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通货膨胀一般对策纵观世界各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实践,不外乎采取以下手段:1.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①信贷政策。指中央银行为控制信用而采用的方针和各种措施.具体又包括贴现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②利率政策。指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的方针和各项措施。一方面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的一般水平,使市场利率高低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另一方面,调整和控制整个社会的利率结构,以便使社会资金在合理的资金价格体系指导下有效地分配③货币供给量的控制。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是流通中的纸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其需要量。因此,抑制通货膨胀就要控制货币发行2.紧缩性财政政策二所谓财政政策即指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水平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前者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后者是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从而抑制总支出。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①削减政府预算,限制公共事业投资。②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减少社会福利费用。③增税。④发行公债,以弥补政府支出与税收之间的差额,减轻市场压力。⑤开征特别消费税。3.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国家为了降低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政策,目的在于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引起相应的失业上升。收入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工资管制;冻结物价。4.收人指数化政策。一般被当作一种适应性反通货膨胀政策。所谓收入指数化就是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其他收入随物价的变动而变动的措施。其内容包括:①工资指数化,指工资按一定的指数伴随物价涨幅而增加;②工资与物价挂钩,即把工资的增长与物价的增长联系起来;③债券收益指数化。5.外汇政策。指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外汇行市及汇率,实行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及各种措施。其主要内容有:①控制和调节外汇行市以稳定汇率;②实行外汇管制以稳定货币汇率并控制资本的出入;③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以维持国际清偿能力;④控制外汇市场交易以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6.人力政策。就是通过改进劳工市场运行,消除劳工市场的不完全性;促进人力资源的适当开发,以便作为减低失业率的一种手段。7.物价管制。就是政府当局规定物价上涨的上限。8.增加有效供给的政策。这是一种长期的反通货膨胀措施。9.其他反通货膨胀措施。主要有:①反托拉斯和垄断行为;②强制性的行政干预;③实行币制改革。90年代以来,随着“休克疗法”的实施和经济体制的急剧转型,俄罗斯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和混乱状态。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货膨胀恶性发作,通货膨胀率急剧升高。1991年,俄罗斯通货膨胀率高达100%,1992年猛增到1468%,1993年仍居高不下,达875%。高得如此惊人的通货膨胀率给俄罗斯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经济社会剧烈震荡。从1994年开始,俄罗斯政府加强了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大力推行紧缩财政货币政策,重点治理通货膨胀,取得了明显的绩效。1994年,俄罗斯通货膨胀率下降到303%,1995年进一步降到约130%,1996年春已降到月均2—3%,全年通货膨胀率可控制在30%左右。这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一、对策与绩效俄罗斯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与其90年代初推行的“激进改革”直接相关,这次改革采用“休克疗法”,以国民经济私有化、市场化为目标,全面放开商品价格。1992年1月2日,俄罗斯政府放开了约90%的零售价格和约80%的批发价格,开始实施价格自由化方针。前苏联控制物价长达60多年,“一步到位”放开物价,久压的物价必然要反弹。因此,俄罗斯出现高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完全放开商品价格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制度与体制换型的必然产物。通货膨胀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从经济上讲,它是国民经济运行严重失衡的综合反映,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俄罗斯政府为遏制高通货膨胀率,从稳定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的大局出发,采取一系列对策,进行综合治理。(一)削减财政赤字,严控货币超经济发行。财政收支严重失衡,出现巨额赤字是俄罗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1991年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2.9%,1992年上升到3.6%,1993年增加到4.9%,1994年高达9.9%。这期间,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不得不搞货币的超经济发行。1991年俄罗斯货币发行量仅为893亿卢布,1992年上升到15,130亿卢布,1993年猛增到109,048亿卢布,1994年高达231,699亿卢布〔2〕。这其中包含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大量货币。为稳定货币、控制物价,俄政府自1995年起开始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通过发行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在1994年发行20万亿卢布国家短期债券基础上,1995年再发行30万亿卢布的短期债券。此外,国家同商业银行还建立了债务贷款制度。国家以黄金作抵押,向商业银行举借债务,1995年约举借了30.6万亿卢布(合70多亿美元)的债务。财政赤字不再由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发行来弥补,这就有效地制止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二)取消对无效率的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俄罗斯国有企业由国家统负盈亏,企业缺乏自主权,没有生产经营积极性,致使大部分企业经济效率低下,陷入亏损状态。1994年,俄罗斯国民经济中亏损企业的比重达27.9%,亏损额约13万亿卢布,其中工业亏损企业比重达23.3%,公共事业和生活服务领域亏损企业高达43%。为弥补国有企业的亏损,国家财政每年都支付巨额补贴,长久累积,补贴数额越来越大,俄政府早已不堪重负。为此,通过私有化、股份制改造,俄罗斯将大批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大大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为实现预算收支平衡,抑制通货膨胀创造了有利条件。