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信息化项目斌英中学试点方案试点项目: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试点中小学起止时间:2014年――2016年申报单位:许昌市襄城县斌英中学(盖章)项目联系人:湛广民联系电话:13569966580电子邮箱:yuzgm@163.com通讯地址: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斌英中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试点中小学”项目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资源建设力度,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我校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切实提升本校信息化的发展内涵,为我省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校拟申报“河南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试点中小学”项目,特制定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一、申报单位基本情况(一)学校概况襄城县斌英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初级中学,始建于1895年,文化底蕴丰厚。2009年9月,学校由老城区搬迁至新城区凤凰路198号。新校区占地面积6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设计规模20轨60班。现有36个教学班,教职工183人,学生2200余名。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学校现有教学楼、综合楼、餐厅楼各1栋,宿舍楼4栋,学术报告厅1个,各种功能教室室齐全,教学仪器达到省定一类标准,信息化硬件建设较为完善,被纳入许昌市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二)信息化发展现状1.硬件建设2009年,我校斥资铺设了校园网,建成中心机房一个,配置专用设备间和网管间及相关设备,加入了襄城教育城域网,直通河南省教育资源网,建成了千兆网络进校园、百兆网络进班级、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数字化校园。学校现有计算机教室两个,面积300平方米,学生用机120台,能满足信息技术教学和数字化学习需要。教学用计算机258台,其中笔记本188台,并有打印机、扫描仪等辅助设备。2014年1月,装备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教室“班班通”——40个。学校还建有智能录播教室、电子阅览室各1个。2.信息化教学管理应用情况依托校园网站这个总平台,我校建设开发了大量的教育应用系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当中,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1)网络教研、网络培训为了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我们开发了教师博客、QQ在线交流、outlook、Googledocs等系统、软件。利用智能录播室,灵活开展听评课、多班授课等活动。利用校园网络,开展教研组及各学科之间的视频会议。不仅便于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而且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备课效率,激活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成效。我校开发了适合教师在线学习的网络培训平台。通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教师随时随地可以在线培训、论坛交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2)建设“斌英中学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建成后,各科教师将自己精心编制的教案、课件、习题等分类上传到资源库。现在,我们的资源服务器上有大量优秀的课件、导学案、习题、视频等教学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素材,避免大量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及教学效果。利用智能录播教室,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并且可以实现网络直播。(3)学生网络活动和网络学习利用校园网络,多次开展“网络作文”、“微博英语故事”、“网络动漫绘画大赛”等活动。初步建立“斌英学易通”平台,包含教学视频和师生微信圈。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网上场所,增强学生创造性,全面提升学生素质。(4)管理办公服务无纸化我校的行政、教务、财务、人事、校产等各种教学管理也走上了信息化道路。OA办公系统的建成,使学校的公文收发、文件学习、通知通告、师生信息管理等工作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运行,可以进行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另外,利用“班班通”旧电视设备,装备了行政管理电子显示屏,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学校各项管理真正实现办公管理无纸化,提高了办公效率和管理效果。现在我校通过“一卡通”共同的身份认证机制,实现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可以完成身份认证、食堂就餐、超市消费、宿舍管理、校门出入等工作。家长每天可以远程登录,随时查看学生的动态信息,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多方紧密联系。我们学校在原有应用平台上建立了智能请假寝管门禁系统。实现了老师网上远程批假、学生出校自动认证、回校自动销假、缺寝自动查证,学生管理方便快捷,有效地消除了安全隐患,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5)开播“斌英电视台”2010年10月,我们依托“班班通”,购置摄录编辑系统,开播了“襄城斌英中学电视台”。它可以完成1个频道的编播,2个点的现场直播,三套电视节目(CCTV-1、CCTV-10、CETV-1)的转播。目前已编发自制电视节目35期,总时长1630分钟,“斌英频道”每天定时转播“新闻联播”“今日说法”及其它教学节目,重大新闻事件不定时转播,学校大型会议现场完成了多次现场直播。(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较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实践较浅显,能够掌握网络资源的下载、裁剪与整合等基本技能,但大多停留在ppt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信息技术图、文、声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在教学中运用,教师对Authorware、Flash以及几何画板等具有更加强大的功能的软件应用技能有待提高。2.网络教研形式还有“最后一公里”现象Googledocs软件的使用受到网络环境不稳定的影响,基本无法应用于我校的网络集体备课。利用outlook进行集体备课已经进行了近一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还需要反复的实践论证,才能形成有效的备课策略,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现在的outlook集体备课仅限于课题组和相关备课组的使用,正在向学校语文、数学、政史地教研组整合推广,没有覆盖整个校园,不能做到网络集体备课的区域性,终极目标“区域教育信息化”还不能达到。由于智能录播教室刚刚建成,向教室及其它各终端的传输处于调试阶段,网络视频会议、多班授课、网络听评课及其它教研活动还不能很方便、快捷、高效。所以,日常的教研活动仍多以传统的教研方式进行,教育信息化对教研的技术支持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总体来说,网络教研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3.学生学习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初步建立的“斌英学易通”平台,师生留言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但终端仅限于台式或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的终端很有局限性。