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中学高中语文第4专题自读课文西湖的雪景学练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练案:第4专题自读课文西湖的雪景一、字音辨读1.拂袂.(mèi)2.霁.雪(jì)3.策蹇.(jiǎn)4.西泠.(línɡ)5.毳.衣(cuì)6.沆砀..(hànɡdànɡ)7.欹.倒(qī)8.繁遽.(jù)9.近瞰.(kàn)二、字形辨识1.衣袂口诀kuài快速2.眷恋试卷证券3.策蹇山寨张骞4.西línɡ泠寒lěnɡ冷línɡ聆听三、词语辨析1.实行·施行辨析实行:指具体地去做,用行动去完成,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施行:指方针政策等从某一天发生效力。例句①项目经理盛双喜告诉记者,工程并没有停工,而是在高温期间实行了错时上班制度。②今天起,备受关注的《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2.姿态·姿势辨析姿态:指容貌神态,物体呈现的样子,风格,气度等。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2例句①在之前诸如“天价餐饮发票”、“为灾区购买天价帐篷”等事件上,红十字会所秉承的也同是这番“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姿态。②中医有“不通则痛”之说,良好的睡眠姿势,保证周身气道通达,血络顺畅,可以保健养身,濡养脉络,消除疲劳,滋养精神。四、熟语释义1.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2.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一、走近作者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少年聪颖勤奋,爱好诗文。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任教,1927年起在中山大学工作,与顾颉刚等组织了民俗学会,从事编辑了《民间文艺》和《民俗》等刊物。1928年在浙江大学工作,1934年到日本进行民俗学研究,1936年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在香港的达德学院任教。1949年以后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教育和研究工作,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二、相关背景《西湖的雪景》是钟敬文先生青年时代的名作,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为对象,风格幽静、清淡,加上他在古典文学方面的深厚造诣,那种沉淀在他血脉中的诗情使得这篇游记散文古韵灵动,卓然不群。三、主旨把握这篇文章是作者的代表作,文章通过雪天的西湖赏玩,描绘了清寒寂寥的西湖雪景,展示了雪中西湖独特的清幽与纯美,营造出一片超逸尘俗的净空天地,情感丰富而深刻,情致幽雅而独特,同时,在看似有限的情思中,暗含对时代纷乱的深切忧思。四、结构图示31.作者第一次游览西湖雪景为何略写?明确:一是当时的雪下得比较小,自己出来的又晚,雪没有多少了,景物不动人;二是为下文描写第二次游览西湖雪景作铺垫,表现第二次游览时雪下得大,美景多。2.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了古人描写西湖的诗句,尤其是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全文引用,作者还说“心想这时不知湖心亭上,尚有此种痴人否?”,为什么要引用这篇小品文?为什么作者如此评论?明确:《湖心亭看雪》描绘的是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的是一种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而这样的情致与钟敬文的散文可谓意趣相投,所以这句话正是作者内心的写照,也是本文重要表达的思想境界。作者与“痴人”相似,雪中的西湖美得不沾半点尘俗,然而能赏析的又有几人呢?虽与古人相隔几百年,但能与之一脉相通,得其真趣,岂不是人生的快事?3.简要概括本文描写的西湖雪景的特点。明确:在现代作家钟敬文笔下,冬季西湖独有风姿,西湖的雪景“华而不俗,清而不寒”,空阔朗润,别有风情。因为有了西湖,连雪花也成了拥有灵性的诗人;因为雪的沐浴,西湖便陡然高雅了许多。西湖的雪景因为难以捕捉所以弥足珍贵,雪花的飘落因为浅淡所以要耐心等待,等待时的幻想因为前人的铺垫而充满神秘,焦灼后的激情让你在尽收眼底后的贪婪里才惊觉这是在人间。因为,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淡远旷达,清澈幽深,疏朗意丰,美不胜收,妙不可言。1.优雅的抒情性文字,使文章如诗如画如文章14~16段作者换了一个观景角度,与前面的静观不同,泛舟湖上,船是动的,景是静的,而飞雪则又在静谧的雪景之上增添了几分动感,动静相间,如诗如画,让人陶醉于一种悠远的意趣中。2.适时用古文穿插其间,与文章巧妙衔接,融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引用描写春夏两季西湖的诗句表现西湖两季的美丽景色,引发读者兴趣,调动读4者的经验,引发共鸣。引用《四时幽赏录》中有关西湖雪景的内容,引发读者的感情;引用《湖心亭看雪》全文,表现西湖雪景的美妙。作者巧妙的引用,表现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熟悉以及对西湖的热爱之情。3.语言明白晓畅,亲切自然,富有节奏感钟敬文的散文,主要发展了现代散文口语化的倾向,如课文第4、7、9、14、15段,在遣词造句上都堪称经典。