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河湟弓的历史传承中国上古神话“后羿射日”的故事在各民族中几千年间一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传说,它是人类认识自身、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生动写照,足见弓箭在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要地位和深刻记忆。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发掘出的一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镞,是用很薄的长燧石片制成的,有很锋利的尖端。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这枚长约2.8厘米的薄片燧石箭簇的产生年代距今约有28000年以上,我们的祖先发明并使用弓箭的年代至少也有3万年以上。在我国境内各地的古代岩画告诉我们,先民早在新旧石器交替就有弓箭的制作和使用。到匈奴、鲜卑时期,弓箭已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广泛使用。在我们青海,弓箭的历史也几乎与我国其它地方同步,唐代诗人杜甫的《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有吟“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廉颇仍走敌,魏绛已和戎”更是以弓箭为引,描述了中国古代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冲突、交流和融和,是青海河湟地区做弓用弓、参于战争的有利佐证,更是表达边塞河湟豪情的标志,完全超越了狩猎生产的阈囿。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刻画了青年将士奋战河湟、收复失地的飒爽英姿和决心。诗中河湟地区历经沧桑巨变,一般指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河湟地区是由湟水和黄河冲击而成的两个谷地的统称,《汉书》则直称“河湟”了)。河湟地区西倚青藏高原,介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是连接川、藏、甘、宁、新、陕等省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历来屯田戍边之要地,是各民族、各族群交融的沃土。于是,这里的民风细腻精明有之、淳朴憨厚有之、彪悍果敢亦有之。河湟弓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中国古代弓弩的巅峰之作。其质量水平丝毫也不逊于现代材质2和工艺加工的弓。河湟地区围绕着弓箭而产生的弓箭文化,更是因河湟地域特征而遗存的礼仪而一脉相承、完整保存,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春秋时,弓箭是君子“六艺”之一。弓,不仅在国君会盟被视作一种很上档次的礼仪,就是在民间的礼仪中也是重要礼节。哪家喜添男丁,就会在大门上挂一张弓,寄望男孩长大成人之后勇武有力、能弓善射。官方及民间逐渐举行各种弓射比赛,从历史来看,凡王朝稳固、国富民强、人才辈出之朝代莫不是尚武崇文、骑射蔚然成风的国度。可见弓对于古代经济发展水平之下的历史演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青海各地各种重大节日活动的仪式当中,都少不了“张弓弩、插箭杆”的内容。时至今日,弓箭对于人类已然不再是工具或者武器,它已成为人们娱乐健身、竞技比赛的器材。2008年以来在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为中心的乐都县(现为海东市乐都区)南山地区7个乡镇及邻近的民和、平安、化隆、尖扎等县,各民族恢复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射箭比赛,每到夏季,县与县之间比、乡与乡之间比、村与村之间比,一些村庄每年的射箭比赛次数达二三十次之多,射箭成为当地群众最喜爱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当地有“南山射箭、北山跑马”之称。“南山射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河湟地区一直是中原、西藏、蒙古、突厥四大文化圈交融之地,多个民族、多钟部落竞相在这里逐鹿,留下了南凉建国、赵充国屯田、隋炀帝狩猎等历史风云,而隋炀帝“乙亥大猎于拨延山、长围竞达二百里”的记载,更是弓箭在河湟地区留下的辉煌一页。河湟地区的各族人民对于弓箭情意绵长、意味久远,从前人们秉弓狩猎、拓疆御敌,以此改变生活、守卫家园。