问题论坛交流的范围仅限于班级群内教师和学生,缺乏参与的广度。“班班通”终端为单一的集体终端——电子白板一体机,加上教师上课方式的传统性,“互动”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不具备个人终端,不能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更达不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4.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待提升。受到网络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教学的必须。但是由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科研水平、教学能力存在差异,现在我校的微课开发学科性较强,互动性不够,学生兴趣不高。所以必须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开发诸如环境生态、生活百科、军事外交等专题资源,辅以教学辅导、课例专题、复习备考等学习资源,这样才可能让学生有“微课”学习的欲望,向“反转课堂”迈进。(四)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信息化建设无限拓展了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提速了教育现代化步伐,助推了我校教育品位快速提升,但并没有最终达到“三通”目标,个性化学习没有完全实现,不能达到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示范作用。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校特申报“河南省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试点中小学”项目,希望能够解决以下问题:1.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教育信息化的纵深推广,需要加快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以,我校急需再装备两个计算机教室,并对现有学校网站改版和OA办公系统的升级,进行中心机房的改造与升级,保证安全性与稳定性,扩大存诸容量,提高访问速度。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2.建设完善网络教研平台,“网路环境下集体备课”研究成果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根本改变传统教研方式,解决传统备课的繁重性和局限性,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专家引领和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3.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平台需要跟进。“斌英学易通”平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习资源的单一性,学生学习方式不能根本转变,需要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加快“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步伐。4.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的孤立性、课程资源的传统性,致使课堂单调、乏味,学生学习方式被动,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主动性。这就需要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多渠道、多方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多样的学习资源,既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又能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现学生学习自主化、个性化,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二、项目建设情况(一)建设思路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我们的建设思路是“建设开发—教学运用—总结提升”。边开发建设,边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在实践中总结提升。整个过程中师生广泛参与,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始终。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二)项目目标1.在不断完善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2.打造数字化校园,完善校园信息化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3.实践探索“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三)建设内容1.国家级重大课题四个子课题研究的深度整合。我校参与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区域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研究》四个子课题的研究,中期评估已经结束。这几个课题融合了语文阅读教学、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理化实验教学,并通过outlook软件进行集体备课的整合,课题研究结束,形成集体备课、阅读教学、学案导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途径、方法等成果。这些课题的研究就是信息化教学与语文、数学、理化、史地各个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的成果会直接促进学校信息化教学的进程。2.借助网络环境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应用我校原来形成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案导学”的模式,实践“五新四课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通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借助网络环境,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与策略。2、教师网络教研平台建设。包括听评课平台、集体备课平台和视频会议等。通过开发网络听课、评课平台,探索网络听评课的实施策略,解决传统听评课活动的一些弊端。通过软件建设,发挥视频会议功能,使网络协同教研实现常态化,并向纵深发展。outlook集体备课的推广应用,完善“斌英教学资源库”,逐步建成电子备课平台。3、斌英学易通的升级。包含教学视频和师生微信圈。教学微视频涵盖所有学科,有课堂教学视频、微视频、课堂巩固练习等;师生微信圈采用微信的形式,形成教师和学生的微信圈。扩大现有师生交际范围,接入多种个人终端(智能手机、iPad、学习机等),使教师和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心理疏导,重点提高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4、数字化虚拟实验室。数字化虚拟实验室服务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实验教学。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在生活中无法开展的试验,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提高理化生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效果。5、微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利用智能录播教室,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展示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微课程成果集中在学校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家里,在假期学习等不同时间地点进行学习,解除了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6.建设“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