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10年高中毕业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地理试题卷Ⅰ一、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答题表相应空格内(或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每题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四地,存在“白夜”现象,且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右偏的是()A.文森峰(78°35′S)B.里约热内卢(约22°54′S)C.海口(约20°N)D.哥本哈根(约55°43′N)图1示意地球位于近日附近的光照情况(虚线为晨昏线),读图回答2~5题。2.关于图示各点相对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A.P点位于Q点的东南B.Q点位于P点的正西C.R点位于P点的正东D.R点位于Q点的西南3.图示时刻()A.R点的地方时为12时B.P点的地方时不到6时C.Q点的地方时为18时D.Q点的地方时较R点早4.下列地理现象,与图示日期相符的是()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B.70°S纬线圈上出现极夜现象C.北京昼短夜长,此后昼渐短、夜渐长D.石家庄下地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5.图示季节,华北平原()A.桃红柳绿B.麦翻金浪C.硕果累累D.银装素裹读图2,回答6~8题。6.图示时间,下列城市风力最大的是()A.乌鲁木齐B.沈阳C.广州D.武汉7.此时()A.太原位于高压区内,天气晴朗,气温较低B.沈阳处在冷峰控制下,大风、降温C.海口受来自海洋气流影响,为阴雨天气D.武汉因受低气压控制,气温低8.关于①~④四地点风向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③的风向相反B.②④的风向相近C.③吹西北风D.④吹西北风9.下列大洋环流,流向与其他三个相反的是()A.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洋流B.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洋流C.北印度洋冬季洋流D.南印度洋中低纬度洋流10.关于太平洋西部深海沟、岛孤链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张裂,形成深海沟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形成深海沟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被挤压上升形成岛孤链D.大洋板块府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大陆板块被“顶托”形成岛孤链读图3,回答11~12题。11.吉林省的地形特征是()A.以山地、丘陵为主B.平原面积大,山脉呈南北走向C.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D.地势东南高西北低12.关于吉林省农业的分析,正确的()A.在长白山区,大力发展了畜牧业B.在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松花江流域,普遍种植水稻C.依据不同区域的地形、水源等条件,发展了种植业、林业、渔业等D.利用其优越的气候、地形条件,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读图4,回答13~17题。13.图示大洲基本的地形特征是()A.以平原为主,海拔低,地势低平B.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C.自西向东,山地、平原、高原相间分布D.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均海拔居各大洲之首14.关于甲地的分析,正确的是()A.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B.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沉积为主C.降水量大,地表径流丰富D.自然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15.关于乙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平坦,交通网线密布B.主要环境问题是因水土流失导致的石漠化严重C.光照充足,盛产棉花D.地形闭塞,大气污染严重16.关于Q海域及其沿岸地区的分析,正确的是()A.西海岸为温带季风气候,东海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B.冬季东海岸降水较西海岸丰富C.海域内降水丰富,但蒸发量更大,盐度较高D.流人该海域的河流多源远流长17.关于图中R河及其流经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流经图示位置时,径流量减少B.流经其所在国家的经济最发达地区C.中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环境问题严重D.河流的总体流向为自北向南图5示意印度某城市区域(各工业区分别是机械、钢铁、轻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读图回答18~20题。18.各工业区的布局方案中,最合理的是()A.甲——机械工业区B.乙——钢铁工业区C.丙——轻纺工业区D.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做出的正确判断是()A.河流的城区段自西向东流B.高速公路穿越市区,方便人们出行,布局合理C.铁路绕城而过,人们乘车不便,布局不合理D.城市布局形式为分散疏松式20.该城市正确的发展方向之一是()A.发展以放射道路为主的城市交通,以方便城区与各工业区之间的联系B.扩大城市规模,将四大工业区纳入城区范围C.建设卫星城,以防止城市规模过度扩大D.在城区和丁工业区之间建设卫生防护带,以减轻城市环境污染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此回答2l~23题。21.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B.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C.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22.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A.西北、华北地区B.西北、西南地区C.华南、西南地区D.东北、东南地区23.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径是()A.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B.恢复荒漠化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C.增加地表湿度,消除地表沙质物质D.改善荒漠化区小气候,降低风速谋求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的共识。人口激增、资源缺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是当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据此回答24~25题。24.下列举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A.世界各国承担同等责任,共同保护地球B.