现在,深深蕴藏着河3湟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的河湟弓,作为承载河湟人民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的产物,是河湟人民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理念,记忆着包括价值理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河湟人民的群体意识和群体精神,是现代河湟儿女追根问祖、缅怀先辈、去向未来的灵魂。河湟弓用料讲究、工艺繁琐,由经验丰富的民间艺术匠人精工细作而成,每一张弓都值得我们细细品鉴,它是触动人类情感、打动人类心灵的艺术品。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事业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富足的人们,越来越多的用包括河湟弓在内的精美手工制品来装饰自己的家庭,与主人一同憧憬更加美好的生活。人们又将弓箭寄托于强身健体、竞技娱乐,只要我们踏步民间,那一张张弯弓搭箭的笑脸就会从各类各种比赛中,从运动场、校园、从田间空地与您不期而遇:2008年6月历史悠久的“乐都南山射箭”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河湟地区恢复举办了多次射箭比赛和参观交流活动,对带动当地乃至我省各地群众积极参与传统射箭比赛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据青海省体育局不完全统计,全省参加射箭的群众参与人数已经超过10万以上,对于全省人口也就500余万的青海省来讲,民间射箭非常普及,农牧区几乎村村都有射箭队。二、河湟弓的制作工艺及其开发现状(一)制作工艺简介河湟弓是中国古代弓箭巅峰之作牛角弓在河湟地区的最后遗孓。工艺制作在材质、辅料构件,特别是制作技术、装饰审美和弓礼俗方面繁富、精致。它由牛角、竹木胎、牛筋、鰾(鱼胶或其它动物的胶)、桦木皮(或蛇皮)等材料经过百余道工序加工而成,从选材、到原料4加工、再到制作出成品的一百多道工序完全手工完成,每道制作工序细腻程度要求极高,原料的筛选和加工没有具体量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二)制作过程:1、做弓胎(锯掉竹子前后粗细不均匀的两端,选用中间平直的一段。锯出约长128厘米,宽3厘米的一段,使其形成一个竹皮面在外的圆弧体)。2、做弓弰(弓有长弰弓、短弰弓之分,是简单区别一般传统弓类型的标志。制作时工匠依据手头所拥有材料决定弓弰长短)。3、做“旺把”(旧时做旺把多用山木。现在都用榆木代替。旺把是衬在竹胎内中间部位以便把握的部位,制作时在竹胎内表面正中约4厘米处砍制一块放旺把的地方,深度约为整片竹子厚度的一半。通常用锯或锛子做出雏形,然后用木锉锉平锉细,要适合手型、便有把握)。4、插“弰子”(把弓弰粘制在弓胎的两端。“刮胎子”是对弓胎的处理工作。弓胎的宽度不能按初始状态,此时要用锛子和木锉处理到合适的宽度,尤其边缘要十分平滑细腻)。5、粘牛角(首先要锯牛角,也就是把水牛角按其外弧度由侧面锯开。一张弓最好用一头牛的两只牛角。之后是磨牛角,把锯下来的两条牛角侧面打磨光滑便于粘牢在弓胎上。磨好的牛角面还需放在火上烤,一定火候之后,牛角变得非常软了,然后置于地面踩踏,使其变得平直。继而是撕面子,就是把平直的牛角面按牛角面内侧向上方向放在大板凳上,用勒具把牛角面勒出一道一道的条纹,其作用是利于涂上猪皮鰾后与竹胎粘的牢靠。再就是勒“角面子”,即把牛角面粘在弓胎上,勒不结实会直接影响到弓的质量。最后用砂轮磨“角面子”,5“牛角面”的打磨程度需根据所选牛角的薄厚及所欲做弓的力量而定)。6、粘牛筋(首先是“梳筋”。将牛板筋用温水洗净,平放,把一束筋放于鰾锅里浸沾,使之充分沾上鰾,然后把它们平放在板筋上,用筋梳子把它梳理平整,使每一根筋丝都充分展开;其次进行“铺筋”工作,根据筋的长短确定需要铺几道筋,铺第一道筋要从中间开始,然后再向其中一端铺,待本次铺完的筋经过一两天阴干后再铺另一端,以便操作时便于把握加工)。7、口定型(使一对成弧形的枕木“弓拿子”初步制成弓的最后定型工作。要求“对口”严丝合缝、不见突兀)。权衡一把河湟弓成品好与坏的首要标准在于是否重量轻、射速快。其生产技艺是民间智慧的结晶,难以用现代技术所代替,它蕴涵着极高的传统工艺水平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三)开发现状由于河湟弓的制作完全纯手工完成,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其金贵之处又难免成为掣肘其发扬壮大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技艺,河湟弓制作选材苛刻、过程繁琐、工艺高端,而目前由于资金投入少,不能严格按照所需采购充足的制弓原料,无法保证河湟弓制作的数量、特别是质量要求。