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第六中学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河南省许昌市第六中学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千古涛声1长江…………………郭风2筏子…………………袁鹰比较.探究诗歌三首当我死时………………余光中黄河颂…光未然长江之歌………………胡宏伟一条大河……………刘元举*运河与扬子江……陈衡哲*江之歌………………毛姆*壶口与龙门………叶其扬“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心灵的欢歌………………《长江》导学案预习案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圈点勾画你喜欢的词句,写上批注。2、标注每一段的序号;熟记基础知识。3、阅读资料助读部分,筛选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4、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一、基础知识1、我会拼读我会写瑰()丽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浦()口穿梭()粼粼()千年万载()湖泊()2、解释词语我在行容光焕发:粼粼:二、资料助读1、走近作者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2、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2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文体知识3、相关阅读资料我们的母亲从哪里来?(一)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南部的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冰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格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0米,姜根迪如海拔6548米,有南北两条呈半孤形的大冰川,南支冰川长12.5公里。宽1.6公里,冰川尾部有两公里的冰塔林。这高耸入云的冰雪山体和晶莹皎洁的大冰川,是万里长江的源泉。长江从这里流出,自西向东,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上海等省区,注入东海,全长6380公里,为世界第三条大河。长江源头冰塔林千姿百态,银雕玉砌,似水晶宫里亭亭玉立的少女,赛九重云霄外的琼楼玉宇,其冰川融水欢啸而下,成为万里长江第一河──沱沱河的源流。三、课文阅读指导1、以小队为单位感情朗读课文2、请写出你的初读感悟。四、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2、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感知文本。大声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合作学习,深入文本。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4、自己动手式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6、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三、拓展延伸,体验探究积累关于长江的诗句,背诵默写三句。3(一)杜甫描写赞美长江的诗句: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二)李白描写赞美长江的诗句: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三)其他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曹勋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5、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宋李之仪练习案要求:限时8分钟,独立完成。1.比较下列形似字,把拼音写在横线上,读一读,并在括号里组词。告诉同桌,你是怎样区别这些字的。缕()曙()焕()褛()署()涣()栈()梭()粼()贱()俊()鳞()2.“长江很早便醒过来了,它醒过来的时候,浦口车站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品味句中“醒”字的妙处。答:《筏子》导学案预习案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圈点勾画你喜欢的词句,写上批注。2、标注每一段的序号;熟记基础知识。3、阅读资料助读部分,筛选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4、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一、基础知识1、我会拼读我会写规模.()浊.浪()相称.()似.的()篙.子()吞噬.()湍.急()艄公()浏.览()安xiáng()一xiè()千里胆惊心悸.()化险为夷.()如履.平地()42、选词填空:(1)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的规模,但它那、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A万马奔腾B一泻千里(2)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了。A吞噬B吞没C打翻3、解释词语我在行化险为夷:如履平地:胆惊心悸:一泻千里:二、资料助读1、走近作者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补充介绍:羊皮筏子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相关阅读资料我们的母亲从哪里来?(二)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海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注入渤海,总长为5464公里。自古以来,它象是一条自天而降、桀骜不驯的金色长龙,喷云吐雾,奔腾咆哮,飞舞在我国北方苍茫起伏的大地上。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两地海拔约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间。三、课文阅读指导1、以小队为单位感情朗读课文2、请写出你的初读感悟。四、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2、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3、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学习过程:5一、自主学习,感知文本。大声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1)文章写了什么?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2)本文赞美了什么?二、合作学习,深入文本。探讨艄公形象意义,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艄公这一形象给你怎样的印象?试分析其形象。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敬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补充资料: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重点是理解衬托手法在本文的使用及其效果。1、本文对黄河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让人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对黄河的描写,有什么深意吗?2、本文作者极力描写黄河艄公的形象,同时也写到了乘客的大胆镇静。可以把写乘客的部分删掉吗?3、在本文的描写中,还有一处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文字,就是第3段。这一段表现了羊皮筏子的什么特点?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是不是显得很不相称?4、通观全文,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5、长江、黄河都象征了中华民族,学过的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达方式、寓意、主题思想方面有何不同?三、拓展延伸,体验探究(一)关于黄河的名句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2、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7、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二)关于黄河的谚语1、不到黄河心不甘。2、说尽黄河只为水(谚语)意思:比喻说了多少话,只有一个目的。3、跳进黄河洗不清。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4、看来他是不到黄河心不死。6练习案要求:限时8分钟,独立完成。一、请根据拼音填写汉字。胆惊心jì吞shìtuān急惊涛hài浪如lǚ平地马不停tí一xiè千里安xiáng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弄着微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比较.探究:《诗歌三首》《一条大河》自学案学习目标:了解作者,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四首诗歌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背诵这4首诗歌。资料助读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