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的改善华东师大李伟胜hdsdlws@126.com博客:伟胜教育视线(可在上搜索)思考:决定学生成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提纲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聚焦课改重点之一:改善学习方式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关注教学方式问题:探析被动之因三、透析现象探究原因,反思深层教育观念:知识观学习观四、改变课程教学观念,生成新型教学方式:促成主动探究●在听的过程中,请您准备一个问题。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聚焦课改重点之一:改善学习方式1.三种课程观的比较2.新课改视野中的学习方式3.理解学习方式的一种思路4.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聚焦课改重点之一:改善学习方式课改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由学生适应课程的被动局面,建立起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课改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三种课程观的比较课程观课程形态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重心课程是知识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学生服从于外在的课程,是接受者外在的知识体系课程是活动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外部形态(手段)课程是经验课程往往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学习过程中的内部经验(目的)2.新课改视野中的学习方式(1)新课程观的核心——学习经验●不仅课程内容是经验,而且课程要让学生亲身去经验。知识、教师等因素是形成经验(课程)的条件,而不是经验本身。●“学习经验”(learningexperience)这个术语,是指学生与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仅仅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经验(名词)的经验过程(动词),学习就不可能是真正有意义的。●如:上海二期课改提出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就是要把原先的思路倒过来——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习经历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学习目标。2.新课改视野中的学习方式(2)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纯粹的知识永远不能成为课程,知识成为课程的条件就是学生的参与;只有学生以某种形式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而非单向的接受),课程才真正存在。●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过程成为实施新课改的必要条件。——核心: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3)衡量是否真正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指标——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是否利用这些机会主动探究知识;●学生是否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质量。3.理解学习方式的一种思路(1)“学习方式”的两个方面和辨析“学习方式”的两种取向学习方式的两方面对学习方式的两种理解辨析“学习方式”的两种取向①学习策略①学习方式是有(事实上的)差异性的策略方法。①类型区分②学习动机②学习方式是有(价值上的)倾向性的动机态度。②层次区分。(2)区分学习方式的几个维度取向区分的维度区分的类型/水平类型区分学习目的接受学习(关注结果)、发现学习(关注过程)学习主体的关系状态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机制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层次区分学习效果(是否理解)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学习效果(是否建构)表层式学习、深层式学习(再现式)(建构式)学习状态(是否主动)被动学习、主动学习(1)当代青少年的发展特征信息敏感,探索多方面时尚压力虽多,乐观面对未来主见独特,要求平等交往重视自我,强调个性…………4.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4.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2)理想的学习方式①突出强调个体主动性,包括对学习方法的主动反思、对知识结构的主动整理……②以清晰的自我意识、较高的元认知为基础,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聚焦到两点:动力、能力或者说:我要学、我会学天道酬勤?天变,道亦变!山里少年韩少功:《山里少年》,《文汇报》2003年8月29日第11版。转载于《读者》2003(22)。我发现凡精神爽朗、生活充实、实干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乡村青年,大多是低学历的。老李家的虎头只读过初中,是个木匠,但对任何机器都着迷,从摩托到门锁均可修理,看见公路上一辆吊车也要观察半天,是百家相求的“万事通”,自己的日子也过得很富足。周家峒的献仁更是个连初一也没读完的后生,忙时务农,闲时经商,偶尔也玩一玩麻将或桌球,但并不上瘾,已经娶了个贤慧妻子,见邻居有困难都乐呵呵地上门相助,走在山路上还哼几句山歌。与此相反,如果你在这里看见面色苍白、人瘦毛长、目光呆滞、怪癖不群的青年,如果你看到他们衣冠楚楚从不出现在田边地头,你就大致可以猜出他们的身份:大多是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的乡村知识分子。他们耗费了家人大量钱财,包括金榜题名时热热闹闹的大摆宴席,但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正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自我心理压力,过着受刑一般的日子。但他们苦着一张脸,不知道如何逃离这种困境,似乎从没有想到跟着父辈下地干活正是突围的出路,正是读书人自救和人间正道。他们因为受过更多教育,所以必须守住自己的衣冠楚楚的怀才不遇。啃老族2005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可能会被载入人类史册的新名词——“啃老族”。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我国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有人戏谑地称他们为“啃老族”。据报道,“啃老族”可分几类。①约20%为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②约10%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③约20%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④约10%是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⑤约10%是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⑥30%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见周其俊:《据调查目前我国约30%成年人由父母供养年轻“啃老族”谁之过》,《文汇报》2005年7月8日第9版。