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1、2年级)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2、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二、数学思考: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4、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三、解决问题: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四、情感与态度: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历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5、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分析:这册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学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教学难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我们面临的是刚刚入学的新生,学生年龄比较小,对小学的学习生活还不了解,加上学生的学前教育各不相同,又面临城乡结合部,学生情况比较复杂,所以,一开始面临的困难有不好。首先,要让这些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会上课,会听课,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其次,让一些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能主动的获取知识。再次,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摆脱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和同学友好相处。最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教学准备:教师:实物图画卡片、识字卡片、符号、图形卡片,口算卡片。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数的组成练习卡片,计数器,绒板,钟面,方木块,小棒,数位表,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本、学具袋、数字卡片、口算卡片。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3、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4、联系儿童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儿童接受的练习题。5、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6、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适当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教学策略:数形结合策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策略,情境教学策略等。课时安排:一、准备课(2课时)二、位置(2课时)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1.1~5的认识……………………………………6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1课时4.整理和复习………………………………………1课时四、认识图形(一)(2课时)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1.6、7的认识和加减法…………………………7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3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3课时5.整理和复习……………………………………2课时六、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3课时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七、认识钟表(2课时)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1.9加几……………………………………………3课时2.8、7、6加几……………………………………2课时3.5、4、3、2加几………………………………4课时4.整理和复习………………………………………1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全册结构图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二单元:位置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数数→读数→顺序和大小→写数→个位和十位→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一单元准备课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第一网教学分析: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的主题图,帮助学生了解校园生活,使学生感到自己已是一名小学生了,同时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学生数数的内容,这些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的各数。通过数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数数,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的教与学做初步准备。教科书第2--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的认数、读数的情况。教学策略: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策略。教学重点:会数10以内的数。教学难点:能用数字说一句流利的话。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幻灯机。学具准备:练习本、学具袋。课时安排:1课时。2014~2015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育才中心学校倪媛媛一、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四、教学重难点:1、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五、教学措施: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六、课时安排(一)、准备课(2课时)(二)、位置(2课时)(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1.1~5的认识………………………………………………6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四)、认识图形(一)(2课时)(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1.6、7的认识和加减法……………………………………7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3课时4.连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