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沿海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4月2目录一、基础条件(一)发展基础(二)发展机遇(三)面临挑战二、发展思路(一)总体思路(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发展重点(一)优势工业(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现代服务业(四)现代农业四、产业布局(一)三个组团产业布局(二)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三)三个增长极(四)十二个产业基地五、企业园区(一)培育10个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二)培育10个重点园区和工业聚集区(三)办好中日、中韩工业园六、循环经济3(一)发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二)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三)建立循环经济园区(四)建立综合利用管理控制系统(五)推进节能减排七、开放体系(一)搭建开放平台(二)建立开放型产业体系(三)积极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四)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五)探索先行先试政策(六)建立全方位开放机制八、支撑体系(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二)能源保障工程(三)资源保障工程(四)建设用地保障工程(五)新区园区建设工程(六)科技创新工程(七)人才工程(八)品牌工程(九)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九、政策体制(一)创新管理体制(二)加强政策支持(三)加强组织领导4河北省沿海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我省沿海地区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三个设区市,陆地面积3.5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50万人。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33.5亿元,占全省的36.8%;实现财政收入850亿元,占全省的35.3%。制订并组织实施沿海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是深化国家《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重大举措,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部署,对于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期到2015年,展望到2020年。一、基础条件(一)发展基础我省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体系发达,战略资源组合条件好,是华北、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和对外开放门户。“十一五”期间,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稳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建材、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钢铁产量占全国12.3%,是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露端倪,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5展,物流、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随着首钢、中石化、中石油等一批特大型企业陆续到沿海地区投资兴业,我省沿海地区大规模产业聚集态势已初步显现。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沧州临港化工园区上升为国家级园区,中日、中韩工业园开始建设,沿海地区与京津及国际国内产业加速对接融合,具备了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利条件。(二)机遇和挑战当前,我省沿海地区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国际国内产业和资本加速转移,为我省沿海地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特别是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省沿海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科学发展新模式提供了契机;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建设首都经济圈和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纳入国家重点发展规划,对河北沿海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低,配套能力较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高层次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区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与京津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在产业选择上处于被动地位;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双重压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二、发展思路6(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建设全国新型工业化基地、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式的产业体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大规模聚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二)基本原则坚持率先发展。发挥沿海和毗邻京津优势,充分利用在一些重要领域先行先试的机遇,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创新发展。注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优化发展。牢牢把握产业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向优势区域转移,向产业园区集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发展7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产业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坚持错位发展。发挥比较优势,与京津地区、与环渤海其他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协作互助、良性互动;沿海地区三市加强分工合作,突出发展特色。(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10个大型企业集团和10个工业聚集区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亿元,初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成为主导产业,部分重化工业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基本建成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三、发展重点按照产业发展规律,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一)优势工业1、钢铁工业。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整合重组的原则,积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推广应8用钢铁生产短流程技术,推进钢铁产业向精深加工和产业链高端发展。