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关注教学方式问题:探析被动原因●有变革,也有问题●特殊认识说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生活的中心目的;在实践中又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可操作程序……被局限于接受已有文化知识。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关注教学方式问题:探析被动原因具体来说,这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学习内容上:学生所学知识被赋予过高的确定性;2、在学习过程上:学生的学习被过分局限于被动接受,即使这种接受过程呈现出看似很热烈的气氛。1.过于确定的知识内容使学生面对狭窄的发展空间(1)客观真理说●知识的经典性定义认为,知识是一种具有客观基础的、得到充分证据支持的真实信念●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指向对已有文化成果的掌握,将学生束缚在权威认同的生活中,却遮蔽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建构知识的可能性,也遮蔽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感悟、提炼学习方法的可能性,从而阻碍了将学习指向改造现实生活、开拓未来生活的道路。1.过于确定的知识内容使学生面对狭窄的发展空间(2)封闭的书本世界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时、学生在学习其中的知识时,往往只关注这一封闭体系中的内容,而将与之不合的其他因素予以放逐。……学生丰富的发展需要、相关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学习体验、独立的见解则都被忽视。在理解语文课文时,教师依据标准化的解释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把花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讲了一遍。教师竟当即勃然大怒,把他赶出了教室,罚他不准上课,并郑重进行家访、要求家长加强管理。案例案例:《摆渡》(1)有四个人(有钱的、大力士、有权的、作家)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前三人得以上船的资本分别是钱、拳头(威胁)和许诺摆渡人“去做一点干净省力的事儿”,而作家“最宝贵的就是写作”。在一时写不出的情况下,作家想唱个歌儿来取得上船的资格,但摆渡人认为他唱的“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的好听”,不让他上船。“这时暮色已浓,作家又饿又冷,想着对岸家中,妻儿还在等他回去想办法买米烧夜饭吃,他一阵心酸,不仅仰天叹道:‘我平生没有作过孽,为什么就没有路走了呢?’”摆渡人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请上船吧!”后来,摆渡人走掉,作家自动地去做摆渡人;他“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案例:《摆渡》(2)教师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此,她出示了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摆渡”、“彼岸”的意思?(2)摆渡人认为作家的“唱”不如“叹”好听,你认为“唱”和“叹”分别意味着什么?(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读文学作品,有过被“摆渡”的体验吗?师:这篇现代寓言并不象前面那些课文那样把意义放在课文中间,它是把意义隐含在故事中间。那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生:不屈从于权力。师:他要用什么对待呀?生:真情实意。师:他要用真情实意来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读者才能喜欢他的作品。我们重新打开课本,翻到第114页,再来把课文的最后两段读一遍。好,齐声朗读,开始。(生开始读课文:“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并愿以真情实意报之。/过了一阵之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师:作家用他的创作,用艺术来带领人到达真善美的境界,这也就是“摆”人的灵魂;除了“摆”人的身体以外,他还要“摆”人的灵魂。这个题,老师也归纳了一下,(轻轻敲一下键盘,屏幕上呈现出后面的课件内容)同学们往这方面思考。现在读一下。(生齐读。)2.过于僵化的学习标准使学生被导入被动学习方式(1)标准化认识路线与已有知识被赋予过高确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对学科内容的认识路线和学习结果被标准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限于被动地接受这些现成知识;这突出地表现为许多教师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种观点奉为突出教师权威地位的金科玉律、并据此组织教学活动。相比之下,学生在前一种情形中难得有机会形成自主的体验和认识,而在后一种情形中,学生虽然有时候获得了这样的机会,但其中形成的不同于教师预定标准的思考却被教师当作“噪音”,在教师的“主导”之下被尽力消除,以便“导”入预定轨道。2.过于僵化的学习标准使学生被导入被动学习方式(2)教师通过“导”消除学生的不同思路表现之一:对学生言行的反应(见后文)表现之二:细碎的问题表2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部分)行为类别频次百分比(%)提出问题的类型1.常规性管理问题37.92.记忆性问题7874.33.推理性问题2221.04.创造性问题21.95.批判性问题00学生回答的类型1.无回答21.92.机械判断是否3937.13.认知记忆性回答4542.94.推理性回答1817.15.创造评价性回答11.0案例:《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1)从问题的性质看:本节课中的提问以记忆性问题为主,推理性问题次之,提问技巧比较单一;强调知识面覆盖,但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从学生角度看,低水平的记忆性回答和机械判断占据主要地位。(2)从问题的结构看:高密度问题已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一堂课问105个问题,连上课老师自己也不敢相信),其中大量出现的情形是,本来可供探索的问题被分解为较低水平的“结构性问答”。这种问答组织化程度高,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却阻挡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道路。如“正方形有哪些性质?”这一问题……(你准备怎么教?)边:①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吗?角:②正方形四个角相等吗?对角线:③对角线怎么样?④一条对角线和一条边所夹的角应该是几度?⑤一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