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郭亮村游记旅游攻略汇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这简直就是奇迹。”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李宏规途径河南太行山区时,被悬崖峭壁一人工山洞震惊,一个长达1250米的长洞竟是13位村民利用6年时间开凿出来的,从而一个隐藏30年的奇迹精神被公之于众。一位日本友人到此后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天梯”“天梯”之苦,苦熬没尽头,720个台阶给郭亮人带来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最宽处1.2米,最窄处30厘米,最陡处近乎垂直,前边人的脚几乎要踩上后边人的头。“天梯”,郭亮人如此称呼这720个台阶,而720个台阶也是30年前进出郭亮村的唯一通道。在依靠天梯告别封闭,走向外面世界的同时,天梯也给郭亮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村里的姑娘赵新月走天梯上学,从半山腰摔下滚到山沟,所幸沟里雪厚,捡回一命。驻村干部齐建到乡里开会,大雪封山却又不能不去,脱掉鞋袜后沿天梯踩着厚厚的积雪下山,手脚严重冻伤。现任村主任李银秀的母亲当年突患重病要送到医院,几人找来担架,将病人牢牢绑在上面后从天梯向下传递,可惜送到医院时病人已经去世。…………天梯给郭亮人日常生活带来的痛苦远不止此,村里人饲养的生猪,刚刚达到国家当时定的收购标准128斤时就要赶快送下山,“再大就弄不下去了”;村里的特产山里红只能用麻袋背下山,很多被挤压烂掉,一斤只能卖3分钱,而用扁担挑来的就可以卖到5分钱一斤。“因为没有路,外地的姑娘不愿意嫁到村里,我们这一代娶的都是本村的姑娘,再往后就两家‘换亲’,之后又3家‘换亲’,郭亮村只有300来人,无亲可换就只能打光棍,以前村里打光棍的特别多。”郭亮村78岁的申明凯告诉记者。习惯了这种日子的郭亮村人在歌词中唱道:天梯入云端,望顶眼欲穿,身担百斤货,汗水蒙眼帘,一时不留神,脚错归黄泉,病人担架运,误期上西天……修路,通往山外的路“老人叹气声不断,何时撤梯把身翻,左想右盼总有天。”59岁的老人宋保群向记者讲起了当年郭亮人对能有一条出山的路的深切渴望。时任郭亮村党支部书记的申明信认识到路最终是要修的,但四周都是悬崖绝壁的郭亮,该从什么地方开凿出一条通往山外的路呢?上世纪60年代初,郭亮人试着沿天梯的路线修一条能通车的路,但刚开工就干不下去了,当时参加修路的李章所介绍了失败原因:“这个坡度太陡,根本不可能成路。”1966年,郭亮人再次尝试通过邻村会逃寨修一条出山的路,这次前边测量后边修路,历1966年秋冬两季,终于修了3公里路,但问题又出现了。“从这个村子出山,最少要多走15公里,更重要的是从这儿下山,路的弯道太多太急,根本没法走。”李章所说,于是这次尝试又以失败告终,3公里长的路也被废弃。“虽然两次都失败了,但申明信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新的出山路线,如果没有他的坚持,就不会有现在的路。”74岁的王启昌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又是5年光阴。1971年秋,申明信和王启昌到邻省山西送小米,在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看到工人正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友谊隧道”,工人们从悬崖顶端被绳索吊着放到半山腰,然后打洞放炸药开凿隧道。这种顽强的精神触动了两人,遂再次萌发修路的念头:为何郭亮人不能从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隧道出山呢?他俩暗暗下了决心。两人从山西匆匆返回,召集全村人开会,讨论此方案的可行性。“有人提出‘友谊隧道’是国家大工程,而我们全村只有329口人,青壮年劳力不足百人,有技术和资金保证吗?也有人表示开山难度大,如果出事死人了怎么办?反对的声音很大。”时任郭亮村村长的申明凯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幸运的是,开隧道的想法得到当时管辖郭亮村的南寨公社党委书记的大力支持,村里的党、团员也热情高涨,开隧道出山的方案最终定了下来。开山,第一炮终于响了“十三壮士开进山,钎锤叮当凿山间,卖羊卖树外寻钱,艰苦创业无怨言。”宋保群记下来的唱词再现了当年郭亮人修路的情景。定下开隧道出山的方案后,郭亮人穷尽全村之力修路,为了节省资金,村民曾尝试用锯末、硝酸磷等物品制造炸药,结果“真试制成功了,能放响,但炸不开石头”,后来不得不外出购买炸药。