(三)削减军事开支,启动军转民机制。前苏联推行世界霸权主义,国民经济基本上军事化。作为前苏联的一个继承国俄罗斯,其国有企业约有3/4与军事工业有关。为缩减国家军事开支,俄政府一方面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开展和平外交,与邻国(包括中国)实行睦邻友好政策,削减了军队;另一方面缩减武器生产,开展军转民生产。尽管此项工作进展十分艰难,但毕竟已经起步,1992年俄罗斯国家军事订货一下子就减少了67%,以后每年都继续减少。(四)加强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管理与调控。俄罗斯与推行经济私有化、市场化相匹配,实行金融自由化,已出现近2000家私人商业银行。通货膨胀的发生使得原来已经比较混乱的金融秩序更加难以管理与调控。为了把极高的通货膨胀率压下来,俄罗斯政府下大力气整顿金融秩序,主要措施有:1.打击金融投机活动。90年代以来,俄罗斯国内炒股票、炒债券、炒房地产、炒外汇等活动十分猖獗,且“黑市交易”比比皆是。少数投机者借通货膨胀之机大发不义之财。“恶性通货膨胀的最严重后果之一便是以牺牲普通公民的利益为代价而养肥了投机者和奸商。”〔3〕为了保护普通公民的基本利益,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与打击投机活动的法规及政策。2.整顿金融组织机构。在俄罗斯计划金融体制向市场金融体制转轨过程中,曾一度出现“体制真空”,在此期间,国家金融市场陷入严重混乱状态。在混乱中,一些政府机构和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关系网”从事经商活动,积累了资本。由于从事金融业比经商更有利可图,他们纷纷成立所谓“股份”性质的金融组织,搞起了投资贷款。这些金融组织的贷款利率远远高于中央银行的贷款利率,只要能从中央银行骗取贷款就能转手获取大利。如1992年,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利率是120%,而它们的贷款利率是240—300%,从利率差距中轻而易举地赚了大钱。俄政府已开始对大量非法金融机构进行认真核查与清理,依法取缔那些非法金融组织和机构。3.“搞汇率走廊”,限定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卢布汇率大幅度降低,既是高通货膨胀的结果和反映,也是加剧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1992年前,卢布与美元比价为90:1,此后连年大幅度下跌,1994年10月11日引发了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暴跌事件,卢布对美元的比价下跌至4000:1。这一恶性事件导致当时的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下台。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俄政府果断实施“汇率走廊”政策,从1995年7月6日起把卢布对美元的汇率限定在4300—4800:1,大体保持在4500卢布兑1美元的水平上。这样做,既可以打击外汇投机商,稳定汇率,又可以把金融机构的自由资金引到国债上,有助于平衡国家的财政收支,降低国民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从而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五)靠扩大出口创汇,大量进口消费品。几十年来俄罗斯一直坚持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导致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畸形生产结构,国内市场消费品供应短缺。通货膨胀一发生,消费品价格上涨过猛,不仅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而且使公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直接危及社会稳定。为了控制政局、稳定人民生活,俄政府通过扩大军品、能源及原材料(石油、木材等)的出口,换取更多外汇,大量进口消费品;或以易货贸易方式,换取国内急需日用工业品。目前,俄罗斯市场上54%的食品来自进口,大部分是靠外汇换取的。上述对策的实施,在实践中已产生明显效果:1.止住生产下降趋势,部分工业部门出现增长势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连续3年以两位数的速度下降,1992年比1991年下降19%,1993年比1992年下降12%,1-994年比1993年又下降15%。1995年下降势头趋缓,仅比1994年下降4%。同时,一些工业部门生产出现增长的好兆头,如黑色冶金工业增长9—10%,有色冶金工业增长1—2%,石油化学工业增长11—12%。1996年1—2月,机械工业增长26%,建筑材料和食品工业增长14%左右。2.产业结构有所调整。轻工业发展加快,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畸形的生产结构有所改变。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93年的43%提高到1995年的51.5%。这说明俄罗斯的消费品和服市场的供求状况有明显的改善,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尖锐矛盾有所缓和。3.外贸得到恢复和增长。1991年“经互会”解散和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与“经互会”其他成员国及独联体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一度中断,影响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1993年,俄罗斯与欧洲及独联体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1994年俄外贸出口达480亿美元,比1992年424亿美元增长1倍多,并且,这一年外贸顺差达198亿美元。1995年前10个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外贸总额增长20%,其中出口649亿美元,进口470亿美元,顺差仍达179亿美元。巨额外贸顺差,对抑制国内高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成本与代价俄罗斯治理通货膨胀所取得的绩效,是以十分高昂的成本与代价换取的。这种沉重的代价,会长久地影响俄罗斯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一)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进而转向长久的停滞。1.过度紧缩财政大大缩小了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而基本建设投资的锐减必然导致生产下降。1992—1994年,俄罗斯基本建设投资分别比上年下降45%、16%、27%,1994年的生产性投资也大体只相当于1990年的30%。在此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平均12.7%的速度下降,其中工业生产年平均下降15.5%,农业生产下降比工业生产还严重,1995年工业生产总值下降4%,而农业生产总值竟下降8%。2.过度紧缩货币,大量减少货币供给,必然使企业资金严重短缺,陷入“三角债”危机。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使企业连维持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也无力购买,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短缺,使企业早已陈旧落后的技术设备难以得到更新和改造,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企业资金短缺,还会使企业之间互相拖欠债务,形成难以解决的“三角债”,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俄罗斯债务拖欠总额,1992年夏为4万亿卢布,1993年6月上升到10万亿卢布,1994年12月猛增到85万亿卢布,1995年竟高达300万亿卢布。不仅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而且企业与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