2、由于历史的原因、宣传教育的缺失,由于我们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不够,有关部门对河湟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众意识强调不够,对非物质文化遗濒危性、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其实投入少、回报高的产业,不知道这个产业是一个涵盖实物保护与生产、文化旅游业、收藏礼俗、体育健身、陶情养性、尚武崇义、艺术培训等行业在内的庞大产业集群体和精神动力源。它是6吸收、整合大量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媒介和文化载体,尤其适合不益发展传统工业及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的边远地区。谈及河湟弓这一深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我们需要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通过对这种古老工艺的恢复性生产、展演性生产、延伸性生产等一系列主动、进取行为,使之传之有序、发扬光大。3、由于河湟弓制作过程复杂繁琐、工艺水平要求极高,随着掌握制作手艺匠人的老去或者流失,河湟弓未能成为一个像样的产业、给从业者带来较为丰厚的经济收入,正在从事和愿意从事河湟弓制作的人在一天天减少,掌握河湟弓制作技能的人已经不多。如同我国许多民间制作技艺所面临着的困境,河湟弓的制作传承及开发急待关注与扶持。目前,虽然政府已关注并联合民间有识之士和有关机构着手河湟弓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工作,但刚刚起步、条件缺乏、困难众多,现状不容乐观。严肃来讲河湟弓身处濒危并、急待挽救,非言过其实。三、河湟弓开发的困境河湟弓的开发面临着诸多困难,它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选材及加工过程苛刻繁琐,制作工艺古典高端。河湟弓是采用多种材料粘合而成的复合弓,其制作过程复杂、所用材料繁多并且做工、选材都要依据适宜的季节和气候。下文列举可见一斑:1、竹子的选用与加工:多选用产自江西的竹子,那里产的竹子比较粗壮耐用、变形率可控。通常制弓工匠选择3-4年生、生长期最慢的竹干时期的竹子(养分最丰富时候)。以敲打竹子听其声音是否清实来判断优劣,要求竹节要平、间距要大,且竹子上下两端粗细不均或中间部位有虫眼的都不能用于做弓。选中的竹子采伐后经过一年7阴干方可使用。用时锯掉竹子前后粗细不均匀的两端,选用中间平直的一段。锯出约长128厘米,宽3厘米的一段,使其形成一个竹皮面在外的漂亮圆弧体。2、牛角的选用与加工:一张弓需用两只无扭曲的水牛角,长度要在60公分以上,多选用云南优质水牛。牛角到手之后,工匠会先观其型、其色,再摸其身,用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判断优劣、以利适用。加工牛角首先要锯牛角,也就是把水牛角按其外弧度由侧面锯开。之后是磨牛角,把锯下来的两条牛角侧面打磨光滑便于粘牢在弓胎上。磨好的牛角面还需放在火上烤,一定火候之后,牛角变得非常软了,然后置于地面适度踩踏,使其变得平直。继而是撕面子,就是把平直的牛角面按牛角面内侧向上方向放在大板凳上,用勒具把牛角面勒出一道一道的条纹,其作用是利于涂上猪皮鰾后与竹胎粘的牢靠。再就是勒“角面子”,即把牛角面粘在弓胎上,勒不结实会直接影响到弓的质量。最后用砂轮磨“角面子”,“牛角面”的打磨程度需根据所选牛角的薄厚及所欲做弓的力量而定。整个过程复杂,充分考验、体现工匠技艺。3、牛筋的选用与加工:牛筋是制作弓体中十分重要的弹性材料,上好牛筋取自优质云南水牛牛背上紧靠脊梁骨的那块筋。拿回之后放在房梁风干到八成,用粗湿布包裹后工匠会用适当之力用力砸筋,砸完之后整个筋劈成一条一条,然后一点点撕成需用的粗细,最后变成一丝一丝。撕筋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一般由女性来做。制弓大院的人们常说的“好汉一天撕不了四两筋”,便是生动形象的说明。把撕好的筋打成捆,待用时提前在水中浸泡,泡的时间越长越好,用此制作的弓非常光滑细腻。如果牛筋的浸泡未达到足够的时间,师傅会说那筋“脏、硬、不滋润”,用它做的弓面会出现一道道裂纹,极8大影响整张弓的质量。此后进行粘牛筋的工作,首先是“梳筋”,将牛板筋用温水洗净,平放,把一束筋放于鰾锅里浸沾,使之充分沾上鰾,后把它们平放在板筋上,用筋梳子把它梳理平整,使每一根筋丝都充分展开;再进行“铺筋”工作,根据筋的长短确定需要铺几道筋,铺第一道筋要从中间开始,然后再向其中一端铺,待本次铺完的筋经过一两天阴干后再铺另一端,以便操作时便于把握加工。这一过程虽然费力、费时、费工,却情志交汇、难能可贵。4、“鰾”的选用与加工:“鰾”是制弓师傅对粘贴各种材料所用动物胶的称呼,是制弓所需材料中十分关键的一种。制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