为购买炸药、雷管、钢钎和铁锤,村民们卖掉了村里的1000只羊和所有能卖的大树,6个生产队把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家家户户也把积蓄的钱拿出来,才买来了500斤炸药以及钢钎、铁锤,而雷管是跑到安阳市的汤阴县才买到的。准备了一点物资后,在申明信的带领下,郭亮村尝试先修一公里长的明路,然后接着这一公里明路凿隧道,“当时有人觉得弄不成,怕再次失败,就决定一点点试着干。”参与前两次修路的宋保群说。1972年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之为“龙抬头”的好日子,郭亮村13名被挑选出来的青壮年劳力走向悬崖前,用钢钎、铁锤凿洞,装炸药,放导火线,点燃,一声巨响响彻郭亮村的天空,在四周悬崖绝壁间回荡,郭亮人没有想到,这一声响自此炸开了通往山外的路。按照村里的统一安排,凿洞的人共13名,其中一名负责做饭,另外12名分为4组,每组一人负责扶正钢钎,另两人轮流抡起铁锤砸向钢钎。“凿洞的人一直是13个,但不是固定的。因为其他的生产也不能耽误,不可能全村人都来凿洞,所以只能轮流选派。在6年时间内,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参与了凿洞,只是时间有长有短。”79岁的申明燕老人说。困难,全村人共同克服隧道终于开凿了,13名村民摸索着位置、摸索着坡度一点点前进,施工中没有技术人员,更没有工程师,有经验的只是以前曾参与过开山的村民。技术问题可以一点点解决,更难的是资金问题。卖羊、卖树的钱支撑了两年,1973年秋天全村人已经再也凑不出钱了,难道开启一半的山门要再次关上吗?经过认真讨论,村里决定派出其他青壮年劳力到临近的山西省干活挣钱。“刚去时是挖树坑,全村包括妇女去的有七八十人。一个冬天我们在1000多亩林地上挖好了树坑,第二年春天我们又来种上树,挣来的钱都用在凿隧道上了。”申明凯老人回忆。隧道一点点地向前延伸,修路之初最担心的问题出现了,村民王怀堂在凿洞时摔下悬崖为修路而牺牲。1974年春天,隧道进展还算比较顺利。一天下午工程队在凿进过程中发现一块大石头,用3公斤重的炸药包连炸两次后,石头纹丝不动,晚上收工时工程队又炸了一次,石头还是没动。第二天一早,王怀堂和李章所较早来到工地,准备再炸炸试试,“怀堂先拿了把铁锹上石头上踩了踩,说‘这石头真结实’,又跳下来换了一把镢头上去,刚上去我就听见他喊‘快、快’,我转头看时,他的身体已经向悬崖下坠了。”李章所向记者回忆王怀堂坠崖那天的情景。王怀堂去世时只有30岁,孩子刚刚3岁。此后村里对凿洞的怀疑声再次冒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队不得不暂时停工。与此同时,其他本来就对郭亮村凿隧道持怀疑态度的村庄也开始风言风语,此时郭亮村已划归沙窑公社管理,而公社的一把手也不支持郭亮人凿隧道。巨大的压力向郭亮村倾泻而来。“一个月后,申明信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召集大家说这个路我们还修不修,难道真的修到一半就放弃吗?经过争取和谈论,最终坚定了顶住压力继续修下去的决心。”申明凯老人说。山门,6年后终于洞开工程重新上马了,但大家心中的重负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新的问题出现了。“我们开始凿洞时,并没想过凿多宽多高,炮响后会炸多深,只要能过人就一直向前,先打通再说。怀堂去世后,大家心里也慌了,想着反正打通算了,于是直接向下炸,一段时间内隧道内的坡度非常陡。”李章所说,大家为加快进度,避免新的事故发生,确实蛮干了一段时间。但随后大家认识到,如果这样下去,凿山修出来的路因为太陡无法通车,能对得起全村人,对得起死去的怀堂吗?大家认真考虑后,决定放弃一味追求速度的干法并将坡度放缓。又是两年时间,1976年深秋,郭亮隧道终于打通,郭亮人终于从天梯以外的另一条路走出了山门,自此行人、板车可通过隧道出山。6年时间内,13个人用坏了4000个8磅铁锤,用掉了12吨钢材,在悬崖峭壁上用双手凿出了1250米长的人工长廊。1977年,辉县教育局帮扶郭亮村,发动300多名师生为郭亮隧道加阔加宽,经过40多天不分昼夜的苦干后,1977年5月1日,郭亮隧道达到通车要求。“第一次看到汽车上了郭亮村,那是一辆老式解放车。”时隔近30年,79岁的申明燕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而在郭亮人心目中德高望重的申明信支书却因在凿洞过程中积劳成疾,在1984年过早地离开人世,年仅52岁。被郭亮洞改变的生活从辉县市一直向西北走,大约50公里就到了万仙山,郭亮村就位于万仙山的深处。顺着蜿蜒的山路,车在悬崖峭壁间盘旋几公里后,才到达郭亮洞洞口。