理情感的“虚拟异化”新媒体的传播行为和接受行为较多情况下采取虚拟化的自我定位和交往方式,这种不必以自己真实面目出现的“虚拟异化”让大学生们可以以隐匿的角色介入到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之中,他们热衷于借助新媒体的各类平台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学习中的压抑和苦闷,追求心理上暂时的平衡满足,产生对现实世界的心理规避趋向。3、 传播区域导致大学生心理空间的“隔断异化”传统媒体并没有过度“入侵”人际交往的“熟人社会”,在这个圈子里,参与人群道德意识较为强烈,行为也相对严谨。新媒体时代为受众提供了“网友”等崭新的交往方式,大学生们往往更青睐于这种摆脱熟人、舆论和感情,“快餐式”的交际方式。由于年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并完全养成良好的心理调适习惯,容易使人际交往能力降低,最终加剧大学生心灵麻木、冷漠以及更多的心理问题。4、新媒体的多元文化生态造成大学生值体系的多元化新媒体无屏障即时传播的特点使大学生可以更以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信息的叙述方式从传统媒体的单面性向多角度多侧面转变;信息表现形式也由单一静态向多元动态形式转变.使得当代大学生比他们的前辈具有更加开放的意识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创新的精神.但与此同时,新媒体海量的信息也导致多元复杂的文化生态和多元文化的激荡碰撞引起不同的价值观,矛盾冲突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容易使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思想混乱,产生迷茫心理.5、信息接触量较大,心理压力增加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金伯利·杨曾对接触网络信息做过一项调查,他说:“无论我们是为了回忆一个曾经看到过的食谱而搜索几万个互联网站,还是给电子邮箱中的邮件写回信,我们都会把时间观念放在脑后,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和浪费在网络世界,在这期间,4个小时变得‘更短’。”大学生长时间地沉溺在互联网络中,会不知不觉地降低他们的感知能力,而且在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时,大学生往往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理解和接纳。超负荷的信息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无形的压力,对于一些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学生,他们甚至会产生思维上的混乱,以至于干扰他们的正常学习,影响他们的思维深度,减弱他们的思维能力。(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拓展1 、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各种新兴媒体的产生并运用,使人的触觉、听觉、视觉、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延伸,提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有助于大学生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克服或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避免主观臆断的失误。2、新媒体的边界消解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取向大学生借助新媒体搭建的交流平台,赋予了他们自主地把握文字话语权、声音话语权和视频话语权,培养和营造了自我表达、交流和分享的习惯与氛围,而心灵与精神平等自由的表达、沟通和交流,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标系中“精神健全、心理健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发育”的基本条件.3、新媒体的监督机制拓展了大学生的认知范畴新媒体作为人类文明和科技成果的体现,会不断地把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文明进步等等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规章制度存在的弊端,日益频繁地暴露在舆论和评论的监督之下,这有助于营造出大学校园公正、公平、透明的和谐氛围和科学风气,激发大学生们的诚信意识、公平感、正义感等良好心态。三、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机遇与挑战(一)机遇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新媒体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而无须受制度、体制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无论是工作场合和对象、教育方式与手段还是信息获取与传播,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善,从而为工作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2.新媒体的灵活性和快捷性丰富了工作手段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短信、QQ、博客、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并显示其独特优势。新媒体能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发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等交流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学生,使工作更直接、更深入。通过新媒体,大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老师的咨询,而可以通过新媒体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信息,极大提高了教育的传播效率。3.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边和平等性增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双方的信任度由于心理隐蔽性和闭锁性的客观存在,大学生一般不愿意向老师讲真话和说实情,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部分同学不敢或不愿意去进行心理咨询或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是当前高校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最大阻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虚拟传播手段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信任。通过新媒体向学生及时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并且启发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增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性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浏览所需要的心理健康信息,在主动的探索和寻求知识与咨询的过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潜移默化。这种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交流,从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5、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讲授、课外知识宣传和咨询中心干预的被动状态,实现了网络宣传、网络教育和咨询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不仅对传统教育方式是有益的补充,而且促进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1、学生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在短时间难以判定新媒体形式和内容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能够用虚拟的身份发表言论,所以他们发表内容的真实性在的时间内难以判定。过滤虚假信息、判断真实,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割腕事件)2、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技术的熟悉和运用,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新媒体的使用效率。大学生强烈的好奇与追逐时尚的心理,使他们成为新媒体最早的接受者和使用者。而心理健康教育者由于缺少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却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提高新媒体的使用技能是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3、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良莠与真假,扰乱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新媒体的出现,使负面信息的传播脱离了传统教育工作等权威的了解和控制。网络信息的负面及虚假信息的出现,必然会引起年青人思想上困惑、心理上的冲突。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者对信息及其由此带给学生心理困惑的的甄别和疏导是新媒体时代必须要迎接的挑战。四、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践行1、更新教育观念,学会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工作2、应用新媒体占领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微课程微电影时间都去哪儿了3、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工作的新发展网络测评等班级网络材料等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