在控制产能总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造船板、桥梁板、高强度轿车用钢、管线钢、硅钢板等长期依赖进口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H型钢、家电板及中高端建筑用材为主的精品钢的产能,到“十二五”末,精品钢比重达到80%。推动国有大型钢铁企业重组其他中小钢铁企业,打造4-5家千万吨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整合唐山乡镇钢铁企业,推动钢铁企业向临港和资源富集区聚集;重点建设曹妃甸精品钢、丰南沿海精品钢材、京唐港造船用钢、黄骅港优特钢等四大临港钢铁基地,打造现代化的世界级钢铁生产基地。2、现代装备制造业。按照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原则。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装备、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环保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专用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加快建设为整机配套的基础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业园区,发展一批功能齐全、系统完善的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发展中国(唐山)动车城、中低速磁悬浮产业化基地,秦皇岛临港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山海关、滦南嘴东工业区及渤海新区修造船基地,沧州管道和管件装备基地,曹妃甸和渤海新区汽车生产基地。加快引进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支持中船重工、哈电重装、东风和北汽福田等优势企业布局建设重大装备制造项目。积极推广应用网络协同设计、网络化制造等先进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产品设计水平、制造能9力和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优势名牌产品,努力打造中国北方重型装备制造基地。3、石油化工。按照扩大规模、集约集聚、延伸链条、循环发展的原则,发展“五化并举”的产业集群。石油化工:引导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化等国家大型石化企业,在曹妃甸、渤海新区和任丘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做大“油头”,争取达到3000万吨/年炼油能力;谋划百万吨乙烯,百万吨芳烃项目,加大TDI生产能力,促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煤化工,加快渤海新区、乐亭新区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与钢铁工业相配套的煤焦化产业,不断提高甲醇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盐化工:依托渤海新区、唐山南堡盐化工基地,打造百万吨级氯碱、百万吨PVC生产基地。精细化工:重点发展香精香料、颜料染料、农药医药中间体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以PVC、TDI、MDI、己内酰胺等为龙头,延伸发展聚氨酯、尼龙6、丁苯橡胶等化工新材料项目。延伸化工产业链条,提高化工产品深加工和转化为最终消费品的能力,努力建成世界级化工产业基地。4、建材产业。立足于京津及我省东部地区建设需求,积极调整建材产品结构,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水泥:加快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发展水泥制品,到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00%,水泥深加工率10达到50%以上。陶瓷:促进陶瓷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发展新型工业瓷、电用瓷、建筑卫生瓷和高档日用瓷,推动传统陶瓷向现代陶瓷转变,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玻璃:以耀华玻璃工业园为依托,支持发展玻璃深加工,建成国内最大的建筑节能玻璃、新型能源玻璃基地。新型建材: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防水材料、保温材料等新型建材,发展绝热隔音材料、节能复合门窗、新型管材等新型节能材料,引导新型建材向功能化、环保型和节能型转变,打造北方重要的新型建材基地,到2015年,新型墙材产量占墙体材料的比重达到98%以上。5、其他工业。食品加工业:面向京津冀消费市场,打好绿色、特色品牌,重点发展粮油、肉禽、乳品、葡萄酒、水产品加工等五个产业群体,引进具有国际品牌的高端乳制品、谷物膨化、干制果蔬类休闲新食品,培育名优产品,提升质量档次和产品附加值。纺织服装业:继续加强肃宁“中国裘皮之都”基地建设,积极开发中高档和多功能裘皮服装、裘皮饰品;加强与京津服装产业配套,发展高档机织与针织服装,提高服装自主设计能力。轻工产业:发展熟料造纸,提高纸品档次;利用新材料和现有产业基础,吸引江浙小商品制造集群向我省沿海地区转移,培育发展塑料制品、生活用品、家用小机电、日用五金工具等。(二)战略性新兴产业111、新材料。推进以新型合金材料、复合材料、高分子结构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围绕风电叶片材料等装备制造业需要,重点发展低合金高强度钢、超纯合金等耐磨金属材料、高附加值金属材料,发展钛基复合材料、纳米晶合金和特种陶瓷等复合功能材料。围绕化工产业基础和建材行业需要,发展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防辐射涂料、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围绕通讯需要,发展塑料光纤、塑料光纤元器件等。重点推进碳纤维、高速工具钢、钛材料等新材料基地发展,建立国家级新型金属复合材料基地和化学合成材料基地。2、新能源。加快开发我省沿海及海上风能资源,建设沿海及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到“十二五”末,海上风电装备水平达到3兆瓦以上。推广太阳能发电。适度发展非粮生物液体燃料和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和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国家绿色能源基地。规范推进地热利用,推广地热采暖和地源热泵技术。开展海洋能利用试点。到“十二五”末,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15%。3、电子信息。以秦皇岛富士康工业园、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曹妃甸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建立秦皇岛、唐山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发展电子元件、消防电子、楼宇自控设备、数字医疗仪器制造等电子产品和配套元器件,开发工业12控制软件、行业管理软件、安全和保密软件、网络应用软件、数据库管理应用软件、医疗软件等,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建立物联网公共研发平台,重点发展射频标签(RFID)、新型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港口物流、智能家庭、环保监控等领域的示范应用。4、节能环保。围绕钢铁、石化、建材等高能耗行业发展,推广各类高效燃烧装置、节能燃料制备技术、节能技术与装备等。谋划建设二氧化碳减排项目,积极引进、消化和创新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为实现低碳经济提供技术和项目支撑。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共性关键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重点发展工业固体废物梯级利用、共伴生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高值化利用、再制造技术和装备等,在废旧塑料、废旧橡胶制品、废旧家用电器、废旧工业电机、废旧五金机械、废旧汽车、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分类、再生利用方面积极培育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处理、环境监测、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洁净产品与清洁生产等环境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