郭亮洞顺着峭壁向山上延伸,洞壁上渗着水珠,不时有旅游客车和村民骑乘的摩托车从身边呼啸而过。穿过郭亮洞再向上行1公里左右,一个小村庄就展现在眼前,房子大多是用石头砌成的,泛着青色,透着浓浓的古朴色彩。据当地村民介绍,郭亮老村的房子最少也有100年的历史。由于发展旅游,郭亮村几乎家家开起了家庭旅馆,村前的停车场停满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车辆。村口还立着一块题有“中华影视城”5个大字的石碑。村民申明凯自豪地说:“在郭亮拍的电视剧电影已经有40余部了。”“现在郭亮村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修建郭亮洞的主要参与人王启昌深有感触地说,是郭亮洞改变了郭亮村,现在村民的生活已经和平原的富裕村没有任何区别。“最大的改变是村里的小伙子容易娶媳妇了。”村民李章所说,现在许多山下的,包括有些山西姑娘都嫁到郭亮村来了,甚至被娶到郭亮的还有辉县市以及新乡市区的姑娘,她们认为这里会有大发展。日本人赞之为第九大奇迹“郭亮洞刚刚修通时,确实风光了几年。”村民宋保群说,1977年时,郭亮洞还不像现在这样宽,大客车是过不来的。就在那一年,全省交通系统组织来这里学习郭亮村民的先进经验,车在山下排得很长很长,久居深山的郭亮村人哪见过这种阵势,纷纷下山来看这些大客车。在同一年,辉县县委、县政府为了号召全县学习郭亮精神,特意在郭亮村开了5天的全县工作大会。时任县委书记的郑永和对郭亮村民进行了高度赞扬,并总结说郭亮村民在修建郭亮洞过程中,发扬了自力更生、不向上伸手、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团结奋进的精神。此后的几年,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经常可以看到来郭亮村学习郭亮精神的外地人。日本名古屋一影视公司曾专程来到郭亮村拍摄郭亮洞修凿过程,在他们拍摄完毕准备离开时,摄制组的导演握着申明凯的手说,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修凿的郭亮洞堪称世界第九大奇迹。郭亮精神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是热闹了几年之后,郭亮精神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宋保群说,现在来郭亮村的游客多数是冲着这里的山水风景来的,对郭亮村民为郭亮洞所付出的艰辛知之甚少。在郭亮村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郭亮洞也并没有被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对郭亮洞的介绍,只限于郭亮洞进口和出口外标牌上的简短文字,及其郭亮村外不远处字迹已经十分模糊的石碑。在郭亮村内参观,也没有找到郭亮洞修凿过程的任何介绍,相关书籍和光盘等资料更见不到踪影。许多游客来到这里只是对在悬崖峭壁上凿出的郭亮洞充满惊奇,但无从了解详细的内容。8月10日早晨6点钟,开封市老年骑协的几位老人推着自行车从郭亮村向下走到郭亮洞附近时开始讨论起来。一位老人说,听说郭亮洞修建时费了很大劲,但他问所住那家年轻房主时,房主却对郭亮洞的了解并不很多,只知道是村上的老人修通了这条路,却不知道是怎么修通的。还有一些游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竟认为,郭亮洞自古以来就有。8月10日中午,一位来自徐州的游客说,来郭亮的路不一直就是这样吗?从来没有听说过郭亮洞是村民们开凿出来的事情。李章所说,郭亮精神应该包括团结精神,如果没有团结,郭亮洞是不可能被打通的,但目前在郭亮村出现了不团结的苗头。郭亮老村前建起了新村,两处的人家都办有家庭宾馆,而每家都是各自为战,互争客源。现在景区管理处已经注意到此问题,并着手治理。郭亮精神为何会被遗忘郭亮洞和红旗渠一样,都可以称得上是太行山上的人工奇迹,两个工程都体现了太行山人不畏艰难、自力更生、不怕牺牲的太行精神。但红旗渠修建以来,在全国的知名度都非常响亮,红旗渠精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扬。“但郭亮洞和郭亮精神却被埋在深山中,并且还正在被这座山中的居民逐渐淡忘。”宋保群认为,郭亮洞和郭亮精神被人逐渐淡忘有着多种原因。申明凯说,他曾经到林州参观过红旗渠,红旗渠绝对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为了修建红旗渠,林州投入了全县的力量,一些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