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熊华蕊课外作业,不仅仅要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更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让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成为学生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笔者认为课外作业需适度回归生活,关注动手实践,突出问题意识,关注思维过程,适度倡导开放,进而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适度回归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陶行行之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为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内容也同样离不开生活。例如:在学完了“人民币的简单换算”后,我没有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而是要求学生(与家长一块儿)参加一次超市购物的活动,让学生经历选择物品、付钱、找钱的过程。在实实在在的体验中,学生掌握了初步的购物技能,学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基本知识也在应用中得到掌握。又如: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请你调查菜市场鱼、肉、虾以及部分蔬菜的价格。现在小明妈妈带了20元钱买一荤两素各1千克,你能根据你调查的菜的价格,帮小明妈妈设计不同的购菜方案吗?二、关注动手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则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为此,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使他们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要使学生切实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仅仅依靠教师讲解和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演示远远不够。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个用硬纸板制作长方体纸盒的课外作业。这样的作业,学生感觉新鲜有趣,他们十分乐意完成这样的作业。而学生全神贯注制作长方体纸盒的过程,实际就是充分体验长方体特征的过程,这为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长方体的特征作了最好的铺垫。三、突出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肉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基于这一思考,我认为课外作业设计中突出问题意识,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例如:当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后,为了让学生良好的运用所学知识,我设计了“我当小小气象员”这份课外作业。本次课外作业让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全过程,并根据数据提出问题,作出简单的预测和决策。实践证明:做这样的作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不受他人限制。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又使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四、关注思维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还有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什么都能代替,唯有思维不能代替。”为此,我们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都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1)让学生量出所需的数据,求出圆的周长和面积。(2)用不同的颜色把圆的周长和面积区分开,使人一目了然。(说明:周长用红色表示,面积用蓝色表示)五、适度倡导开放开放题是指具有现实背景意义的条件不充分,答案不唯一或解题略多样化的题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承认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分出层次,让不同层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解题。为此,在平时的课外作业中可以适度引进开放题,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如:在学习了“角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一张正方形纸有4个角,剪去一个后还剩多少个角?这种开放性作业促使学生认真仔细,全方位地去思考,得出多种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发展学生的潜力。总之,课外作业设计要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优化课外作业设计,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