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双向互动有效提问探析曹裕义1,陈海华2(1.湖北省阳新县富池丰山学校,2.阳新县富池中心小学湖北阳新435229)摘要:双向互动有效提问应成为当前新课改下的问题发展趋向,但是这种双向互动性的提问在当前课堂教学中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要让这种“双向互动”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双向互动”,指导学生质疑方法,形成“双向互动”。关键词:新课改语文双向互动有效提问问题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从本质上说,是问题驱动了课堂教学。新课改追求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关注由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双向互动交往,但是这种双向互动性的提问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重视的程度显然还不够,如何让这种“双向互动”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应成为当前新课改下的问题发展趋向。一、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双向互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又是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内驱力,问题意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当前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常常不敢、不愿提出问题;难以发现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课堂提问能够走向“双向互动”?1、创设氛围,使学生敢问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和谐、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构筑师生间平等交流的对话平台,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去唤醒和激励学生,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从而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文本、挑战他人,同时也挑战自己。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微笑教学,多问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你想听一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谁能帮助他(她)吗?”;“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还真是个问题!”等等,如此简单的语言,却能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理的需要。2、设置情境,使学生愿问问题情境应该是具有沟通意义及体验价值的对话活动情境,特别要引导学生在读懂、品味、想象的基础上,再创情境,调动学生在体验中对话,在对话中探究。让学生在获得体验中学会质疑,使学生愿问,以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和实现师生双向互动。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教师启发学生:这是诗人的联想和想象,可是诗人又为什么要用“定然”一词呢?换成“可能”不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既然是想象还是应该换成“可能”比较好,大多学生认为这是名诗,不可能出现用词错误。教学中出现了以下来自学生的问题:是否真的需要将“定然”换成“可能”?“定然”一词与诗人的联想和想象究竟是否矛盾?诗人是否像我奶奶一样是个佛教徒,而坚信天上有极乐世界?诗人以“定然”一词来表明自己坚信这个美丽的街市的存在,他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特别是最后的这个问题,问得有深度,有思想,抓住了诗歌的主旨——诗人以“定然”这个肯定的语气,表明自己坚信这个美丽的街市的存在,又以“我想”表明这是自己的想象,看似是虚无和现实的矛盾,实则诗人要表达的是对理想境界的坚定信念。这样表达非但不矛盾,反而显示出一种语言艺术。3、激发情趣,使学生乐问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学习情趣是学习思维情境及趣味因素的总和,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情趣,才会有妙趣横生的课堂高潮迭起,学生有问题才乐于题问。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比如采用情境实例、操作实验、设置悬念、解释矛盾、比较类比、曲线提问、拓展提问、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突围到自己的生活现场里来等方法,进行探索性提问,引导性提问,参与性提问,发散性提问等等,来激发学生质疑的动机,促进思维。此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恰当的评价,以进一步解放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有问题乐问。只有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强化观念,有了问题敢问、愿问、乐问,才有可能逐步将语文课堂提问引向“双向互动”。二、指导学生质疑方法,形成“双向互动”学生由于学习和生活经验不足,可能提不出问题,教师应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引导他们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能问、善问、勤问,从而形成“有效”的“双向互动”。1、沉浸文本,使学生能问“品味语言、揣摩语言,继而触摸语言背后的世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使命……学生是否沉浸文本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较为正确的语感,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曾宪一)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沉浸文本,在研读文本、回扣文本、感悟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才能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及认知能力据情推测,产生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从而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中应让学生一方面沉浸文本,另一方面跳出文本,从体验自己的生活中获得对文本的认同及延伸。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课堂提问,其范围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允许学生发表真实的意见;老师的问题应该是源于书本而又超越于书本的具有理性思考的问题。文章不是无情物,当学生真正沉浸文本之后,面对这些有情文本,学生不会没有自己的疑问!2、引发联想,使学生善问例如,教学《雷雨》时,其中有一段舞台说明“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我觉得这个“撕”字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和问题意识,于是便启发学生围绕这个“撕”字展开对话:师:看到这个“撕”字你能想到哪些问题?想象一下,她撕掉的仅仅只是一张支票吗?生甲:“撕”字说明了什么?有学生回答:说明了侍萍当时很气愤。问题似乎到此解决了,应该说提问者问得含糊,回答者答得浅显,这当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便含笑以期待的眼神等待着,片刻之后,有学生纷纷举手,生乙:侍萍撕毁了什么?生丙:我觉得不仅要提出“侍萍撕毁了什么?”这个问题,还要提出“侍萍撕出了什么?”这个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侍萍撕掉的不单是一张支票,更重要的是撕毁了三十年来她对周朴园尚存的一丝真情;侍萍撕毁了资本家金钱万能的信条;侍萍撕出了骨气;侍萍撕出了尊严。3、启迪思维,使学生勤问高质量的教师提问才能激发学生进行疑问、追问、深问,教师的问是为了学生的问,这是新课改下传统课堂提问的转型。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应通过设置提问来启迪学生的思维,根据不同课型和内容加强学生质疑技巧的训练,逐步使学生掌握质疑方法,如此,双向互动的课堂提问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如教学《马说》,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从课题中我要想问的问题是,我所知道的韩愈生平,初读课文后,我发现的问题是,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我读懂了,我还想问的问题是。2、再读课文,“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3、回扣文本,试将每段后的“也”字去掉和加上进行品读,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情感和韵味?4、探究:“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对这句话有什么见解和疑问?5、拓展:课后查阅资料,你对古代韩愈这样的怀才不遇的文士的遭遇有什么看法?这样的教师提问设计将方法融于其中,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再如教学《天上的街市》,可以提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为什么要说是那“朵”流星,而不是那“颗”流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类比,发展思维;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可以提出研究性问题:你如何看待诗中大量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运用?为什么是“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紫色”能换成其它颜色吗?问题不是越多越好,关键要引导学生在重难点处进行质疑和双向互动,来自教师的问题应能引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结束语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师生双向有效提问引起的不仅是传统课堂提问转型形式层面的变化,更是引发师生心理反应、情绪变化和感受生成的知识(信息)、情感、思想、精神的互动。这样的双向互动是一种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和生命的追求,促进师生整体发展。参考文献:[1]曾宪一。评价语文味课堂教学的着眼点[J]。语文教学通讯,2008,(2)。[2]徐社东。语文生存在第一现实和第二现实之间[J]。语文教学通讯,2008,(2)。[3]张惠生。如何引导学生质疑[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6)。[4]米学良。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5)。本文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考试》(教研版)2012(11),第2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