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C.改变生产方式,寻求经济活动的利润最大化D.制定全球统一目标和政策,以解决跨国界环境问题25.关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是()A.农村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环境污染危害不大B.农村经济落后,应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C.发展经济需协调好与生态、社会的关系D.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是治理污染最有效的措施卷Ⅱ二、综合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某群岛示意图(图6)材料二“无际的海面上,宛如花环的小岛星罗棋布,犹如天际抖落而下的一块块翠玉。小岛中央是绿色,四周是白色,而近岛的海水由浅蓝、水蓝、深邃的蓝,逐次渐变……”这些文字是对该群岛的真实写照。该群岛由1190个小岛组成。这1190个苍翠小岛镶嵌在蔚蓝色海面上。如同珍珠一样光彩夺目,被称为“人间天堂”。然而一个残酷的事实是,该群岛平均海拔仅1.5米。联合国估计,最快一个世纪这些岛屿将被海水逐一吞噬。(1)图示群岛位于洋,使小岛及其周围颜色呈环状分布的地理事物,自内向外分别是、。(4分)(2)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快,海平面不断上升,该群岛各个岛屿将“被海水逐一吞噬”。分析海平面上升的人为原因。(6分)(3)针对全球变暖问题,人类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4分)(4)若图中a线表示该群岛北侧洋流流向为自西向东时的晨昏线,则北京时间为6日时,国际标准时间为(日、时)。(2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华商报》王志安的一篇文章《气候贫困人口的中国挑战》中谈到:“我国的贫困带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东部地区的孤岛贫困带,包括东北边境,山东、河南一带的革命老区;第二个是黑河一腾冲线贫困带,这条中间线的两侧,多数都是高原和高山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贫困地区所在的区域;第三个就是西部沙漠和高原酷寒地区。”材料二黑河(黑龙江)一腾冲(云南)线(如图7所示)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和自然地理分界线(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合)。材料三黑河——腾冲线两侧人口与面积比重图(图8)(1)分析黑河——腾冲线贫困带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2)图8的甲、乙两图,表示面积比例的是图,表示人口比例的是图;图中字母表示东南部人口比例的是,表示西北部面积所占比重的是。(4分)(3)图7所反映出的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什么?(2分)28.阅读新疆和田地区有关资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和田位置图(图9)材料二和田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为33mm,所平均蒸发量为2600mm。材料三和田地区人口与耕地变化材料四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图10)(1)和田地区河流的流向以为主,其主要补给水源来自(地名);河流径流量的基本特征是怎样的?(5分)人口(人)耕地(亩)50年代50万189万90年代中期150万270万(2)分析和田地区人口的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4分)(3)分析和田地区所平均降水量远远小于年平均蒸发量的原因。(5分)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材料二全球人均粮食、耕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图11)(1)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草地、森林之间最有可能的数量转化情况是怎样的?(3分)(2)图11反映了人们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主要措施,即和;这些措施带来的问题是和。(3)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正确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参考答案注意:综合题第28题为14分!(试题中标注有误!)一、选择题(共50分)本题共25小题,每题选对给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D2.B3.B4.A5.D6.C7.A8.B9.A10.D11.D12.C13.B14.D15.C16.B17.A18.D19.A20.C21.C22.A23.B24.B25.C二、综合题(共50分)26.(16分)(1)印度植被(森林)珊瑚礁海水(4分)(2)由于毁林(滥伐滥砍森林等),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大气中的COz不断增加,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全球气温升高(4分)。气温升高,使冰川消融速度加快,使海水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2分)。(3)减少CO:气体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4分)(3)216日13时(2分)27.(10分)(1)该地带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较崎岖;大部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偏少;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4分)(2)乙甲QR(4分)(3)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或东部)人口稠密,西北部(或西部)人口稀少(2分)28.(14分)(1)自南向北昆仑山水量小:水量季节变化大:夏季水量多(5分)(2)人口增加,对燃料的需求增加,导致对植被的过度樵采,植被被破坏(1分);对水的需求增加,使水资源减少,进而导致荒漠化加剧(1分);对粮食的需求增加,促使人们扩大耕地面积(1分),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分)(3)深居内陆,距海远,地形封闭,降水少(2分);植被覆盖率低,太阳辐射强,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9.(10分)(1)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草地面积减少(3分)(2)扩大灌溉面积增施化肥水资源紧张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增加水中的营养元素,污染水源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酸化、毒化)(4分)(4)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业科技,改进生产方式,培育优良品种等:改良土壤,多施用有机肥(农家肥),有选择地施用化肥(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