阅读《西湖的雪景》选段,回答1~4题。①到了灵隐山门,我们便下车了。一走进去,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客,往时那些卖念珠、古钱、天竺筷子的小贩也不见了。石道上铺积着颇深的雪泥。飞来峰疏疏落落地着了许多雪块,清冷亭及其他建筑物的顶面,一律地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一个拍照的,当我们刚进门时,便紧紧地跟在后面,因为老李的高兴,我们便在冷泉亭旁照了两个影。②好奇心打动着我,使我感觉到眼前所看到的之不满足,而想更向处境较幽深的韬光庵去。我悄悄地尽移着步向前走,老李也不声张地跟着我。从灵隐寺到韬光庵的这条山径,实际上虽不见怎样的长,但颇深曲而饶于风致。这里的雪,要比城中和湖上各处都大些,在径上的雪,大约有半尺来厚,两旁树上的积雪,也比来路上所见的浓重。曾来游玩过的人,该不会忘记的吧,这条路上两旁是怎样地植着高高的绿竹。这时,竹枝和竹叶上,大都着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四时幽赏录》“山窗听雪敲竹”条云:“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而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这种风味,可惜我没有福分消受呢。③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以当我们跑到庵里时,别的游客一个都没有,——这在我们上山时看山径上的足迹便可以晓得的——而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表示。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来。④登上这亭,在平日是可以近瞰西湖,远望浙江,甚而至于那浩茫的沧海的,可是此刻却不能了。离庵不远的山岭、僧房、竹树,尚勉强可见,稍远则封锁在茫漠的烟雾里了。空斋蹋壁卧,忽梦溪山好。5朝骑秃尾驴,来寻雪中道。石壁引孤松,长空没飞鸟。不见远山横,寒烟起林杪。(《雪中登黄山》)⑤我倚着亭柱,默默地在咀嚼着渔洋这首五言诗的清妙;尤其是结尾两句,更道破了雪景的三昧。但说不定许多没有经验的人,要笑它是无味的词句呢。文艺的真赏鉴,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_⑥本来拟在僧房里吃素面的,不知为什么,竟跑到山门前的酒楼喝酒了。老李不能多喝,我一个人也就无多兴致干杯了。在那里,我把在山径上带下来的一团冷雪,放进酒杯里混着喝。堂倌看了说:“这是顶上的冰淇淋呢。”⑦半因为等不到汽车,半因为想多玩一点雪景,我们决意步行到岳坟才叫划子去游湖。一路上,虽然走的是来时汽车经过的故道,但在徒步观赏中,不免觉得更有意味了。我们的革履,踏着一两寸厚的雪泥前进,频频地发出一种清脆的声音。有时路旁树枝上的雪块,忽然丢了下来,着在我们的外套上,正前人所谓“玉堕冰柯,沾衣生湿”的情景。我迟回着我的步履,扩展着我的视域,油然有一派浓重而灵秘的诗情,浮上我的心头来,使我悠然意远,漠然神凝。郑綮对人说他的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真是懂得冷趣的说法。⑧当我们在岳王庙前登舟时,雪又纷纷地下起来了。湖里除了我们的一只小舟子以外,再看不到别的舟楫。平湖漠漠,一切都沉默无哗。舟穿过西泠桥,缓泛里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山径上,望不见一个人影;湖面连水鸟都没有踪迹,只有乱飘的雪花堕下时,微起些涟漪而已。柳宗元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想这时如果有一个渔翁在垂钓,它很可以借来说明眼前的景物。⑨舟将驶近断桥的时候,雪花飞飘得更其凌乱,我们向北一面的外套,差不多大半白而且湿了。风也似乎吹得格外紧劲些,我的脸不能向它吹来的方面望去。因为革履渗进了雪水的缘故,双足尤冰冻得难忍。这时,从来不多开过口的舟子,忽然问我们道:“你们觉得此处比较寒冷吗?”我们问他什么缘故,据说是宝石山一带的雪山风吹过来的原因。我于是默默地联想到知识的范围和它的获得等问题上去了。⑩我们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经变成泥泞,除了极少数在等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至少也靠在腾着红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无虑地大谈其闲天,——以享受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惯受的寒冷了!1.节选文字①~⑥段,作者的主要描写对象仍然是雪,作者是如何写的?作者仅仅是单纯的写景吗?6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依次写了飞来峰的雪块、清冷亭的“纯白色的毡毯”、韬光庵山径上的积雪、竹枝和竹叶上的雪以及观海亭上的雪景。这些雪(特别是竹上雪)引起了作者对古文中所绘之景的感悟。至于观海亭上的雪景的描写及对王渔洋诗词的咀嚼玩味,则更是把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2.第⑤段画线句子“文艺的真鉴赏,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应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方面是指对王渔阳五言诗的鉴赏,后面两句真实地表现了雪景的美丽,但没有亲临其境的人是很难体味里面的意境的;一方面也指要理解西湖雪景的美丽,如果不身临其境,也是很难有深刻的体会的。3.节选文字⑦~⑨段作者写景采用的角度与前面的静观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